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月 (魯迅美術學院 116650)
在中華民族形成之際,遼河流域是重要的源頭,是聚積地域文化特性和歷史沉積的主脈,在中國歷史中的一大半時間都是在遼河民族的影響下發(fā)展而來的。當下的我們更要弘揚與傳承遼河文化,在進程中進行創(chuàng)新,要不斷持續(xù)發(fā)展,為后世帶來一個更為輝煌的“遼河文明”。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原始文化與我們并沒有多少聯系,但是,在萬物生活中,無論是此時此刻還是未來的,其實都是對過去的一種延續(xù)。因此在不竭發(fā)展的同時,必須要做到不忘反觀根源。事物的發(fā)展是按照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繼續(xù)的,所以當事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該事物會回到最初原點,但是又會高于起點,高出的這部分就是創(chuàng)新,這也是創(chuàng)新的來源所在。
縱觀歷史,遼河民族生活中離不開采集、漁獵、游牧、農耕。也正是因為其流動性強的生活習性而具有文化的開放性,在獲取生存資源時,造就了勇敢、剛毅的性格。遼河文化就是在這種民族精神環(huán)境下鑄造而生的。
遼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遼河文化是一項重大的任務。
遼河文化其獨特的精神內涵,受一定的歷史積累和自然地理環(huán)境影響而成。有以下幾大特點:1、兼容性:在發(fā)展的同時受其他各種文化影響,西方的基督教也有傳播,各民族之間相互幫助學習,和諧共處。2、卓越的獨創(chuàng)性:人們會受一些氣候、地域、心理等因素的作用,在風俗、雕塑、建筑、繪畫、文藝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鮮明的民族個性,并且相互借鑒與創(chuàng)新。3、持續(xù)的向心性:遼河流域民族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虛心學習,學習文化禮儀、意識形態(tài)等等。與此同時,遼河流域的文化還具有更替性和趕超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地進步更新。正是由于這些獨特的文化內涵,使得遼河文化形成了開放、奉獻、和諧的,并且充滿著生命活力的奮發(fā)向上精神。
中國是一個特別注重意識內涵的國家,在遼河文化原始社會時期的藝術設計作品,無論是外觀造型、還是在用線以及紋飾,都具有良好的審美價值。
內蒙古的赤峰博物館就是一個很好的運用了遼河文化元素的例子。它不管是在外觀設計上,又或者是內部裝潢中,都融入了很多遼河文化的藝術特色和符號。比如說博物館的大門把手運用了紅山文化 C 型龍的造型,又比如大門兩邊的噴頭運用的也是玉龍造型。這些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華夏銀行的標志設計,是將玉龍與現代藝術表現手法相結合而成的。標志中大體上是由一個類似玉龍樣式的外環(huán),玉龍中間有一個小長方塊,玉龍尾部運用的是毛筆干刷的筆觸樣式,非常的靈活生動,中間的方塊則是象征著華夏銀行的銀行卡,整個設計不僅簡潔大方、獨特新穎,還將玉龍的象征意義賦予了其中,是相當出彩的一個創(chuàng)新設計。
在藝術設計中材質和形式是尤為重要的兩個要素,其實如果想要創(chuàng)新設計中擁有遼河文化的特色,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借鑒中國傳統(tǒng)民間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新形式。
設計是來源于生活的,生活會讓設計變得更加完美。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元素都會不斷給設計者帶來創(chuàng)意靈感。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各種新穎的外來文化不斷涌入我們生活中,但是我們的藝術設計需要有自己的地域特色,發(fā)揚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創(chuàng)意思維中擁有自己的獨特性質,有著屬于自己獨特的美感。
富德匯成立于2007年7月,位于遼寧省的盤錦市遼河油區(qū),毗鄰于遼河美術館旁。該餐廳是以東北特色為參照的裝修風格,以此來弘揚傳承著遼河文化,將文化氛圍滲入人心,廣受人們的好評,有著極好口碑和聲譽。一進富德匯,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各種稻谷粗糧和斗笠秤砣漁網等具有東北特色的物品,并且有一定情境設計的擺放在一起,營造一個和諧整體的畫面感,將物體最原始的材料和本色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其實并不是需要過多浮夸的裝飾或者鮮明艷麗的色彩才能吸引人們的眼球,最自然最原始的一樣能夠博得人們喜愛,一種原本的真真切切的東西才能將人們帶入到特定的環(huán)境設定中,使人們身臨其境,仿佛自己回到了以前一樣。
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裝飾風格的餐館,但這其中愿意把餐飲做成文化的不多。在現代,我國的著名的設計作品還是很多的,但是一般在人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卻往往是西方的設計,這些作品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周圍,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當下設計的國際化和全球化讓我們感到喜悅,但是這也會造成忽視了中國本土設計的弊端。中國本土化設計其實正在日益不斷的發(fā)展,在主動吸收和學習外來文化的發(fā)展的同時,還是更應該多加關注自身的本民族文化,進一步擴大在現代設計活動中的運用。
[1]劉金福,論遼河文明視覺形象在現代設計活動中的運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04):39-41.
[2]馮思強,民族文化特征決定了中國美術發(fā)展的主體性[J].美術,2017(07):11-12.
[3]尹嘉譽,遼河文化美學特征與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取向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