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慧 郭 丹
(1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2 河南省職工醫(yī)院耳鼻喉科,河南 鄭州 450002)
咽異感癥是咽部常見疾病之一,相當于祖國醫(yī)學的梅核氣[1]。主要以咽部的異常感覺,如梗阻感、癢感、燒灼感、蟻行感等為典型表現(xiàn),常表現(xiàn)為清嗓、咳嗽、胸悶、咯痰等癥狀。臨床檢查多無器質(zhì)性病變。近年來隨著社會發(fā)展,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和飲食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社會競爭愈發(fā)激烈,生活壓力增大,咽異感癥的發(fā)病率連年增高[2]。本病易受情志因素影響,故遷延難愈,反復發(fā)作,給治療增加一定難度。中醫(yī)認為肝經(jīng)循喉而上,肝主情志,若情志不暢,肝郁氣滯,而致咽部氣機不利,郁結(jié)于喉,無形氣結(jié),咽部異物感明顯,表現(xiàn)為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而成本病。肝主謀慮,肝郁則傷脾,故可見胸悶,肝郁不舒可見精神抑郁、郁悶心煩等。筆者在臨床中應用木香順氣散加減治療肝氣郁滯型咽異感癥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耳鼻喉科門診2017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肝氣郁滯型咽異感癥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8~55歲,病程最短12 d,最長4年。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按照就診先后順序?qū)⑵浞譃?組。對照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齡18~55歲,平均為 (28.28±8.64)歲;病程6~72個月,平均(40.46±19.09)個月。治療組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齡18~53歲,平均 (30.40±12.06)歲;病程6~72月,平均 (41.16±18.03)個月。2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3]制定:各種除疼痛以外的咽部異常感覺。如梗阻感、癢感、灼熱感、蟻行感等,患者常感咽部或頸部中線有團塊阻塞感、燒灼感、癢感、緊迫感、黏著感等。吞咽時癥狀加重,但無吞咽困難。常常企圖通過清嗓、咳嗽、咯痰和吞咽動作來緩解上述癥狀,結(jié)果由于咽部頻繁的運動和吞入大量空氣,使原有癥狀更為嚴重。病程長者,常伴焦慮、急躁、緊張等精神癥狀。
1.2.2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4],肝氣郁滯型:咽喉部異物感,或如梅核,或如腫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不礙飲食?;颊叱R娨钟舳嘁?,胸脅脘腹脹滿,心煩郁悶,善太息,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弦。
1.3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辯證屬肝氣郁滯型;(2)年齡在18~55歲;(3) 自愿簽署知情同意者。
1.4排除標準(1)咽鄰近器官疾病,如莖突過長、甲狀軟骨上角過長,舌骨及甲狀軟骨假關(guān)節(jié)形成,翼突鉤過長,咽旁間隙或頸部腫塊,頸部瘺管及淋巴結(jié)炎,牙齦炎,齲齒,甲狀舌管囊腫等。(2)咽部疾病,如扁桃體的病變?nèi)缏匝装Y、角化癥、囊腫、結(jié)石、膿腫和瘢痕,鼻咽、口咽、喉咽異物、瘢痕和腫瘤等,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會厭囊腫,舌根部腫瘤等。(3)遠處器官的疾病如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肺部疾病、膈疝、屈光不正等。(4)全身因素,如嚴重的缺鐵性貧血、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消化不良、風濕病、重癥肌無力、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1.5治療方法
1.5.1對照組 口服:谷維素片,20 mg,每日3次;維生素B1,10 mg,每日3次;伴有失眠者,加服阿普唑侖,0.4 mg,每晚1次,癥狀嚴重者酌情加量;若長期處于焦慮、緊張狀態(tài)者,加服黛力新(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早晨及中午各1片。
1.5.2治療組 口服木香順氣散加減,方藥組成:桔梗12 g,醋青皮12 g,醋香附15 g,枳殼15 g,廣木香5 g,砂仁9 g,厚樸9 g,烏藥9 g,柴胡9 g,陳皮12 g,蘇子12 g,檳榔15 g,焦神曲12 g,焦山楂12 g,焦麥芽12 g,甘草9 g?;颊甙橛袊啔饷黠@者,前方加竹茹12 g,海螵蛸8 g;睡眠欠佳者,加制遠志12 g;情緒急躁者,牡蠣10 g。每日1劑,水煎2次,各200 mL混合后,醋1盅為引,早晚2次分服。
2組患者治療7 d為1個療程,服藥4個療程。2組患者使用的藥物劑量、療程可根據(jù)患者年齡、病情做適當增減。用藥期間若出現(xiàn)過敏即停藥。
1.6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并記錄評分,評分標準參考《中醫(yī)病癥療效診斷標準》[5]中梅核氣中醫(yī)證候分級量化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評分標準?。ǚ郑?/p>
1.7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制定:綜合療效為每個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值變化的百分率 (尼莫地平法),即 (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按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判定。治愈:咽部異物感等癥狀消失,積分減少≥95%;顯效:咽部異物感等癥狀減輕,積分減少≥70%,<95%;有效:咽部癥狀和體征減輕,體征積分減少≥30%,<70%;無效:咽部異物感無明顯變化或積分減少<30%。
1.8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2組患者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58%,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84%,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差值比較 治療組在患者咽異物感、清嗓癥狀的改善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在減輕患者咳嗽、咳痰、胸悶等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 (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積分差值比較 (±s,分)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積分差值比較?。ā纒,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ΔP<0.05,ΔΔP<0.01
組別 例數(shù) 咳嗽治療組 38 1.38±0.35Δ對照組 38 0.79±0.48異物感 清嗓1.55±0.31ΔΔ 1.97±0.56 0.64±0.29 0.72±0.25咯痰 胸悶1.08±0.22 0.99±0.21 0.76±0.37 0.68±0.36
《素問·咳論》曰:“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鼻宕R培之《醫(yī)略存真》中指出:“如會厭梗梗,咽中似有塞物,言語咽唾妨礙,飲食則如常。”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論及梅核氣的病機,認為婦人性情多偏執(zhí)內(nèi)向,遇事不能舒緩,易被精神因素所傷,進而氣機郁滯,狀如梅核梗阻咽喉,甚則心胸滿悶。明確指出梅核氣的發(fā)病人群,并指出情志所傷為其主要致病因素。近代學者田家勝[7]認為梅核氣主要由于肝氣郁滯,氣郁化火引起,將其分為肝氣郁滯型和陽虛寒凝型。筆者則認為肝氣郁滯為導致咽異感癥的主要原因之一。平素情志抑郁或七情內(nèi)傷,肝失條達,肝氣郁結(jié),氣機阻滯,肝氣上逆阻于咽喉,故有咽部異物感,狀如梅核或腫物。其病位主要在咽部,病機為肝郁氣滯,阻于咽喉。故在中醫(yī)理論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指導下,以木香順氣散為基礎(chǔ)方,“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兼顧培補脾胃。
木香順氣散功效為理氣疏肝,散結(jié)解郁。方中木香、厚樸、青皮、陳皮辛能行氣,兼能平肝;柴胡、烏藥并用,復肝氣之調(diào)達;桔梗、蘇子,宣降相用,疏肝郁,條氣機;枳殼、香附、砂仁宣肺氣,醒脾祛濕,使氣機升降有序;焦三仙合用,固護脾胃,滋養(yǎng)后天;肝氣橫逆犯胃,偶有噯氣、反酸,酌加竹茹、海螵蛸和胃降逆制酸;眠欠佳者,加制遠志安神益智;情緒急躁者,加牡蠣重鎮(zhèn)安神,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以醋1盅為引,酸入肝,使諸藥力直達病所,其功卓矣。全方共奏理氣疏肝,散結(jié)解郁之效。
本研究顯示木香順氣散加減緩解肝氣郁滯型咽異感癥臨床癥狀療效顯著,有著較大的臨床應用潛能,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