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需要關注學生對學習生活的真實感受,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如果教師關注到這些感受,有意識地給予恰當的回應,建立積極的情感應答關系,就會影響學生,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德育。
——鐘曉琳:《走向情感文明的學校德育》(《中國教育報》2018年1月18日)
作為校長,你可以“示強”,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我不喜歡這樣,我喜歡“示弱”。我會設身處地站在教師的立場思考。做校長,度量一定要大,能“示弱”正是度量大的表現。
——王厥軒:《他把心掏出來給孩子們——記楊浦區(qū)辛靈中學、風帆初級職業(yè)學校校長、黨支部書記謝小雙》(《上海教育》2018年第1期)
“天才”并不像這個詞所暗示的那樣僅僅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學習、互動、交流、討論。
——維舟:《天才為何成群地來》(《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7年第41期)
父母對孩子的管束要根據情況細分為三個方面:原則性的要堅決管;小部分有彈性地管;大部分則要隨孩子自由發(fā)展。
管束太多帶給孩子的,除了憤怒、痛苦與無助之外,還有一起失去的機會教育。
——郝夢夷:《親子教育“過度關愛”背后是愛的缺失》(《文匯報》2018年2月1日)
應該如何看待孩子的發(fā)展?我們說,短期看成績,中期看興趣,長期看格局。
——白滔滔:《短期看成績,中期看興趣,長期看格局!這才是家長可以給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