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媛
古詩語言精練,且能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詩人的情感與詩的和諧韻律能夠使朗讀者朗朗上口。小學生在古詩的熏陶下,認識生字、詞,更可以產生樸素的審美能力,逐步愛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詩歌領悟詩歌的含義,并展開想象表達出自己閱讀詩歌后的感受,是學科教學的具化要求。教師教學古詩時就應關注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新授課時,筆者做過這樣一些思索。
古詩蘊藏著深厚的歷史。當然,對文章的寫作背景小學生顯然不是很熟悉,教師必須及時讓學生自己去查詢相關的材料了解詩歌寫作的淵源?!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愤@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這場歷史戰(zhàn)爭距離孩子的生活太遠,更何況生活在和諧社會之中的孩子,不能感受到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穿越時空,回到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中,對詩人當時的處境知曉后就能夠更為準確地體會詩人想通過這首詩表達的情感。不過,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只是為了輔助理解詩意,體會詩情,不能在課堂上花費太多時間去交流,否則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應當引導學生從收集的資料中提取與本詩內容相關的部分,再結合詩歌加以理解。
這是一首詩“人生平第一快詩”,這首詩寫于戰(zhàn)亂時代,“這首詩描寫了當時的戰(zhàn)亂對百姓的深重災難”“這首詩書寫了詩人家鄉(xiāng)被官軍收復后的喜悅”,這些關鍵詞句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當我在黑板上板書詩題時,他們個個恍然大悟,這平淡的詩題瞬間被賦予了神秘感,從學生的表情和朗讀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已經能夠初步體會到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了,眼神中也期待著繼續(xù)往下讀這首詩。詩題是一首詩的眼睛,能夠從詩題開始就產生興趣,學生學起古詩來一定勁頭十足。
古詩總是以精練的詞句表達深刻、廣泛的詩意,這些均是學生學古詩的障礙。比如,一名學生把“卻看妻子愁何在”翻譯成“再看妻子和兒子憂愁哪里在”,另一名學生就提出了疑問:“老師,我能不能將這句詩調整下順序,變成‘卻看妻子何愁在?翻譯成再看妻子和兒子哪里還有憂愁,我覺得這樣更通順,更符合當時的情境?!闭n堂上我肯定了這名同學提出的質疑,這也激起了更多的學生去探討如何更入情入境地表達詩意。學生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叩問、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敲響了古詩詞這扇大門,揭開了古詩詞神秘的面紗,發(fā)現了它美好的容顏。
詩歌的意境是詩人自身的主觀感受與當時的客觀景象的融合,這種“意”通常寄托在“境”中。想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詩歌中蘊含的“情”,領會“意”,教師就需帶領孩子們進入“境”,和詩人來一次美妙的心靈交匯。教師在學生學習古詩的過程中不必過于多言,寥寥數語點撥在恰當處,反而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讓孩子們進入詩的意境,領悟詩人想表達的情感,和詩人一起展開想象?!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分?,詩人在得知自己的家鄉(xiāng)被收復后極為喜悅,禁不住手舞足蹈起來,寫出這首流傳至今的七律。前半部分主要寫自己聽到喜訊后的驚喜,后半部分則是急切地期待回到家鄉(xiāng)的歡快之情。教師可讓孩子們找到能夠表達詩人高興心情的詩句,大家一起將相關的句子一個個找出來,一個個的驚喜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詩人當時的心情。詩句是靜態(tài)的,只能讓學生從文字中感知作者的心情,卻不能深入到作者當時的生活情境中,于是在此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假如你是當時的詩人杜甫,你能不能用幾句話來表達當時欣喜若狂的情景?學生寫作的過程中,相信他們的腦海里定是杜甫欣喜若狂場景的再現,他們仿佛置身于其中,與杜甫同樂。這樣的設計不僅豐富了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想象,也讓學生通過想象更深入地感受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吟你千千萬萬遍,古詩韻律便自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七言律詩,整個詩歌有極為明快的節(jié)奏,讀起來特別朗朗上口。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學生朗讀時,教師可結合情況和學生一起商討閱讀的節(jié)奏與重音。在反復的吟誦中,學生漸漸地體會出古詩的韻律美,腦海中再現詩歌的意境,內心的情感自然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古詩教學,教師想讓學生能夠徜徉詩意,漸入佳境,就必須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中的充分感受,引導學生了解當時詩人撰寫詩歌的背景,深刻感悟詩人撰寫的詩歌所表達的深刻情感。在優(yōu)化教學時段的同時,教師也需要及時做好教學反思,在情操得到陶冶的同時,文化修養(yǎng)得到提升。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