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暉
摘 要:科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伴隨著新課改的持續(xù)深化,如何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小學生掌握小學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無限潛能,從而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知識應用技能,以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這是目前所有學校和廣大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對當前小學科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所采用的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探討和分析,希望通過研究能夠為小學科學教育的優(yōu)化發(fā)展提供一點幫助。
關鍵詞:多元化教學;小學科學;科學教學;應用探究
近年來,小學科學教學一直備受學校和廣大教師的關注和重視??茖W作為一門集應用性與嚴謹性為一體的學科,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現狀而言,小學科學教師必須要充分重視本學科的影響,努力革新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使科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學生充分感知到科學這門學科的無限魅力,提升學生科學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思考、多交流科學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更加扎實地掌握知識,為之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下面,筆者在本文中將總結以往的小學科學教學經驗,對小學科學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探究,以期幫助廣大科學教師尋找到小學科學教學的最佳方式。
一、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模式,帶領學生走入科學教學課堂
高效課堂教學的關鍵之處在于學生是否能在課堂學習中主動參與、主動思考。小學科學教師必須要深刻地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對科學學習充滿著積極性與主動性,才能為科學課堂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才能激發(fā)全班同學對于科學學習的興趣,從而實現科學教學的真正意義。因而,科學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用游戲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小學生對于科學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對“光”這一重要知識點進行教學時,與其讓學生閱讀教材中單調的文字去學習與“光”有關的知識點,不如將“光”引入日常生活之中,讓學生通過對生活實際的觀察有效地掌握這一知識點,例如,教師可以在課上讓學生去想想“一天晚上,小明在路燈下散步,走著走著他突然發(fā)現自己的影子隨著距離光源的遠近不同發(fā)生了變化,小明很好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影子的變化,同學們你們能運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并結合教材的講解幫助小明解決疑惑嗎?”用這種情境教學的方式展開一個知識點的教學活動,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也能夠幫助學生將復雜、抽象的科學問題轉化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問題,讓學生置身于現實場景去思考、判斷,也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到科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扎實地掌握科學知識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有著極大的幫助。
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包含著豐富多樣的知識和內容以及系統(tǒng)化的學科體系,但其中涉及到了一些較為宏觀、抽象的知識點,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世界,認識身邊的事物,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水平并不高,也無法通過單一的教師講解真正抓住科學學科的本質和精髓,因而許多小學生會在小學科學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喪失對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最終導致學生無法從科學課堂的學習中提升自身的科學知識水平、培養(yǎng)科學思維模式并提升自身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這就需要小學科學教師轉變當前的教學模式,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融入小學科學的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發(fā)現小學科學課堂的無限魅力,從而讓學生愛上科學課堂,愛上小學科學這門學科。
比如,在對“動物”這一單元進行講解時,如果教師把蝸牛、蚯蚓、螞蟻等動物帶到課堂之中,會對課堂秩序產生極大的干擾,也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無法讓學生真實掌握到教學重點,因而許多教師在講授這一單元時只是讓學生對教材中的圖片等進行觀察,再聯(lián)想實際的生活,去比較各種家養(yǎng)小動物,了解家養(yǎng)小動物。這種教學方法過于單調、乏味,而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輔助下,教師不需要將小動物帶入課堂中讓大家觀察,只需要通過網絡去搜集關于家養(yǎng)小動物的短片、動畫等等,讓學生通過一種動態(tài)的方式去了解到家養(yǎng)小動物的特點,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到科學知識,讓學生能在一種科學的思維模式下去認識世界。
三、引導學生參與科學實踐活動,強化科學應用意識
科學這門學科是來源于實踐的,最終又將服務于實踐。因此,小學科學的學習需要在應用與實踐活動中不斷去感知和思考,這就需要科學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安排實踐活動,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實踐活動,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具體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將學習知識應用于其中,強化學生的科學應用意識,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水平。
比如,在學習“種子的萌發(fā)”這一知識點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種子發(fā)芽的過程”這一重點內容,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去尋找一些植物的種子,然后將其種入土壤之中,定時為其澆水施肥,并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拍照記錄其發(fā)芽過程,等到一定時間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其記錄報告和照片帶到學校之中,讓全班同學一起進行交流、討論,共同去發(fā)現不同植物的發(fā)芽特征,從而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掌握“種子的萌發(fā)”這一知識點,在應用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綜上所述,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體現在科學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并對學生科學水平的提升和科學技能的鍛煉提供著重要的幫助。所以,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小學科學教師要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發(fā)掘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環(huán)境中更好地成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馮水平.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教育現代化,2016(3):15.
[2]范秋香.小學科學教學有效策略研究[J].黑龍江教育,2016(8):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