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水墨畫是我國民間藝術中特有的一種繪畫形式。一支毛筆、一瓶墨水、一張宣紙就可以產生無窮變化。在幼兒園開展水墨畫活動,可以讓幼兒充分體驗筆墨情趣,發(fā)現(xiàn)和感受水墨藝術的美,從而提高一定的審美能力。同時,更能促進他們表現(xiàn)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整體和諧發(fā)展。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幼兒做事的第一動力便是興趣。所以教師必須運用各種方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水墨畫,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幼兒興趣的培養(yǎng)。因為,一幅健康的兒童畫就是兒童獨立的觀察、自由的感受和真率的表達的作品。
一、挖掘水墨特色,激發(fā)幼兒興趣
水墨畫是我國傳統(tǒng)的繪畫形式,指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或紙上的中國畫。一支毛筆、一瓶墨水、一張宣紙就可以產生無窮變化,這種特殊的繪畫風格,能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它具有快速成型的繪畫效果,符合幼兒的作畫特點。水墨畫造形概括、筆墨簡練、變化豐富、趣味性強,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
1.欣賞中激發(fā)作畫興趣
大師齊白石和吳冠中的畫非常適合幼兒欣賞。齊白石用筆雄健渾厚,用墨暢快淋漓,用色濃艷大膽,構圖簡約大方,筆意融入畫中,極富有情趣。吳冠中擅于運用點、線、面,表現(xiàn)出一種極具詩意的畫面形式。在筆墨的濃淡運用上,吳冠中也處理得很好,雖然沒有刻意去表現(xiàn)畫面的空間關系,但濃淡的水墨變化,使畫面自然地產生了空間感,而且極具韻律。幾條線、幾大塊筆墨、幾個點就組成了一幅畫。以“賞—畫”的形式進行水墨畫教學,通過幼兒的欣賞、體驗并感受進行認知學習、進行創(chuàng)作,它比以往“教—畫”的形式更具有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的空間。幼兒更能輕松、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作,而且作品更加豐富、生動,更能表達他們對美的體驗與感受。
2.活動中感受作畫興趣
陳鶴琴先生的活動教育思想,對幼兒國畫教學有著許多方面的啟示。恪守“做中學,玩中學的原則”——提倡教學的實踐性,鼓勵幼兒在課堂中實踐操作,在實際活動中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
(1)兒童化的趣味語言引起幼兒興趣
毛筆、墨、宣紙,這些材料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我們很少接觸,所以為了讓孩子們了解這些工具,對這些材料感興趣,我們首先讓孩子自由玩墨、玩筆、玩紙。孩子們看著紙上大小不同、深淺不一的墨團,在一起說著“我的墨團像氣球、我的墨團像眼睛……”就會表現(xiàn)出很有成就感的樣子。在毛筆的稱呼上我也采用孩子易于接受的稱呼,如姐姐筆、妹妹筆。為了讓孩子正確掌握拿毛筆的姿勢,我還自編兒歌學握筆,如:拇指、食指和中指,大家都是好朋友,圍著筆桿站一圈,抬著毛筆走四方。
(2)用孩子喜歡的游戲形式增加趣味性
將教學游戲化是謀求把枯燥的筆墨知識溶于有趣的游戲當中,使筆墨教學具有游戲般的形式與趣味。比如:水墨畫很講究線條,可以讓幼兒練習線條游戲,把幼兒分成幾個小組,用毛筆畫濃淡干濕不同的線條來進行釣魚比賽,或讓幼兒用毛筆畫線條、走迷宮,孩子們的興趣非常高,以后用線條畫畫逐漸會得心應手。在教孩子學畫點的時候,我設計了活動《小辣椒》,一邊畫一邊說:“姐姐筆先躺一躺,妹妹筆來坐一坐。”用這種生動形象的比喻,孩子也很容易接受。甚至,為了避免孩子們對一直使用長方形的宣紙產生疲倦,我們還根據(jù)畫面的不同內容給孩子們準備圓形的、扇形的等紙,增強了幼兒繪畫的興趣。
(3)將故事和兒歌融入活動中吸引孩子注意力
無論什么年齡段的幼兒,對兒歌和故事都是很感興趣的。傳統(tǒng)的講解和示范法,只會讓幼兒感覺學畫的枯燥無趣。而將所要學習的內容、步驟編成兒歌或故事,幼兒會惑興趣得多。如在畫企鵝的時候,我編了一個故事:在寒冷的南極,住著小企鵝一家,有企鵝爸爸、企鵝媽媽和企鵝寶寶,他們一家都很可愛,有圓圓、胖胖的身體,穿著一件黑禮服,他們每天在南極游泳、抓魚、滑冰,可開心了……
3.在情景中升華作畫興趣
(1)故事里發(fā)掘的作畫對象
每個孩子的生活,都是一個甜蜜的故事,在孩子的世界里,故事是伴隨他們成長的摯友。一個常聽故事的孩子,總是顯得那么感情豐富、思想活躍、想象奇特。早年中國拍攝的水墨畫動畫片,如《小蝌蚪找媽媽》《怕羞的黃鶯》《三個小和尚》等以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意境優(yōu)美的水墨畫畫面深深吸引著孩子,能否將這一形式運用到幼兒的繪畫中去呢?在選定了孩子們喜愛熟悉的《龜兔賽跑》這一故事后,通過故事講述、情境表演,以分段的形式將故事分別用了4個畫面表達,教師著重在動作、神態(tài)上加以指導,以感染孩子,啟發(fā)孩子們的情景聯(lián)想,使幼兒達到對情節(jié)發(fā)展順序中的感知和對故事“主角”在不同情節(jié)中的表情的想象,進而進一步鼓勵幼兒自編故事進行創(chuàng)作,如自編故事《小熊貓的一天》,既可激發(fā)幼兒繪畫、創(chuàng)作小熊貓各種不同動態(tài)的興趣,又在繪畫過程中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兒歌中融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
瑯瑯上口的兒歌能積極調動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由發(fā)揮,在選擇作畫對象時,幼兒喜歡感興趣的小動物就是一個很棒的“主角”。如在教授《大白鵝》的活動中,一首“頭戴小紅帽,兩個小半圓,眼睛亮又亮,脖子彎彎像個2……”形象生動。兒歌既描繪出了大白鵝的形象,又為幼兒做出了自行作畫步驟的鋪墊,讓幼兒結合兒歌,在學會畫基本形態(tài)后,發(fā)揮想象力進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畫面情節(jié),使畫面主題更符合詩意,更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藝術想象力。
二、選擇童趣題材,表現(xiàn)作品情趣
1.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讓幼兒置身于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觀察藍天白云、青山綠水、花草蟲鳥、瓜果蔬菜等各種事物的形態(tài)、色彩,感受、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麗,為水墨畫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孩子們在觀察中享受到大自然的無限樂趣,從而產生奇妙的遐想,引發(fā)他們創(chuàng)作的興趣。例如在大班繪畫水墨畫《紫藤花》前,組織幼兒去觀察紫藤花,在紫藤樹下教師提出觀察要求:“請小朋友看看紫藤花長得和別的花有什么不同,這些紫藤花好像在干什么?你除了看到紫藤的花,你還看到了紫藤的什么?它們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樹有什么不一樣?像是什么?紫藤花這么美會有些誰來這玩呢?”孩子們帶著問題進行觀察就會觀察得特別仔細,他們邊觀察邊互相聊著,有的孩子說:“紫藤花長得像葡萄一樣,是一串一串的。”有的孩子說:“我看見的這串紫藤花長得很大串,旁邊有的這串很小串?!绷硪粋€孩子馬上說:“那這個大串的肯定是紫藤花爸爸、媽媽,小串的是紫藤花寶寶?!焙⒆觽兊南胂罅κ嵌嗝吹呢S富有趣呀!還有的孩子說:“我看見紫藤花的枝干像是打了結的毛線,都纏繞在一起了,紫藤的枝干像是彎彎曲曲的大蟒蛇,有許多蜜蜂來這采花蜜了,小鳥、蝴蝶都來看紫藤花了?!泵總€幼兒觀察的點不一樣,畫出來的就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
2.喜歡的、發(fā)現(xiàn)的是我們的好教材
幼兒喜愛小動物,喜歡把動物擬人化,常把自己的經歷賦予在動物的生活中。針對這一特點,筆者選擇幼兒所熟悉的小動物為幼兒水墨畫的主要題材,如:金魚、小雞、小蝌蚪、狐貍、小毛驢、長頸鹿等,幼兒十分喜愛,往往會充滿激情作畫,全身心投入,顯示出濃厚興趣。例如:在畫《小金魚》時,為了鼓勵幼兒畫出不同方向的小金魚,筆者問幼兒:“怎么這么多小魚都游向同一個方向呀?它們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有的孩子說:“它們遇到危險了一起逃跑?!庇械暮⒆诱f:“它們是去一起去找媽媽?!苯又P者又問第二個問題,“咦,這有一條小魚沒和大家一起去,它會去干什么呢?”有的孩子說:“它肚子餓了去找吃的了。”有的孩子說:“他發(fā)現(xiàn)他的弟弟不見了回去找弟弟了?!泵總€孩子都急著說出自己的想法,于是,筆者提請孩子們畫出小金魚發(fā)生的有趣故事。孩子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被調動起來了,都急著把自己金魚的故事畫出來告訴教師和同伴。
三、豐富教學模式,體驗作畫奇趣
美術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以幼兒的個性發(fā)展為出發(fā)點,水墨畫教學也在積極適應時代要求,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結合更廣泛的藝術語言,促進和提高幼兒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
1.富有童趣的造型元素
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最基本的特點是點、線、面三種造型元素的綜合運用。中國畫中的線條就具有千變萬化的筆墨趣味。只有體會了線條美,才能真正認識、理解和欣賞中國畫。瑞士畫家克利說:畫畫就是“拉根線條去散步。”在練習線條畫時,我們迎合孩子們的心意,摒棄了枯燥乏味的線條練習,讓孩子在 “散步”的情境中拉根毛筆線去“散步”,于是在線條練習中有了這樣設計的:在草地上鋪好幾張大大的宣紙,老師引語“我們一起拉一根水墨線去郊外旅游吧,我們開車出學校大門啰!……上高速公路啰!……跨過江河……穿過樹林……越過山坡……多美的草地呀!”孩子們在游戲中練習了線條。
教學方法提倡多樣化,在活動中我們還允許孩子們用水粉、水彩、油畫棒等材料來作畫,在技法上多法揉合,繪畫作品從內容、構圖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膽夸張變形、豐富多彩、作品單純而簡練,稚氣十足。
2.不同風格的音樂元素
藝術教學融匯貫通,如讓幼兒在音樂中表現(xiàn)水墨畫,聽著音樂來畫線用樂曲《秋日私語》的平和、輕快、悠揚,表現(xiàn)線條細膩流暢;用《森林交響曲》的歡快、激昂,《喜洋洋》的喜慶、跳躍,表現(xiàn)線條挺拔有力。幼兒憑對音樂的感覺來畫不同的點、線、面,有時是單獨完成、有時是在一張鋪在地上的大宣紙上集體完成。幼兒的作畫興趣越來越濃,有的甚至還閉著眼睛聆聽音樂畫畫,從而出現(xiàn)了很多奇特的“抽象水墨”作品,如“潑墨畫”,孩子就在這涂鴉中顯出“草色遙看近卻無”的一種嫩綠。
3.相互碰撞的靈感與感覺
著名畫家馬蒂斯說:“我覺得對一位真正的畫家來說,沒有比描繪一朵玫瑰花更困難的了。在他那么做之前,他必須忘掉一切畫出過的玫瑰花?!蓖瑯?,一個孩子想畫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哪怕一棵草、一條水波也是不容易的,因為既有的一切現(xiàn)成圖象,妨礙了他們在自然中真實地觀看,在心中獨立地創(chuàng)造,所以,鼓勵兒童獨立地觀看、感覺至關重要。在教學中,越是初學越不宜臨摹。孩子們的生活感受和印象、實物的觀察及攝影圖片、各類美術作品,都可以成為孩子們造型的依據(jù)。筆墨語言大都不向同題材的水墨作品尋找依據(jù),他們憑著從“動物世界”“奇趣大自然”及同伴身邊的事得來的印象畫出的水墨畫,畫面常常會令老師大吃一驚,奇特的靈感來自于心靈深處對美的感覺。正因如此,方能在專注而又放松的作畫狀態(tài)中“稚手偶得”。
幼兒水墨畫活動開展以來,有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解決的焦慮;有越過艱難、品味成果的欣喜;更有探索未來、不斷創(chuàng)新的信心。我們都在水墨的世界里尋找著樂趣。
(常州市武進區(qū)牛塘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