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喜平,政治經(jīng)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吉林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帶頭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教指委委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yōu)秀教師、寶鋼優(yōu)秀教師、全國優(yōu)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累計發(fā)表二百余篇學術論文,公開出版十余部專著和教材。
時代給了我機遇
2013年—2014年,我有幸成為全國首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崗“長江學者”。坦誠地講,我沒敢想自己能被聘為“長江學者”,更沒有所謂的精心設計,直到公示結果出來之后,我知道是幸運眷顧了我。馬克思主義是神圣而崇高的,獲得這一稱號,跟隨偉人的步伐,也一定要把自己變得高尚?,F(xiàn)在想來,我能夠成為“長江學者”,在于趕上了大發(fā)展的時代。我趕上了馬克思主義學科快速發(fā)展的大好時期,趕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偉大時代,2005年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一級學科,2015年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始建設。這是一個需要理論和理論家的時代,中國改革發(fā)展的偉大成就需要深入總結,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理論探索,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yǎng)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去深刻思考,這樣的時代給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和思政課教師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吉林大學有著強烈的紅色基因和厚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傳統(tǒng),這里的學風,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來自于哲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等不同專業(yè),大家互相交流、碰撞產(chǎn)生思想的火花,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尤其要感謝我的老師,特別是感謝畢世杰老師把我從歷史學的思維空間帶入到了政治經(jīng)濟學的研究領域,尤其要感謝詹連富教授對我的嚴格培養(yǎng)和諄諄教誨。
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當然,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個人也付出了努力,“人應該尊重他自己,并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1988年大學畢業(yè)后,在那個很少有人愿意選擇當教師的年代,尤其是思政課教師,而我憑借著滿腔熱忱,選擇了當一名思政課教師。留校后,我深知,“要給人一勺水,自己必須得有一桶水”。為了上好課,成為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盡可能地多讀書、多學知識,從書中汲取智慧與營養(yǎng)。記得當時住房條件緊張,只有一間房,既是臥室又是書房,往往等家人休息后,自己才打開臺燈備課,直到很晚才休息。時光荏苒,一轉眼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工作者已經(jīng)第三十個年頭了,在吉林大學經(jīng)歷了求學者、教育者的身份,同時還兼顧一些管理工作。時間緊了,任務重了,但一直以來,我不敢有絲毫懈怠。我總是堅持這樣一種理念,在大學里講課,傳授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思想。一個好的高校教師,必然是一個優(yōu)秀的社會科學研究者,尤其對于思政課來說,更需要深厚的學術積淀,必須做好研究,二者是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就這樣,課堂上的全身心投入給予了我科研上的靈感,科研上的飛躍提升了課堂上的張力。
快樂地承擔工作重任
做好教學工作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職業(yè)責任和使命,其對我成長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我認為思政課對于教師的要求遠遠大于專業(yè)課對教師的要求。一個優(yōu)秀的思政課教師,既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場,熟知黨和國家的重大路線、方針與政策,又要有扎實的學術功底、廣博的知識儲備和深入的專業(yè)研究;既應當具有以科研為基礎的講理論的能力,同時又要具有通過理論解決學生的現(xiàn)實思想問題的能力。正是從那時起,我為自己的思政課教師身份感到自豪,決定要做一名優(yōu)秀的思政課教師,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來承擔起思政課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使命,以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引導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正確的價值觀念。要講好理論課除了情感投入外,還要以理服人,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每講一個理論,我都會仔細思考、反復推敲,聯(lián)系生活的實際,力爭讓理論能夠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對于科研,我主張用“生活感知知識”,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純粹“學院派”的學術,而是要努力“改變世界”的實踐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必須要從關注現(xiàn)實出發(fā),馬克思主義理論應該是“頂天立地”的。一種思想觀念的出現(xiàn)雖然不是生活的再現(xiàn),但它一定是規(guī)律的反映,這樣的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這樣的研究成果也才是真正的研究成果。為此,一方面,我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特別是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另一方面,我致力于讓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地”,解決實際問題,力圖通過理論研究來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遇到的最困難問題,如結合自己的政治經(jīng)濟學基礎,瞄準了農(nóng)村發(fā)展問題,為鄉(xiāng)村振興、農(nóng)村發(fā)展、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作點貢獻,為東北地區(qū)和吉林省的新農(nóng)村建設作出了貢獻。
對于研究生培養(yǎng),我認為,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的研究生,今后無論從事何種職業(yè),大家都應該把讀書求知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從自發(fā)到自覺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獲得“長江學者”稱號后,自己更不敢也不曾有過絲毫松懈,不斷奮進,又取得了一些成果,也獲得了眾多榮譽。我把這些都看作是對我的鼓勵和鞭策,看作是一種責任和使命。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工作者、研究者和傳道者,如果這篇文章能夠鼓勵更多的人民教師展現(xiàn)師者應有的風范、師德應有的力量、師道應有的尊嚴;激發(fā)更多工作在第一線的馬克思主義者發(fā)揚“頂天立地”的文風、學風、作風,那將是我的榮幸!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