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英
【摘要】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滲透:一是從單元導語中滲透;二是從課文題目中滲透;三是從精彩片段中滲透;四是從作文教學中滲透。
【關鍵詞】導語;題目;片段;作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教材編選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德育內(nèi)容涵蓋了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呢?
一、從單元導語中滲透
我們使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S版,每一冊都以專題組織單元。例如四年級下冊設計了8個專題。它們依次是:成長的足跡、秀美的山川、科學與環(huán)保、愛國精神、人間真情、故事的啟示、人與自然、中外文化。每個專題內(nèi)容貼近兒童生活,體現(xiàn)時代特點,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而每個單元主題都有一個單元導語。我在進行每個單元的教學時,喜歡先學導語。
例如我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主題“人間天平”時,先讓同學讀一讀單元導語:“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蔽覀兩钤谏鐣蠹彝ブ校瑸榱俗屵@個大家庭更加和諧美好,我們遵循規(guī)則,我們遵守法律……通過朗讀導語,學生就會感受到這個單元的課文跟規(guī)則有關,跟法律有關……接下來我就趁機滲透跟規(guī)則有關的德育教育:那你知道我們身邊有哪些與規(guī)則有關的事嗎?同學們一聽就能舉出許多身邊的事例:學校門口的禁停區(qū),很多家長隨意停放車輛,結果學校門口經(jīng)常交通堵塞,險象環(huán)生:還有在哪里因為司機酒駕造成嚴重的交通事故……這些都是由于人們不遵守規(guī)則造成的。通過這一次的單元導語學習,同學們感受到了規(guī)則就在我們身邊,只有遵守這些規(guī)則,我們這個社會才會井然有序。
因此,在單元主題教學中,先從導語中去滲透德育,可以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本單元的特定情境中,為后面學習課文,體會文章表達思想感情做好鋪墊。
二、從課文題目中滲透
文章的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內(nèi)蘊的望孔。它像一個窗口,透過它,可了解到文章的內(nèi)容和實質,體會文章的精髓所在。
每次板書完課題,我總會習慣性地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在教學《左公柳》這篇課文時,很多同學都問到同一個問題:課文為什么要以“左公柳”為題?我首先讓學生結合課前的預習,說說這篇文章以什么為線索貫穿全文?很明顯,課文以“柳”貫穿全文。那課文除了寫柳樹,還寫了什么?還重點寫了左宗棠收復新疆和建設新疆的故事。所以學生很快體會到“左公柳”既指生長在千里戈壁灘上的大柳樹,更指為保衛(wèi)新疆和建設新疆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左宗棠。一語雙關。從課題上看,看似寫樹,實為寫人,作者的目的是歌頌像左宗棠那樣的愛國將士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滿腔愛國熱忱。同學們透過課文的題目就感受到了左宗棠濃濃的愛國情懷。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篇課文的課題是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課題這一文眼,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達到“學文”“悟道”、文道結合的目的。
三、從精彩片段中滲透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采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品析文章精彩片段中的字、詞、句進行德育滲透,可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隱姓埋名三十年》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帶領同學們品析那個令人為之感動的精彩片段:在錢三強的辦公室,面對“你愿意隱姓埋名工作一輩子嗎?”的考驗,王承書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愿意!”我先問同學們“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同學們聯(lián)系上下文很快知道是“毫不猶豫”的意思,從而體會到王承書在接受任務是的堅定、果斷。接下來我問:當王承書回答“我愿意!”這簡單的三個字時,對她來說意味著什么?同學們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知道這將意味著她從此放棄了一切名利:高規(guī)格的待遇和榮譽,無數(shù)次的鮮花和掌聲,而這是需要有極大的勇氣。王承書在回答時是那么地堅定、果斷,更能表現(xiàn)她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祖國服務的奉獻精神。同學們無不被王承書這種心甘情愿為祖國默默奉獻的精神所感動。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抓住最能表現(xiàn)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些重點詞句的品析,既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又能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教育。
四、從作文教學中滲透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的認識社會,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有機滲透道德教育。
我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的讀后感時,首先找了一篇同學們剛學完、感受深刻、容易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課文《凡卡》為例。讓同學們把自己的童年生活與凡卡的生活作個比較。同學們對凡卡挨打、挨餓、挨凍的情景印象最為深刻,于是很多同學把自己的童年與凡卡的童年比較,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吃、穿、住等方面去談感受:凡卡吃的呢,簡直沒有,而我們面對現(xiàn)在豐富的食物,卻這也不想吃,那也不想吃;穿的也一樣,不要說挨凍,面對整衣柜的衣服還覺得這件不好看,那件也不好看,挑三揀四……通過對比之后,很多同學發(fā)出這樣的感嘆: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多么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美好的社會中,并學會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學生通過觀察、感悟、分析事物進而寫作文章的一系列過程,必然會觸發(fā)種種思想教育,對所寫事物產(chǎn)生并表達出一定的見解或評價??梢娮魑慕虒W也承擔著學生德育滲透的責任。
在教學的實踐和探索中,我體會到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師用心選好切入點,各個途徑都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語文課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真正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
參考文獻:
[1]莊華濤.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班主任之友,2014(11)19-20
[2]王慧.農(nóng)村德育課程內(nèi)容改革的新試點[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5(10)6-7
[3]王海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及培育路徑[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7(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