畢雪
摘要:20世紀初的中國,政治革命落入低潮,封建軍閥倒行逆施,守舊文人猖狂復古,救亡運動方興未艾。陳獨秀、李大釗等革命文化起手敢為天下先,以《新青年》雜志為主陣地,倡言“德”“賽”“馬”三先生,即以民主、科學和馬克思主義為中國新青年一代的新文化價值取向,圍繞民族救亡的時代斗爭主題積極援引西方啟蒙理論和蘇俄革命經(jīng)驗,大力推進本國傳統(tǒng)文化改造,傾心培育新一代愛國青年。這是繼戊戌啟蒙和辛亥啟蒙之后的新文化啟蒙,在思想和組織上開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的創(chuàng)新之路。
關(guān)鍵詞:中國;新文化啟蒙運動;陳獨秀;李大釗;《新青年》雜志
“啟蒙”一詞由西文轉(zhuǎn)譯而來,按英文“enlightenment”
即為“開啟光明驅(qū)除蒙昧”之意。所謂“新文化啟蒙運動”也可簡稱為文化啟蒙或新文化運動,就是指“具有高度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在近代化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一種社會思想現(xiàn)象?!逼淠康脑谟凇芭蟹饨ㄖ髁x”和“宣揚近代社會政治主張,實現(xiàn)人們觀念的變革,促進近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制度的確立?!盵1]一般來說,在封建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也可稱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變時期,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xiàn)過這種為新社會提供輿論支持的新文化啟蒙運動。其中最為典型者,就是18世紀發(fā)生在法國的啟蒙運動,盡管啟蒙思想家各有論說,但其共同主張就是反對封建專制而倡言自由民主,反對宗教迷信而崇尚科學創(chuàng)造,因此,它不僅為法國以及后來各國反封建斗爭和建設近代新社會提供了比較完備的思想理論和體制方案,而且,它還以理性主義為思想根基,堅持公民自由平等的民主政治和激發(fā)創(chuàng)造智慧的科學精神,這是歐洲啟蒙思想家特別是法國啟蒙運動的最偉大貢獻。
作為一個東方后進國家,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的《南京條約》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到甲午戰(zhàn)爭的《馬關(guān)條約》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已經(jīng)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先覺醒的一批具有世界見識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了挽救民族危機而開始進行政治啟蒙,相繼出現(xiàn)了戊戌維新和辛亥革命兩大運動,終于結(jié)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而開啟了中國民主政治的艱辛之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敢為天下先,以其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雜志為主陣地,發(fā)動了一場頗具聲勢的新文化啟蒙運動。他們不畏反動政府濫施暴政,大力倡言“德”“賽”“馬”三先生,即以民主、科學和馬克思主義為現(xiàn)代中國新文化的發(fā)展取向,矢志不移地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改造之路。
一、《新青年》雜志堪當新文化啟蒙運動的主陣地
20世紀初,在辛亥革命半途而廢和二次革命迅速失敗之后,中國政治革命陷于低潮,封建軍閥倒行逆施,反動文人猖狂復古,中國還有沒有民族復興的光明前途?這是那時“以天下為己任”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必須思考和抉擇的緊迫問題。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敢為天下先,以其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雜志為主陣地,發(fā)動了一場頗具聲勢的新文化啟蒙運動。
陳獨秀《敬告青年》開宗明義:“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yǎng),為本志之天職,批評時政非其旨也”[2]。在這里,《新青年》雜志從創(chuàng)辦之初就明確:“本志之作,欲蓋與青年諸君商榷將來所以修身立國之道”[3]。把西方“德先生”和“賽先生”請到中國來,革中國人傳統(tǒng)思想的命,作為其首要職責。實際上就是緊緊把握民族救亡的時代斗爭主題,讓那些具有民主志向和科學精神的新青年勇敢地肩負起“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缎虑嗄辍冯s志有此抱負,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批評時政”的一般輿論取向。
《新青年》雜志自1915年9月15日創(chuàng)刊至1926年7月終刊,間有中斷,總計出版發(fā)行了9卷54號。從第一卷到第3卷由陳獨秀一人編輯,從第4卷到第7卷由陳獨秀和胡適、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nóng)、魯迅、周作人、高一涵、沈尹默等人輪流編輯,從第8卷到第9卷主要由陳獨秀、陳望道和瞿秋白等人編輯。這些文字記錄,不僅承載著當時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神情思緒和探索軌跡,而且折射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波瀾壯闊和堅韌頑強。
二、《新青年》派對中國新文化啟蒙運動的偉大貢獻
在當時的文化論戰(zhàn)中,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青年》雜志編輯和撰稿人被稱為“《新青年》派”。他們可謂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他們不畏反動政府濫施暴政,大力倡言以民主與科學為現(xiàn)代中國新文化的發(fā)展取向,矢志不移地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改造之路。若與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相比較,可以說,20世紀初中國五四新文化啟蒙運動展現(xiàn)出以下幾大鮮明的時代特點:
第一,它緊緊把握民族救亡的時代斗爭主題。
在甲午戰(zhàn)敗和《馬關(guān)條約》簽訂后,中國陷入了全面的民族危機時期。辛亥革命烈士的熱血曾經(jīng)為沉淪的中華帶來一束振興的希望之光,可是北洋軍閥的倒行逆施無情地吞噬了國人的這點希望,反動文人的猖狂復古又造成了中華大地一片黑暗。如此深重的國運危難促使當時胸懷振興中華大志的先進知識分子挺身而出,緊急吹響文化啟蒙的號角,勇敢面對黑暗勢力,高舉民主科學大旗,以革新傳統(tǒng)文化的一番努力來達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志愿。
第二,積極援引西方啟蒙思想推進本國的文化革新。
作為后進國家,傳統(tǒng)文化的改造必須引用外國先進思想。陳獨秀等啟蒙思想家們面對民族國家落后與淪落的危急形勢,積極吸收西方啟蒙思想,提倡維護公民自由主義的民主與科學價值觀,抨擊維護封建專制主義的儒家學說。易白沙《孔子評議》揭開了批判孔教的端緒,指出:“孔子尊君權(quán),漫無目的,易演成獨夫?qū)V浦住!盵4]。陳獨秀寫的《復辟與尊孔》認為:“蓋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5]。他在《一九一六年》、《吾人以后之覺悟》、《駁康有為致總統(tǒng)總理書》、《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再論孔教問題》、《復辟與尊孔》、《駁康有為共和評議》等文,駁斥康有為等反動文人定孔教為國教的主張。他指出:“孔子生長封建時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時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禮教,即生活狀態(tài),封建時代之禮教,封建時代之生活狀態(tài)也。所主張之政治,封建時代之政治也?!盵6]吳虞指出:“儒教專制統(tǒng)一,中國學術(shù)掃地”。18 汪叔潛指出:“舊者不根本打破,則新者絕對不能發(fā)生?!盵7]要使中國走向民族新生和社會進步,就須反對儒教的專制和愚昧觀念,代之以公民自由的民主和科學觀念。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敢為天下先,以其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雜志為主陣地,發(fā)動了這場頗具聲勢的新文化啟蒙運動。他們不畏反動政府濫施暴政,大力倡言以民主與科學為現(xiàn)代中國新文化的發(fā)展取向,矢志不移地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改造之路。這是五四新文化啟蒙運動的偉大價值所在。
綜上所述,20世紀初中國發(fā)生的這場新文化啟蒙運動給后世留下了許多可供資鑒的進步思想文化遺產(chǎn)。在20世紀初的中國,這場新文化啟蒙運動具有破舊立新的文化革命性質(zhì),是繼戊戌啟蒙和辛亥啟蒙之后更深層的新文化啟蒙,擔當著當時中華民族救亡時代必須進行傳統(tǒng)文化改造與新文化創(chuàng)造的偉大使命,對今仍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崔世廣.論日本近代啟蒙思想的特點[J].日本研究,1990(1).
[2]耿云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地位[J].中國文化研究,2004(4);耿云志.關(guān)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幾個問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10);資中筠.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今天的爭論[J].民主與科學,2008(3).
[3]陳獨秀.敬告青年[J].青年雜志,1915年1卷1號.
[4]易白沙.孔子評議(上)[J].青年雜志,1915年1卷6號.
[5]陳獨秀.復辟與尊孔[J].新青年,1916年2卷3號.
[6]陳獨秀.憲法與孔教[J].新青年,1916年2卷3號.
[7]汪叔潛.新舊問題[J].青年雜志,1915年1卷1號.
(指導教師:于海君)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