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低年級段的語文教學不但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更要突出語文教學與德育的融合特色。低年級階段正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起點,而語文本身就是一門滲透著真善美的人文學科,將語文教學與德育相融合,是推進素質教育和落實新課改精神的重要途徑。結合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特點和德育特點,將德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通過潛移默化的德育融合,突出語文教學的德育、智育、美育價值,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德育;素質教育;融合實踐
“立德樹人”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目標。從小學低段語文教材內容來看,其中有不少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內容,這些內容正是實現語文教育與德育相互滲透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正確認知態(tài)度的基礎,是完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載體。語文與德育的相互融合,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開展的強大助力。
一、小學低段語文教學與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及目標
(一)德育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德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質的必要途徑。德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是立德樹人,育人先育德是教育活動開展的根本。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三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期,這一階段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開展德育活動。教育實踐證明,單純的理論灌輸和機械性的準則要求并不能提高德育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這就更需要在德育中突出學科融合特點,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德育春風化雨般的影響力。
(二)小學語文學科課程發(fā)展的需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在立德樹人這一整體教育綱領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學更要充分發(fā)揮其人文價值和教化作用,充分發(fā)掘語文學科的人文特點和工具性特點,不但要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傳授,更要在語文教學中突出德育、美育的教育特點,豐富語文學科教育內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小學低段語文學科中的德育滲透目標
小學低段語文學科中的德育滲透目標主要有以下四點:第一,通過學習、觀察以及相關語文活動,著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和知識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第二,培養(yǎng)學生關注周圍環(huán)境、自然生態(tài)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第三,通過學習識字、課文等,培養(yǎng)學生獨立、堅強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和合作能力。第四,在語文學習中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貼近生活并認識到語文學習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發(fā)展觀?;诖?,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的滲透,需要突出育人育德的融合作用,充分發(fā)揮語文教育的德育價值,從而提高小學低年級段立德樹人的綜合教育成效。
二、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德育存在的誤區(qū)
(一)重智育而輕德育
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歷來將智育作為重點教育內容,尤其是升學率更成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雖然低年段尚不存在升學壓力,但是學生的分數仍是評價教育績效的主要指標。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更加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但是對于德育活動的開展卻有所忽視,造成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缺席”。一些教師由于對語文的德育價值缺乏必要理解,將語文教學作為傳授知識的工具,造成教學實踐與語文新課標要求相悖,難以提高德育成效。
(二)德育喧賓奪主,語文教學重點不明確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一些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將語文課堂視為開展德育的陣地,這樣的極端認識往往造成語文課堂上德育內容喧賓奪主,將語文課上成了德育課。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對教學內容把握不當,難以協(xié)調好德育與語文教學的關系,尤其是德育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的占比。有些教師為了加強德育深度,會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大篇幅講述故事背景、時代背景以及拓展素材,從而讓語文課堂承擔起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重任,這樣的處理方式顯然有失偏頗,同時也會影響語文實際教學效果。
(三)灌輸式德育普遍存在,缺少情感注入
當前小學低年級段德育主要側重于對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考查,但是對于學生的情感取向、意識信念等方面卻有所忽視,對于學生是否具有同情心、自尊心、自立意識、合作意識等缺少檢驗和反饋。有些教師會教條式提出課文中的德育價值,并將其作為一個知識點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樣的教育方式顯然缺少情感注入,學生會將其作為一項任務完成,而不能認識到其提升思想品德素質的作用。
三、小學低段語文教學與德育相融合的路徑
(一)拼音拼讀教學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
小學語文低段教學中,拼音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在拼音教學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拼音是學生認識漢字的輔助工具,但是拼音學習比較抽象、枯燥,低年級學生由于理解能力、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再加上善于運用形象思維,因此拼音教學也是低年級教學活動中的一大難點。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拼音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講故事、說兒歌的形式化抽象為具象,從而使拼音教育與德育相互融合,這樣的教育方法不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拼音學習興趣,同時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講文明、懂禮儀、與人合作的意識,促進德育智育的協(xié)調發(fā)展。
例如在“ü”和“j、q、x”相拼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記住拼寫規(guī)律,教師一直采用“j、q、x真淘氣,見到ü眼就挖去”這樣的小童謠形式讓學生背誦。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有孩子會很提問:“老師,小魚那么可愛,為什么要挖去它們的眼睛?”這顯然與德育理念相悖。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認識特點和價值取向靈活調整。教師可以這樣編排拼寫規(guī)律:小ü小ü真懂禮,見到j、q、x,趕緊摘帽行個禮。學生對這樣活潑又充滿友愛的小童謠非常認可,不但主動跟著教師讀,而且還會一邊讀一邊做動作,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記住了“ü”的拼寫規(guī)律,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友愛、懂禮儀、講文明的道德情操,在孩子們的心中播撒下團結友愛的種子。
(二)識字寫字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低年級是建立學生識字基礎的關鍵期,同時也關系到語文基礎教育的成果。識字、寫字教學能與審美教育有機融合,這是因為漢字本身就有著豐富的審美內涵,無論是從結構還是從寓意來看,識字、寫字過程中,都能夠與美育滲透在一起,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
例如在學寫“松”字的時候,不少學生會將“木”字旁的“點”寫成“捺”,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看一看課本中的“松”字和學生寫出的“松”字有什么不同,經過對比學生會發(fā)現“木”字作為部首的時候,“捺”就會寫成“點”。為了讓學生記住這一規(guī)律,教師可以通過德育滲透為學生講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互相謙讓”的好風尚。如“木做部首捺變點,偏旁也要瘦一點,兩者謙讓多和諧,字體美觀真好看”。學生記住這樣的規(guī)律之后,教師可以適當進行德育拓展,以此為德育素材,教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謙虛有禮,相互禮讓,才能讓生活更和諧、人際關系更友好。學生在掌握識字寫字知識的同時,還能從中受到道德教育,從這一點來看,小學低段語文課堂的德育價值不容忽視。
(三)美文詩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雖然小學低年段學生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對語文教材中的美的感知能力卻很高。這些文筆優(yōu)美、意境優(yōu)美的文章,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通過文字的積累提升到對美文的認識,并從中認識到祖國山河的壯美、大自然風光的美好等,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實現語文教學與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有機融合。
例如在《望廬山瀑布》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一些關于廬山風景的幻燈片,讓學生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在吟誦“日照香爐生紫煙”的時候,想象廬山瀑布的雄奇壯美,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而在《日月潭》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展示日月潭美麗景色的同時,還要重點為學生介紹兩岸人民盼望統(tǒng)一、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相關內容,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通過閱讀美文陶冶情操,實現人文素質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閱讀賞析教學中滲透品行情操教育
低年級學生已經開始接觸古詩,這些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古典詩歌往往是培養(yǎng)學生品行情操的有效切入點。低年級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作品往往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學生能夠在古詩閱讀、朗誦過程中感受到其中的韻律美、結構美、意境美,因此,古詩深受學生喜愛,并成為語文教學中的經典內容。通過古詩閱讀賞析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例如在《鋤禾》這首詩中就描寫了勞動人民的艱辛,農民在烈日下為禾苗除草,汗水滴落到田埂中,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教師在講解古詩的過程中,要重點強調“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愛惜糧食、勤儉節(jié)約、理解并尊重勞動人民的積極情感。而在拓展閱讀中,教師可以引入另外一首詩《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這首詩中更加鮮明地表現了普通勞動者的艱辛,在封建社會中,農民是被剝削階級,即使莊稼豐收,也有可能吃不上飽飯,為什么會這樣?從這一點展開,教師可以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講解封建制度的黑暗,讓學生認識到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培養(yǎng)學生古典文學素養(yǎng)的同時,更能夠使學生尊重和關注勞動人民。
小學低年級段的語文教學要滲透鮮明的德育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出現形式化、教條化、功利化問題,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行為特點、認知特點深入發(fā)掘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內涵,并將其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能夠理解并接受的有趣形式。語文教學與德育的融合能夠實現春風化雨的育人作用,在提高學生語文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素養(yǎng)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可行路徑。
參考文獻:
[1]扈秀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方法初探[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16):247.
[2]甘永西.淺談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滲透[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S1):156-157.
[3]陳慧寧.談談小學德育工作的現狀和對策[J].龍巖學院學報,2006(S2):9-10.
[4]周丹.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德育的應變[J].天津教育,2006(1):36-38.
[5]陳萍.我國學校德育實效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4(3):16-20.
作者簡介:王倩茹(1989.01.23—),女,漢族,籍貫: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當前職務:教師,當前職稱:二級教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新課程新教材。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