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嬌
內容摘要:詩歌教學既是高考中的一個重要模塊,同時也是感悟中國傳統(tǒng)古典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歌教學要反復吟誦,感悟意蘊;細品詩句,體悟情感;初步感知,品味詩境。
關鍵詞:古代詩歌 感悟意蘊 體味情感 品味詩境
在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既是高考中的一個重要模塊,同時也是感悟中國傳統(tǒng)古典文化的載體。但是教學過程中,現(xiàn)狀不容樂觀,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因為讀的少,所以往往對詩歌理解不了,所以在做題的時候無從下手,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成了一道難題。
一.反復吟誦,感悟意蘊
鐘嶸《詩品》卷中稱《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詩歌語言即是如此,濃縮的,積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早在文字產生以前,就有原始歌謠在口頭流傳,也是古代詩歌的萌芽。所以感悟詩歌的前提就要先反復吟誦,先讀出自己對詩歌的感悟,可以通過范讀、自讀、齊讀等方式體悟詩歌的音韻美。反復深情的朗讀,增強詩歌的感染力。可以讓學生盡快的進入詩歌的意境,例如:讀王維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就要把握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明秀詩境,讓學生通過品讀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感受詩歌的意境。將自然美與心境美融合為一體。
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意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濃烈的情思氛圍,空明純美的意境。
二.初步感知,品味詩境
解讀詩歌,關鍵要讀懂詩意,學生需要根據詩歌內容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融入詩人所引導的意境中。詩歌鑒賞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方式是聯(lián)想、想象。
關注詩歌的題目。題目往往會透漏出一些重要信息和線索,例如:讀張籍的《秋思》,根據題目可以得出重要信息,詩人要寫在秋天對家鄉(xiāng)及親人的深切思念。讀陳與義的《道中寒食》,可知詩人是寫在寒食節(jié),詩人奔波在外的所見所聞所感。
關注作者及注釋。所謂“知人論世”,了解作者便可以了解其作品主要內容和風格。注釋往往提供重要的信息,有利于解讀詩文,例如讀納蘭性德的《浣溪沙》,詞下注釋:本詞為納蘭懷念其早逝的妻子盧氏而作。注釋點明了作詞的背景,由此便可以推測內容主旨及感情基調。
三.細品詩句,體悟情感
對于詩詞而言,把握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特殊意境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獨特的意境正是來自于詩人意象的選取和個人心境的真實寫照。所以品讀形象是詩歌閱讀的必要步驟:
(一)分析形象
1.品讀人物形象,首先要感悟是詩歌人物的環(huán)境與處境,抓住詩歌中的季節(jié)特征、自然特征、時代特征和詩人的生活態(tài)度,其次要把握對于人物形象的正面和側面的描寫。最后把詩歌的內容轉化為人物的性格,知趣等方面的內容。
2.分析景物形象。詩人常常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表達技巧來傳達自己的情感。因此,注重理解詩歌中所用的意象,體味詩歌所營造的意境。
3.賞析事物形象。物象主要指詠物詩中描寫的事物,詩人往往通過所描寫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情趣。首先要把握住物象的特點,再依據物象的特點挖掘其內涵,進而提煉出物象所表現(xiàn)出的品格。
(二)品讀語言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詩詞的語言特點是意蘊豐富、凝練、含蓄、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理解關鍵詩句的意思,揣摩詩歌的語言風格,賞析詩歌語言所描繪的形象、表達的情感、營造的意境等。賞析理解重點詞句首先要理解其深層意義與言外之意,同是分析其所描繪的形象、營造的意義、表達的情感等。走進詩人,走進詩歌。與詩人近距離對話,感悟當時景,當時情。許多詩歌的語言具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特點,詩人正是以傳神、精煉、獨特的語言才得以準確傳達出詩歌的精髓。所以一定要理解字詞的本義,結合分析在詩句和意境中字詞的獨特韻味,體味其如何傳達出詩人的情意。品讀字句、煉字。
(三)感悟詩情
情感是詩歌的源泉。離開了情感的表達,詩歌也就失去了他的色彩。而這也是學生在閱讀詩歌中最大的難題,詩歌的精煉,深邃,往往是很多學生讀罷后不知所云,感覺很茫然。當然閱讀的感悟來自于知識的積累,語感的培養(yǎng),詩歌的閱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步的提升。所以需要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能有意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感悟能力,平時多讀多練。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結合一些詩歌閱讀的基本要求,如對作者的了解、對意象意境的把握、結合語言的表達、感知詩人的情感。
詩歌美好的印象來自于其外在的韻律,透過文詞感知其優(yōu)美的意境,進而把握詩歌的情感。詩歌的品讀鑒賞離不開學生對詩歌的喜愛以及反復的誦讀。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平時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多讀多練。逐漸形成自己對詩歌獨特的感悟能力,這樣,學生面對詩歌鑒賞時便不會覺得無從下手了。透過詩歌表面的感性認識去挖掘其內在的理性認識。將其運用在語文的寫作中,活學活用,達到詩歌學習的真正目的。
(作者單位:甘肅嘉峪關市酒鋼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