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宋元學案》看政治與儒學的互動影響*
      ——以黨禁與雜學為中心

      2018-07-04 08:10:48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新學道學王安石

      連 凡

      (武漢大學 哲學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

      一、思想界之周邊——政治與儒學的相互影響

      (二)慶元黨禁之經(jīng)過及其影響

      (三)周密的道學批判

      另一方面,《浩然齋雅談》卷上周密又對朱熹、呂祖謙等人推崇道學(性理之學)而輕視文藝(三蘇批判)的做法感到不滿,并引葉適所說的“洛學興而文字壞”之說以為至當之言。然而在王梓材看來,此說之意圖在于抬高文辭的地位而貶低道學,與其《齊東野語》中對于朱熹等道學家的肯定立場不免自相矛盾③。實際《齊東野語》的上述論述中,周密只是對道學之發(fā)展作了客觀的描述,并不代表他有意褒獎道學。相反從上述《癸辛雜識后集》等詆毀道學家的言論來看,周密對于許多道學家的虛偽狂妄非常反感。其批評雖不無過激,但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浩然齋雅談》之說是周密從其文學家(他是宋末著名的詞人)的立場出發(fā),對道學家輕視文學的偏見提出了批評,對伴隨著道學之發(fā)展而導致文學之衰落的傾向感到憂慮。其批評確實不無道理,二程等道學家多將溺于文章、文學之事視作妨害體道的“玩物喪志”之舉④,將文人(文士)置于經(jīng)師(經(jīng)學)與儒者(儒學)之下⑤,同時又往往過分強調(diào)文章的道德教化作用(“文以載道”)而有輕視藝術(shù)形式與情感、欲望表達的傾向(“存理滅欲”),因此道學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阻礙了文學的發(fā)展。特別是在南宋理宗提倡程朱理學之后,道學的這種負面影響更加明顯,宋代文學也逐漸走下坡路了[9]482-483。宋代一流的文學家(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柳永、陸游、辛棄疾等)均非道學(程朱理學)中人,甚至本身就屬于道學的對立學派(新學、功利之學),或是道學所不齒之人(如柳永之放浪形骸)。因此,周密的說法并不像王梓材所說的自相矛盾,只是站在不同角度對道學所作的不同評論罷了。

      二、新學、蜀學及其余波金朝儒學之評價

      朱熹為了確立自身權(quán)威,除了大力闡發(fā)北宋五子等人的道學思想之外,還不遺余力地對當時的種種異端之學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其中與二程洛學同時興起的三蘇蜀學被朱熹作為雜于異端之學的“雜學”加以批判。而洛學的主要敵手王安石新學也一直受到程朱理學的批判。全祖望則在其《宋元儒學案序錄》中指出王、蘇兩家均雜于禪,并且將金朝的李純甫與趙秉文作為“新學”與“蜀學”之余波加以了批判。

      (一)新學與蜀學之評價

      其實劉摯、呂陶的這種平心之論即是全祖望本人對王安石經(jīng)學所持的立場,這一點集中體現(xiàn)在全祖望為新學著作所作的多篇文章(《記荊公三經(jīng)新義事》等)之中。具體來說,全祖望在乾隆元年(1736)進士及第而得以進入庶常館,于是他利用其職務(wù)上的便利抄寫朝廷所藏《永樂大典》中收錄的珍貴書籍,進而在此基礎(chǔ)上撰寫了多篇考證文章。當時全祖望便輯錄了王安石的《周禮新義》,后來他又據(jù)此作了《荊公〈周禮新義〉題詞》,對以《周禮新義》為代表的新學著作給予了客觀公允的評價[11]195。全祖望認為對于王安石的經(jīng)學著作應(yīng)該除去其穿鑿附會的《字說》而汲取其精華⑦。全祖望又從其“經(jīng)義之說,唯貴其當”的求真求是的立場出發(fā),肯定了劉摯認為王安石的《三經(jīng)新義》“視諸儒義說,得圣賢之義為多?!w與先儒之說并存”[4]3253⑧的觀點,從而對新學著作采取了實事求是的客觀態(tài)度。此外,全祖望還曾親自??蓖醢彩茏雨愊榈赖摹墩撜Z解》,并作有《陳用之〈論語解〉序》與《題王昭禹〈周禮詳解〉跋》。從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全祖望對新學著作的重視。全祖望之后,四庫館臣又再次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周官新義》十六卷(附《考工記解》二卷)收入《四庫全書》經(jīng)部禮類周禮之屬中,并在其提要中指出此書雖有穿鑿之處,但也有所發(fā)明,不可因人而廢言[12]236。其評價與全祖望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

      王安石的“新學”作為北宋后期之官學而興盛了數(shù)十年,其間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之“蜀學”也因其卓越之文章和經(jīng)說流行全國,并且北宋滅亡之后,兩派都對北方的金朝儒學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然而由于受到以二程洛學為代表的道學之攻擊,特別被道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攻擊為“雜學”,新學與蜀學也逐漸走下坡路而趨于衰亡。黃宗羲從其道學立場出發(fā)將新學與蜀學排除在宋元儒學譜系之外,其“黃氏原本”中原本也未給“新學”與“蜀學”設(shè)立學案⑨,后來全祖望為了展現(xiàn)宋代儒學的全貌,方才設(shè)立了“荊公新學略”與“蘇氏蜀學略”,但同時又從正統(tǒng)儒學立場出發(fā),將作為道學之反對派的新學與作為雜學的蜀學稱作“學略”,與被視為其余波反映金朝儒學的“屏山鳴道集說略”一起置于《宋元學案》之末尾,從而與其他學案區(qū)別開來⑩。但是同樣被朱熹視為“陽儒陰釋”之“雜學”的張九成、呂本中卻因其是洛學之傳承,而分別設(shè)立了“紫微學案”(卷三十六)與“橫浦學案”(卷四十),未將其與王、蘇兩派視為同類。從附于新黨的人物(如劉彝)的評價來看,全祖望基于宋代以來的正統(tǒng)立場,在政治上批評了王安石的變法;而從其學案的具體內(nèi)容與評價來看,全祖望在學術(shù)上對新學(經(jīng)學)可以說是相當?shù)刂匾?。而對于蘇氏蜀學,全祖望只是輯錄了朱熹的《雜學辯》中所收錄的與蘇軾的《蘇氏易解》及蘇轍的《蘇黃門老子解》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并沒有再下自己的案語。這可能是因為全祖望認為蘇氏之學術(shù)(經(jīng)學)不及新學而未予以重視吧。

      (二)金代儒學之評價——以李純甫與趙秉文為中心

      金朝是興起于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在“靖難之役”后滅亡北宋,從而占領(lǐng)了北方的關(guān)中和中原等地區(qū),與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宋相對峙。北宋時興起于關(guān)中的張載“關(guān)學”隨著關(guān)中的淪陷而消亡,而中原興起的二程“洛學”則隨著南宋的立國在南方通過“道南學派”“湖湘學派”“浙東學派”等道學或事功學派得以繼續(xù)發(fā)展,并最終成為學界之主導。另一方面,北宋末期的官學王安石之“新學”,以及蘇氏之“蜀學”雖在南宋受到道學的攻擊而趨于消亡,但當時在金國所占領(lǐng)的北方地區(qū)則還延續(xù)著北宋之學術(shù),繼承了“新學”與“蜀學”之余波。同時北宋道學家的著作自不必說,南宋道學家的著作也通過各種渠道流傳到北方金國并為學者所引用。金朝之儒學雖然同時繼承了“新學”與“蜀學”,但其實更偏于蘇氏蜀學一邊。具體來說,主要有兩大特色。其一是夾雜釋老異端之學(三教合一論),其二是重視文章(文學)。《宋元學案》“屏山鳴道集說略”中收錄的李純甫(屏山)與趙秉文(滏水)即是其中的兩位代表人物。

      李純甫(1177-1223)是金朝的文壇盟主,同時又深陷于佛老異端之學而不能自拔。他援儒入佛,又推佛學以附于儒學。全祖望在其《跋〈鳴道集說〉》及《跋雪庭西舍記》[4](卷一百《屏山鳴道集說略》)3317-3318中對李純甫引前代大儒之說作為自己阿諛佛老之同調(diào)的做法感到憤慨。實際上,全祖望與王梓材將李純甫之學問當作金國滅亡之后趙復等人在北方興起理學(所謂“河北之正學”)之“黎明前的黑暗”與儒學的反面教材,從而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全祖望在其《宋元儒學案序錄》中所謂“其時河北之正學且起,不有狂風怪霧,無以見皎日之光明也”[4](卷一百《屏山鳴道集說略》)3316即指此。實際上,李純甫的學問雖夾雜有佛教異端,但其基本的思想立場其實還是傾向于道學,只是他對宋儒的陽儒陰釋感到不滿,欲越過宋儒而由自己直接繼承孟子之道統(tǒng)罷了[13]689。

      趙秉文(1159-1232)是李純甫的講友。全祖望指出他一方面有像《性道教說》那樣道盡宋人得失的客觀公允之論,其論學的文章雖談不上非常深刻,但其傾向無疑是正確的,可謂由文章以明道;另一方面又不免如《原教》那樣混雜有佛老之說,可知他還是阿諛佛學的??傊?,趙秉文原本學佛而援之以入儒,但還知道敬畏名教,與李純甫那樣隨意附會而無忌憚的做法不可相提并論。全祖望的評價闡明了李、趙二人之異同,大體可以說是公允的。后來四庫館臣將趙秉文的《滏水文集》取入《四庫全書》中,又將李純甫的《鳴道集說》列入存目而不著錄的做法也是基于與全祖望同樣的理由[12]1651。

      如上所述,《宋元學案》《屏山鳴道集說略》的編纂明顯是基于全祖望的獨特視角。即全祖望將其與“荊公新學略”與“蘇氏蜀學略”一起作為夾雜禪學的“雜學”而加以貶斥。因此與李純甫及趙秉文同時而被四庫館臣譽為金元之際造詣最深的大儒王若虛雖也對宋代理學各學派進行了論述[14]2200,其評價可以說較好地把握了道學的優(yōu)缺點,但全祖望并未將其收入《宋元學案》中。這大概是因為王若虛的立論平允而以正統(tǒng)的儒學為主[13]689-690[9]450,不像李、趙二人那樣夾雜異端之學吧。從這點來看,全祖望一方面雖然突破了黃宗羲“黃氏原本”的道學思想史體系的藩籬而將新學及蜀學納入宋元儒學思想史中,一方面又站在維護儒學正統(tǒng)的立場上對其另眼相待,說明其思想立場有不徹底與自相矛盾之處。全祖望在《屏山鳴道集說略》中主要只收錄并論述了李純甫與趙秉文兩位儒釋折衷者的思想,當然不足以反映金代儒學的全貌,而且對金代儒學的評價過低,有輕視金朝在儒學傳播過程中所起作用的傾向。這樣看來,《宋元學案》中的金代儒學作為宋、元兩代儒學之間的附屬物,可以說是全書中最為薄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注釋:

      ②卷八十八《巽齋學案》:“祖望謹案:巽齋之宗晦翁,不知所自。考之滄洲弟子,廬陵有歐陽謙之,實嘗從游,巽齋其后人邪。其遺書宗旨,不可考見,然巽齋之門有文山,徑畈之門有迭山,可以見宋儒講學之無負于國矣。述《巽齋學案》?!盵4]2944

      ④卷十四《明道學案下》:“《程氏遺書》曰:‘學者先學文,鮮有能至道。至如博觀泛濫,亦自為害?!氏壬鷩L教謝良佐曰:‘賢讀書,慎不要循行數(shù)墨?!薄坝衷唬毫甲粑翡洝段褰?jīng)》語作一冊,伯淳見之,謂曰:‘玩物喪志?!盵8]576

      ⑤卷十五《伊川學案上》:“今之學者岐而為三,能文者謂之文士,談經(jīng)者謂之講師,惟知道者乃儒學也?!盵8]632

      ⑦卷九十八《荊公新學略》:“謝山《荊公周禮新義題詞》曰:‘《三經(jīng)新義》,盡出于荊公子元澤所述,而荊公門人輩皆分纂之。獨《周禮》則親出于荊公之筆,蓋荊公生平用功此書最深,所自負以為致君堯、舜者俱出于此,是固熙、豐新法之淵源也,故鄭重而為之。蔡絳以為政和秘閣所藏,其書法如斜風細雨,定為荊公手跡。其后國學頒行之板,為國子司業(yè)莆田黃隱所毀,世間流傳遂少,僅見王氏《訂義》所引而已。荊公解經(jīng),最有孔、鄭諸公家法,言簡意賅,惟其牽纏于《字說》者,不無穿鑿,是固荊公一生學術(shù)之秘,不自知其為累也。蓋嘗統(tǒng)荊公之經(jīng)學而言之,《易傳》不在三經(jīng)之內(nèi),說者謂荊公不愜意而置之,然伊川獨令學者習其書。容齋記《毛詩》“八月剝棗”,荊公一聞野老之言輒改其說,則亦非任情難挽者。朱子于《尚書》推四家,荊公與焉,且謂其不強作解事。而《禮記》之方、馬數(shù)家,亦稟荊公之意而為之者,至今《禮記》注中不能廢?!稜栄拧烦捎陉懯?,而以其余為《埤雅》,既博且精,彼其門人所著尚有不可掩者如此。至若《春秋》之不立學官,則公亦以其難解而置之,而并無斷爛朝報之說,見于和靖《語錄》中所辨。予觀《宋志》,荊公嘗作《左氏解》一卷,則非不欲立,明矣。荊公又嘗與陳用之、許允成解《論》、《孟》,然則去其《字說》之支離而存其菁華,所謂六藝不朽之妙,良不可雷同而詆也,而況是書又荊公所最屬意者乎?!盵4]3252-3253

      ⑨卷二十四《上蔡學案》:“宗羲案:天隱為人樸實,非小人也,而有此委蛇。由熙、豐以來《新經(jīng)》、《字說》之類壞人心術(shù),非識見過人者,不能破其籬落耳?!盵6]935

      ⑩卷九十八《荊公新學略》:“祖望謹案:荊公《淮南雜說》初出,見者以為《孟子》。老泉文初出,見者以為《荀子》。已而聚訟大起?!度?jīng)新義》累數(shù)十年而始廢,而蜀學亦遂為敵國。上下《學案》者,不可不窮其本末也。且荊公欲明圣學而雜于禪,蘇氏出于縱橫之學而亦雜于禪,甚矣,西竺之能張其軍也。述《荊公新學略》及《蜀學略》。(梓材案:是條《序錄》兼蜀學而言之,謝山以其并為雜學,故列之《學案》后,別謂之《學略》云。)”[4]3237

      參考文獻:

      [1]何俊.宋元儒學的重建與清初思想史觀——以《宋元學案》全氏補本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史研究,2006(2):131-145.

      [2]何俊.南宋儒學建構(gòu)[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夏長樸.“發(fā)六百年來儒林所不及知者”——全祖望續(xù)補《宋元學案》的學術(shù)史意義[J].臺大中文學報,2011(34):305-348.

      [4]【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匯校集注.全祖望集匯校集注·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明】宋濂等撰.元史·第1至15冊·卷1至卷210[M].北京:中華書局,1976.

      [8]【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范寧,等著.中國通史·第七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0]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王永健.全祖望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2]【清】紀昀,【清】陸錫熊,【清】孫士毅等原著總纂,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3]周良霄,顧菊英.元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清】紀昀,【清】陸錫熊,【清】孫士毅等原著總纂,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下[M].北京:中華書局,1997.

      猜你喜歡
      新學道學王安石
      初夏即事
      扎實地道學英語
      道學的團體化:宋儒結(jié)黨,明儒結(jié)社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8
      唐詩新學
      中國漫畫(2017年9期)2018-01-25 20:07:04
      唐詩新學
      中國漫畫(2017年10期)2018-01-25 18:38:16
      宋人“道學”與“理學”名稱考辨
      華夏文化(2017年2期)2017-01-27 15:20:27
      唐詩新學
      中國漫畫(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深山里的“古法榨油人”
      初夏即事
      阿尔山市| 长乐市| 三明市| 岳阳市| 大渡口区| 潞西市| 邵阳市| 昂仁县| 疏勒县| 虎林市| 镇赉县| 耒阳市| 吴江市| 句容市| 朔州市| 凤城市| 中超| 云南省| 中江县| 临武县| 襄城县| 樟树市| 宝山区| 滦南县| 阳曲县| 读书| 富源县| 遂宁市| 亳州市| 贵南县| 青神县| 泰宁县| 五华县| 乐清市| 五莲县| 桃园县| 贵阳市| 漠河县| 松阳县| 安塞县| 普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