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知識分子問題尤其是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職責問題一直是薩義德的人文主義文化批判思想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議題。薩義德對“知識分子”這一獨特的群體有其獨有的見解與思考,在其著有的很多著作中深刻的闡發(fā)了他對于“知識分子”的深切關懷?!吨R分子論》從是薩義德應邀參加瑞思系列演講的演講稿的整合,其中對當時知識分子的劃分及其存在的狀態(tài)對思考我國當前知識分子的時代使命有著很大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知識分子 流亡 專業(yè)者 業(yè)余者
現(xiàn)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一詞雖然源于西方社會,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上,知識分子從古至今都在扮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知識分子,顧名思義,即掌握知識的群體,與“無知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但從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而言,知識分子可以歸納為社會中的精英階層,可以扮演多個角色,可以扮演多個角色,可以是知識的掌握者、傳播者、創(chuàng)新者等。因此,知識分子掌握了社會的重要的社會資源,他們的思想與行為無時無刻的對社會的各方面產(chǎn)生意義深遠的影響。反觀中國的社會,古代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代表是深受儒家思想和文化所熏陶的儒學士大夫,而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使得當前對知識分子的身份定位有了更加復雜的論斷。
一、何所謂為“知識分子”?
薩義德對知識分子的最簡單的定義是“局外人、‘業(yè)余者、攪擾現(xiàn)狀的人”1。在《知識分子論》一書中,薩義德開篇通過列舉20世紀兩位著名學者葛蘭西和班達對“知識分子”的概念來引出自己對“知識分子”后來的概述。在薩義德看來,“知識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眾以及‘為(for)公眾代表、具現(xiàn)、表明訊息、觀點、態(tài)度、哲學或意見的個人?!? 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群體,雖然在社會中扮演著特定的公共角色,但是絕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是公共世界的一部分,在社會的發(fā)展中有著自己特有的使命:“他或她全身投注于批評意識,不愿接受簡單的處方、現(xiàn)成的陳腔濫調(diào),或迎合討好、與人方便地肯定權勢或傳統(tǒng)者的說法或作法?!?因此,知識分子不僅是具有一定專業(yè)能力的人,而且是一個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識的人,他不畏懼權勢,敢于向權勢說真話,以一種政治上和社會上的“邊緣人”的身份客觀的看待問題。
縱觀世界的歷史,知識分子身份的每一次彰顯總是伴隨著“社會運動”,尤其是在社會動亂的年代,“知識分子經(jīng)常被同一民族的成員指望挺身代表、陳訴、見證那個民族的苦難?!?因此,知識分子的角色職責不僅僅是啟蒙思想,在薩義德看來,在所謂的“黑暗時代”,知識分子是人民和民族的“希望”,在動亂的社會中,“知識分子”是沒有安全感的人民的“鎮(zhèn)靜劑”。但是薩義德所希望的知識分子太過理想化,當今的世界雖然不能徹底稱之為“光明時代”, 但是較之歷史上的社會不穩(wěn)定的年代,已經(jīng)可以說是相對明朗化了許多。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中用大片的篇幅談及“流亡的知識分子”這一概念,對應的也即使他所提出的“業(yè)余者”。他所希望的知識分子,是不具有政治性的“邊緣人”。而所謂的“專業(yè)的”知識分子,由于容易受到權威和權力的影響,在被權力直接雇傭之后,會自然的喪失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客觀性”。在書中,薩義德列舉了美國對抗伊拉克的戰(zhàn)事提出了“何所謂正義的戰(zhàn)爭”的疑問。那些向權勢低頭的知識分子,薩義德稱之是“犬儒”的,因為在提供國家戰(zhàn)略的時候為統(tǒng)治階級所服務,全然忘記了正義與客觀的立場。在他看來知識分子必須是超越民族性的存在,需要站在全人類的基礎上維護全人類的公正真理,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當下,完全的脫離政治的意義似乎不是那么的可能了。政治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如何在服務于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又有造福全世界人類的視角,確實給予知識分子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
二、當代知識分子的困境
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而作為思想啟蒙身份的知識分子自然比一般人更加具有較強的政治意識敏感性。從古至今,我國的知識分子就被灌輸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從政思想。我國的學者也曾對“知識分子”進行過研究,在知識分子的社會職責問題上與西方學者有著較為一致的看法。知識分子“必須深切關懷著國家、社會以及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 在當下對知識分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需要“以獨立的身份、借助知識和精神的力量,對社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公共關懷。”5。但是也有一些知識分子,出于各種擔憂和考慮,刻意與政治撇開關系,成為政治的邊緣人。
(一)知識分子的思想易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
知識分子是人類思想的啟蒙家。因此,深受意識形態(tài)影響的社會環(huán)境中,知識分子很容易單純的服務于“權力者”,為“權力者”出決策,全然忘記自己應關懷勞苦大眾的道義所在。馬克思在批判資產(chǎn)階級的時候也曾提及,“這種科學的官方代表都變成毫無掩飾的資產(chǎn)階級的和現(xiàn)存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家。”6知識分子一向被視為“社會的良心”和“公眾的眼睛”,因此他們不僅關注著社會問題,同樣要對所效力的政黨進行應有的監(jiān)督。因此,知識分子具有諫言執(zhí)政、矯正失誤的獻策能力。但是,那些姑息或對執(zhí)政者執(zhí)政失誤卻視而不見的決策者,提出的意見全然偏離了正義的軌道。
(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得知識分子深受功利主義的侵蝕
“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有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亞當斯密所說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觀與當下心懷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有很高度的契合。但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很容易被利益蒙蔽了眼睛。一部分的知識分子越來越被演化為“市場人”、或“經(jīng)濟人”。當然,每個人出于自利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倘若以此為最大目的而影響了社會風氣那就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了。在當下,西方霸權主義以不同的方式滲入我國,深受一些學科和思潮影響的知識分子很容易陷入極左或極右的偏激,這都全然與知識分子應有的價值觀和角色使命相背離。
三、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時代使命
“知識分子都是不可或缺的歷史性參與者”8。歸結本國,知識分子是推動實現(xiàn)“中國夢”實現(xiàn)中堅力量,是行動的實踐著,因此,肩負著沉重的時代使命。
首先,堅定知識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發(fā)展先進文化,強化國際交流。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chǎn)力的開拓者。十八大以來,我國一直強調(diào)文化自信。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自然離不開各個領域知識分子的溝通交流。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產(chǎn)業(yè)”一直是經(jīng)濟增長的基礎,知識分子的思想及專業(yè)性對于國家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的同時,回歸本國的世情、國情、民情的現(xiàn)實問題,讓學院型的知識分子從圈內(nèi)走向圈外,最大程度的實現(xiàn)身為知識分子應有的價值。
其次,知識分子要平衡好“政府喉舌”和“社會良知”的關系。知識分子在參與政治的同時,要避免被政治同化。我國的政權相對于西方的多黨制相對集中,但是還是很民主。知識分子所代表的公共領域極端復雜,因此,身為知識分子在服務于政黨的同時,也要做好“監(jiān)督”,敢于對政黨內(nèi)不和諧的現(xiàn)象作斗爭。習近平曾指出,“天下為公、擔當?shù)懒x,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要始終堅守正道,抵制各種不良的社會思潮對其信仰的沖擊,為推進黨和國家社會獻計出力。
最后,懷有民族憂患意識的同時維護世界的公平與正義。自2008年經(jīng)濟危機之后,西方國家的經(jīng)濟衰退與滯后,國際社會安全問題伴隨著西方各國社會問題一直以來得不到徹底的解決。在第53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提出了建立“后西方”的世界秩序,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Michael Clauss)更在《金融時報》發(fā)文稱,面對日益碎片化的世界秩序,一個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可以成為新的全球領導者。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國家安全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引導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引導國際社會共同維護國際安全”。在全世界將目光投向中國的時刻,作為中國的知識分子肩上的擔子就更加沉重,不僅要成為中國的“智庫”,也要成為世界的“智庫”。
結 語
21 世紀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當代知識分子應當勇于批判,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承擔社會歷史責任,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和平發(fā)展、民族復興的輝煌愿景,以及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描上最壯美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2] [3] 愛德華·W·薩義德:《知識分子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lián)書店,2002年。
[4]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5] 許繼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7]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年。
[8] 卡爾·博格斯 :《知識分子與現(xiàn)代性的危機》[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作者簡介:史佳薈(1990—),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法學碩士,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