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研究會老齡健康服務與標準化分會《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雜志編輯委員會
我國界定老年人的年齡是60歲。老年人的生理機能衰退速度較快,范圍較廣,直接影響了老年的日常行為、生活,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我國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還不夠發(fā)達、物質條件尚不充裕的情況下到來的。居家養(yǎng)老符合我國“未富先老”的社會特點。居家養(yǎng)老服務具有成本較低、覆蓋面廣、服務方式靈活等諸多優(yōu)點,但同時帶來的是老年人的足難出戶,缺乏運動,導致居家老年人患病的風險增加。
運動本身能增強人體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的機能狀況,提高抗病能力,增強機體的適應能力。它不僅能夠增強體質,帶來健康,防治疾病,而且其本身也有治療功能,是疾病治療的途徑之一。體醫(yī)融合在老年人健康方面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居家老年人運動功能評估與干預的專家共識應運而生,來幫助居家老年人簡單了解自己的運動功能狀態(tài),進行合適的運動,提高身體機能,保持健康狀態(tài)。
2.1 居家老年人平衡功能的評估
2.1.1 靜態(tài)平衡:指身體不動時,維持身體于某種姿勢的能力,如坐、站立、單腿站立等??梢圆捎脝瓮日玖z查法:①測試方法:受檢者單腿直立,觀察其睜、閉眼情況下維持平衡的時間長短。②停止計時標準:身體傾斜超過45°;站立腿移動;抬腿側下肢觸地;閉眼測試中突然睜眼;利用上肢保持平衡;測試時間達到30秒。③評價標準:睜眼測試時間<10秒提示平衡功能受損,<5秒提示跌倒風險高。正常睜眼30秒,閉眼15秒。
2.1.2 動態(tài)平衡:指運動過程中調整和控制身體姿勢穩(wěn)定性的能力,如坐或站著進行各種作業(yè)活動,站起和坐下、行走等。(1)5次坐立試驗檢測法:用于評估老年人從坐位到立位的平衡控制功能。①測試方法:受檢者坐在43cm高無扶手的椅子上,雙腳著地,背部不貼靠椅背,雙手交叉于胸前,在聽到測試開始命令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5次起立和坐下動作,秒表記錄受檢者完成5次起坐動作的時間。②評價標準:完成時間>15秒,跌倒風險較高。(2)計時“起立-行走”測試:用于評估老年人或身體虛弱人群步行平衡控制能力。①測試方法:受檢者從43cm高的椅子上起身向前走3m,再走回來坐回椅子上,秒表記錄整個過程用時。②評價標準:時間≤10秒,步行自如;10秒<時間≤20秒,對體弱的老年人及殘障人士來說,在正常范圍的上限;20秒<時間<30秒,步行能力下降,在室外活動時需要輔助;時間≥30秒,步行能力嚴重下降,跌倒風險高。
2.1.3 預測性平衡能力:采用功能性前伸測試:①測試方法:將量尺固定于墻上與地面平行,調節(jié)其與受測者右肩高度一致,指示受測者右肩關節(jié)屈曲90°,握拳僅伸中指,腳步向前移動直到指尖觸碰到量尺起點,此時開始測量,保證腳跟不離開地面的情況下盡量前伸,當任一腳跟離開地面時記錄數據,停止測試。②評價標準:距離<25.4cm(10英寸),提示有跌倒風險;距離<12.7cm(5英寸),跌倒風險增加5倍。
2.1.4 功能性平衡能力:可以采用Berg平衡量表評測,包括14項與平衡相關的日常生活測試內容,它通過觀察多種功能活動來評價老年人重心轉移的能力,對老年人的坐位、站位下的動靜態(tài)平衡進行全面檢查。
2.2 居家老年人平衡功能的訓練
2.2.1 平衡訓練的原則:①從穩(wěn)定體位開始逐漸進展到不穩(wěn)定體位。②逐步縮小人體支撐面積和提高身體重心。③從睜眼狀態(tài)過渡到閉眼狀態(tài)。④從靜態(tài)平衡進展到動態(tài)平衡,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逐步增加頭頸、軀干和四肢的控制力。
2.2.2 平衡訓練的方法:①坐位平衡訓練:利用長坐位、端坐位進行訓練,逐漸縮小基底面積,保持穩(wěn)定姿勢的同時進行各方向伸觸練習,坐位平衡訓練適合長期臥床、平衡能力較差的老年人。②跪位平衡訓練:根據老年人的具體情況,在幫助和獨立兩種情況下完成膝手臥位-4點支撐-3點支撐-2點支撐-跪位行走,軀干與地面平行,呈一條直線,骨盆不要旋轉。③坐-立-坐訓練:老年人完全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于地面,軀干前傾,雙手支撐椅子臀部發(fā)力站起,從立位回到坐位時,軀干前傾,同時臀部向后移動坐下,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椅子的高度,高度越低難度越大,當能力得到改善時,可雙手交叉放于胸前進行無支撐的坐-立-坐訓練。④立位平衡訓練:站立位進行重心左右轉移、骨盆前后傾以及外力作用下的重心變化控制,可逐漸進階:足尖對足跟站立-單腿站立(靜態(tài))-單腿站立(動態(tài))-不穩(wěn)定面上站立-立位平衡反應訓練,每種姿勢下保持穩(wěn)定10秒,逐漸增加練習時間,在不引起疲勞的情況下每天多次練習,不穩(wěn)定面可選用枕頭或軟墊,可將立位平衡訓練融入日常生活,如足尖對足跟站立或單腿站立姿勢下刷牙、看電視。⑤行走訓練:倒退行走-足跟行走-足尖行走-足尖對足跟行走-側方行走-8字繞圈走,每種類型走10步,根據老年人身體情況可增加強度,可每天練習,有利于行走恢復和步速改善。⑥其他訓練: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tǒng)養(yǎng)生功法柔和緩慢、安全易學,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四肢肌力和平衡功能。
2.2.3 注意事項:①在欄桿或雙杠附近進行練習,老年人可以抓住以保證安全;不要在鋒利邊緣附近進行鍛煉;確保地板干凈,沒有雜物;②平衡訓練與肌力訓練結合,在提高老年人平衡能力、預防老年人跌倒方面有顯著效果,肌力訓練應包括臀中肌、股四頭肌、腘繩肌、小腿三頭肌、核心肌群等;③當肌肉力量/耐力運動、柔韌性訓練、平衡訓練共同進行時,應該先進行平衡訓練,對于平衡功能受損的老年人,不恰當的訓練順序會增加意外損傷的風險。
3.1 基本概念
3.1.1 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指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持續(xù)向機體運送氧氣的能力,是健康和體能最有代表性的指標。
3.1.2 最大攝氧量:最大攝氧量(VO2max)是指機體在運動強度達到最大時所能攝取的最大氧量,通常以每分鐘時間為計算單位。最大吸氧量的測評方法很多,有直接測定法和間接測定法,間接測試由于其簡便易行,成為當前心肺適能測評的常用手段,常用的評估方法包括場地測試、跑臺測試、功率測試和臺階實驗。
3.2 居家老年人心肺功能的評估 基于場地設施、儀器設備,以及人力、物力所限,居家老年人心肺適能測評方法適宜采用場地測試方法,包括6分鐘走測試和2分鐘高抬腿測試。
3.2.1 6分鐘步行試驗:6分鐘步行測試主要是觀察個體在 6分鐘內能行走的最遠距離,可用于評定老年人和某些患者(如心衰和肺部疾病等)的心肺功能。
表1 6分鐘步行測試老年人各年齡段正常得分參考范圍 (單位:碼)
3.2.2 2分鐘原地踏步試驗:2分鐘原地踏步試驗不受場地、空間、氣候的限制,適合室內的測試。測定時,要求連續(xù)盡力完成2分鐘的高抬腿運動,抬腿高度為膝關節(jié)達到髕骨與髂前上棘連線的一半高度。記錄2分鐘內一個完整周期(右腿)原地踏步的次數。
表2 2分鐘原地踏步試驗老年人各年齡段正常得分參考范圍 (單位:次數)
對于不能完成心肺功能測試的老年人,記錄其終止的時間或者距離,測試數據不能進行等級評價,但是可以作為追蹤的指標,跟蹤老年人心肺適能的變化趨勢。
3.3 居家老年人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處方 有氧運動能有效地提高老年人心、肺功能,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能更有效、快速地把氧傳輸到身體的每一部位。
3.3.1 有氧運動方式:心肺適能的測試方法,往往也是提高心肺適能的鍛煉方法,如6分鐘走、2分鐘高抬腿,此外還有健身舞、騎功率車、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熳邉幼骱唵?,運動強度容易控制,個體間能量消耗差異小,適用老年人有氧運動健身的初始階段,特別適用于心肺耐力水平較低的老年人。(1)運動頻率:推薦的頻率是5天/周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3天/周以上的較大強度運動,3~5天/周的中等強度與較大強度的交替運動。(2)運動強度:可以用運動中的吃力程度反映運動強度,“比較輕松”為小運動強度,“稍感費力”為中等運動強度,“非常費力”為較大強度,“極度費力”為最大強度,老年人有氧運動的強度循序漸進,以中強度為主。(3)運動時間:對于體質好的老年人,每次運動時間30~45分鐘為宜,一天累計時間不超過2小時;對體質弱、耐力差的老年人,慢慢增加運動時間,每次至少10分鐘,一天累加時間達到30分鐘。(4)注意事項:①運動前,做好全面的身體檢查。重點是對心肺系統(tǒng)和運動系統(tǒng)的評估,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從事運動健身前,應該進行運動風險評估。②對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應該聽取醫(yī)生和運動康復師、運動處方師的建議。
4.1 肌肉力量評估
4.1.1 上肢肌力:用握力計測試,男性不低于34Kg,女性不低于22Kg。
4.1.2 軀干肌力:仰臥起坐測試:①測試指標:30和或60秒仰臥起的個數(個)。②測試方法:受試者仰臥于墊上,膝關節(jié)屈曲90°,手臂置于身體兩側,掌心朝下,受試者無間歇連續(xù)完成仰臥起坐,測試者記錄其30秒、60秒時完成的符合測試要求的仰臥起坐個數。③注意事項:仰臥起坐能力低的老年人死亡率風險高。
4.1.3 下肢肌力:30秒、60秒反復坐起測試:①測試指標:30秒和60秒坐下站起的個數。②測試過程:受試者背對椅子站立,雙手放松交叉于胸前,兩腳與肩同寬。跟據受試者小腿長度調節(jié)椅子高度,以稍低于受試者腘窩的位置為宜;受試者由站立位開始測試,每次坐下時,膝蓋與腳尖方向一致,上身盡量保持直立,坐實后立即起身,恢復站立姿勢,如此重復。測試者記錄30秒、60秒時完成的符合測試要求的動作個數。③注意事項:30秒反復坐起的能力與機體攀爬能力、步行速度和跌倒風險相關性較好。
4.2 抗阻力運動
4.2.1 運動內容:總的原則是先練大肌肉群,后練小肌肉群,多關節(jié)動作練習優(yōu)先于單關節(jié)練習動作,前后相鄰運動避免使用同一肌群;在訓練單一肌群時,大強度練習在前,小強度練習在后。(1)上肢肌肉力量練習:雙手各持一個啞鈴,做臥推、雙臂交替前后擺動、側平舉、上舉等動作練習。(2)軀干肌肉力量練習:①卷腹:仰臥于墊子上,屈膝110°~120°,雙手放于頸后保持頸部自然曲度。腹肌收縮,腰部下壓墊子,肩膀抬起30°~45°。②屈臂支撐:受試者俯臥,握拳屈肘,大小臂成90°夾角,小臂在地面做支撐。兩腳伸直,用腳前掌撐地;頭、軀干、臀直至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整個過程不要求憋氣。③仰臥舉腿:起始姿勢為身體仰臥,雙手交叉放在胸前,雙腳并攏伸直。開始后做收腹抬腿動作,把雙腿盡量抬到與地面垂直,保持垂直狀態(tài)1秒,然后雙腳慢慢放下,但不接觸地面,快接觸地面時再次抬起。(3)下肢肌肉力量練習:①靠墻蹲起:兩腳開立與肩同寬,腳尖指向前方或者外展約10°,背部緊靠墻壁或者柱子等支撐體,雙手放于胸前,慢慢下蹲,膝關節(jié)不要超過腳尖,半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90°)。②站立位側抬腿:腿伸直,側向抬腿,盡量上抬但注意不要拉傷,有控制地收回腿。③站立提踵:手扶墻或椅背,挺胸收腹,做提踵之后下落的練習。④大腿內收:仰臥于墊子上,屈膝90°,全腳掌著地,雙腳分開略比肩寬,雙膝之間夾一個瑜伽球,隨呼氣雙腿有控制地夾球,腰稍向墊子上靠,在末端保持夾球姿勢,隨吸氣緩慢分開雙膝解除壓力。
4.2.2 運動強度健身方案:劃分為抗阻訓練共分為前期階段、中期階段和后期3個時間段。前期平均心率控制在105~110次/分之間,為老年人適應和健身方案調整階段。中期階段平均心率控制在110~120次/分之間。后期階段平均心率控制在115~125次/分之間,可以通過縮短組間間歇和站間間歇時間,增加訓練強度,每項動作練習的個數累計20~30個。
4.2.3 運動頻率:每周2~3次。
4.2.4 注意事項:①高頻率動作容易使老年人心率急劇上升,之后安排低頻率動作使心率急劇下降,這對老年人心臟刺激較大。在練習過程中要求老年人快慢節(jié)奏交替。②適當改變動作難度,刺激肌肉功能提高。
柔韌性是一種身體的機能特性,決定著人體各種動作的活動幅度、靈活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的柔韌性將發(fā)生十分顯著的變化,尤其是頸、肩、腰椎、髖、膝、踝等關節(jié)部位的柔韌素質逐漸減退,極易造成老年人群各種關節(jié)的損傷,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和危險。
5.1 身體柔韌性的測量方法 ①雙手背勾測試:受試者自然直立,抬頭挺胸,首先抬一側臂至頭頂,屈肘,手掌向下盡力伸展;同時另一側臂向后夾肩屈肘,手背貼在背側,盡力向上伸展。測試雙手中指之間的最短距離。雙手間距為本人一個手長則正常。②坐位體前屈測試:選擇沒有扶手的普通木制椅子,椅面高度44cm。受試者坐于椅面上,將要被測試的腿伸直,足跟觸地,且足背屈(接近90°),另一條腿彎曲,足自然著地。骨盆和軀干保持中立位置,不能有旋轉。在伸直腿側放一個標尺,以伸直腿的足尖部為“0”點,當軀干和手臂前俯時,手中指指尖不到足尖部的部分為負值,手中指指尖超出足的部分為正值,以此數據表示伸直腿的柔韌性。得0分為正常。
5.2 提高身體柔韌性的牽拉方法
5.2.1 肩部的牽拉:①壓肩:面對壘木,上體前俯,用雙手扶住壘木,充分向下做壓肩的動作。也可兩人面對面站立,互相扶按肩部,做身體前屈的振動肩部動作,重復10次。②臂外展后伸:面朝門口,雙腳分開站立,保持一腳稍微靠前的姿態(tài),雙臂伸直,將雙臂外展90°打開,手掌放于門框上,身體前傾振動,逐漸增加振動幅度,重復10次。
5.2.2 腰部的牽拉:①坐位體前屈:臀部坐在椅子上,兩腿伸直,挺胸,身體前俯,兩手盡量伸向腳趾,返回坐位。重復10次。②俯臥撐起:俯臥在墊子上,肘關節(jié)屈曲,掌心向下扶于地面,逐漸伸直肘關節(jié),用上肢的力量將上身推起,盡量保持骨盆不離開墊子,保持3秒,重復10次。
5.2.3 下肢的牽拉:①坐壓腿:雙腿分開坐在墊子上,以右腿在體前伸直為例,左腿彎曲,腳跟接觸伸展腿的內側,左小腿外側貼近地面,與右腿組成三角形,背部挺直,呼氣,上體從胯部開始前傾,貼近右腿大腿的上部,雙手抓住右腳腳尖,右腿膝部保持伸直,動作幅度盡量大,保持這個姿勢5秒,然后交換腿進行,每條腿拉伸3~5次。②直膝分腿坐壓腿:雙腿盡量左右分開,坐在墊子上,雙手體前扶地。雙手從腿內側去抓住雙腿的腳踝,重復3~5次。然后呼氣,轉體,上體前傾貼在一條腿上,雙手扶在身體前傾一側腿的踝關節(jié)前部,要求充分伸展雙腿和腰部。
5.3 注意事項 ①要循序漸進,不要太過用力,牽拉過程中始終保持被牽拉的肌肉有輕微的不適感即可,不要急于求成。②牽拉過程中要注意正確的呼吸方式,牽拉動作要緩慢,可采用伸展-放松-再伸展的方法。③日常運動前后都要做牽拉練習。運動前做牽拉練習有助于預防損傷,運動后做牽拉有助于放松肌肉、消除疲勞。
關節(jié)功能指關節(jié)屈伸、旋轉以及內收外展功能。關節(jié)功能障礙是指不能完成上述應具有的正常關節(jié)活動范圍。居家老年人關節(jié)功能障礙是指居家老年人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或運動能力不能滿足功能需要,表現(xiàn)為關節(jié)運動障礙、酸痛、無力等癥狀,多見于膝關節(jié)、肩關節(jié)以及脊柱等部位。造成關節(jié)障礙的原因有:關節(jié)靈活性功能障礙、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延展性功能障礙以及穩(wěn)定性和運動控制功能障礙。
6.1 居家老年人關節(jié)功能障礙評估
6.1.1 頸椎功能障礙的評估:(1)評估目的:①評價頸椎屈曲幅度;②評價頸椎伸展幅度;③評價頸椎旋轉和側屈幅度。(2)正常結果:①屈曲可以碰到胸骨且動作無痛;②伸展面部與水平面夾角應該小于10°;③旋轉下巴中點可至鎖骨中點且動作無痛,側屈幅度45°。
6.1.2 肩關節(jié)功能障礙的評估:(1)評估目的:①評價肩部內旋內收后伸;②評價肩部前屈外旋外展。(2)正常結果:①手指可觸及肩胛下角,正常用力動作對稱無疼痛;②手指可觸及肩胛岡,正常用力動作對稱無疼痛。
6.1.3 多關節(jié)屈曲功能障礙的評估:(1)評估目的:評價髖和脊柱的正常屈曲能力。(2)正常結果:①手指可觸及腳尖;②重心后移;③脊柱呈平滑曲線;④骶骨角大于70°;⑤無過度用力和明顯不對稱。(3)評估目的:評價髖膝踝的正常屈曲能力。(4)正常結果:①全蹲;②扶墻全蹲;③仰臥位,抱膝勾腳。
6.1.4 多關節(jié)伸展功能障礙的評估:(1)評估目的:評估肩、脊柱和髖的正常伸展能力;(2)正常結果:①上肢能夠達到并保持屈曲170°;②髂前上棘(ASIS)可超過腳尖;③肩胛岡向后超過腳跟;④脊柱呈一條平滑曲線;⑤無過度用力和明顯不對稱。
6.1.5 多關節(jié)旋轉功能障礙的評估:(1)評估目的:評估頸部、軀干、骨盆、髖、膝、足的正常旋轉能力。(2)正常結果:①旋轉可達100°(骨盆旋轉>50°,肩部旋轉>50°);②脊柱、骨盆無偏移;③膝關節(jié)無屈曲;④無過度用力和明顯不對稱。
6.2 居家老年人關節(jié)功能障礙運動處方
6.2.1 頸椎功能障礙運動處方:①滾動模式訓練;②仰臥T字外拉—頸椎屈曲、旋轉、伸展訓練;③肩屈曲/伸展位外拉—頸椎屈曲、旋轉、伸展訓練。
6.2.2 肩關節(jié)功能障礙運動處方:①滾動模式訓練;②仰臥屈臂下壓訓練;③上拉下劈訓練訓練;抗阻肩屈曲伸展訓練;⑤肩部模式輔助畫圈訓練;⑥肩關節(jié)伸、翻、抬模式訓練。
6.2.3 多關節(jié)屈曲功能障礙運動處方:①仰臥起坐訓練;②膝觸胸卷腹輔助模式訓練;③骨盆前旋后旋訓練;④四點撐地特定階段屈伸訓練;⑤單腿下落輔助模式訓練;⑥四點撐地臀部后頂訓練;⑦下蹲抓腳尖訓練;⑧單腿髖前屈輔助模式訓練。
6.2.4 多關節(jié)伸展功能障礙運動處方:①滾動模式訓練;②俯臥前臂推起訓練;③上拉下劈訓練訓練;④背橋訓練;⑤鳥狗式訓練;⑥壺鈴硬拉訓練;⑦過頂上舉壺鈴倒置訓練。
6.2.5 多關節(jié)旋轉功能障礙運動處方:①滾動模式訓練;②上拉下劈訓練訓練;③四字、水平、蛙式臀橋訓練;④飛機式訓練;⑤側臥4字雨刷器訓練。
6.2.6 膝關節(jié)功能障礙運動處方:①踝背屈帶球訓練;②上拉下劈訓練訓練;③四點撐地臀部后頂訓練;④壺鈴深蹲模式輔訓練。
編寫組專家成員:矯瑋(北京體育大學)、章嵐(山東體育學院)、趙鵬(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黃力平(天津體育學院)、錢菁華(北京體育大學)、劉書芳(廣州體育學院)、張璐(國家體育總局康復中心)
參 考文獻
1 Chodzko-Zajko WJ,Proctor DN,et al.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9,41(7): 1510-1530.DOI:10.1249/MSS.0b013e3181a0c95c.
2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Progression models in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healthy adult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9,41(3): 687-708.DOI:10.1249/MSS.0b013e3181915670.
3 Wagner D R.ACSM?s Resource Manual for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5th Edition[J].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5(11): 2018.DOI:10.1249/01.mss.0000189075.58666.c2.
4 Bettany-Saltikov J,Schreiber S,Bettany-Saltikov J,et al.Innovations in Spinal Deformities and Postural Disorders[M].2017.
5 Cook G.Movement: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M].US: On target,2011.
6 Diener M,Golding L,Diener D.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one-minute half sit-up test of abdominal strength and endurance[J].Research in Sports Medicine,1995,6(2): 105-119.DOI:10.1080/15438629509512042.
7 Gale CR,Martyn CN,Cooper C,et al.Grip strength,body composition,and mortality[J].Int J Epidemiol,2007,36(1): 228-235.DOI:10.1093/ije/dyl224.
8 Graybiel AM,Aosaki T,Flaherty AW,et al.The basal ganglia and adaptive motor control[J].Science,1994,265(5180): 1826-1831.DOI:10.1126/science.8091209.
9 Haskell WL,Lee I,Pate RR,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Updated recommendation for adults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7,39(8),1423-1434.
10 Hass CJ,Feigenbaum MS,Franklin BA.Prescription of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healthy populations[J].Sports Med,2001,31(14):953-964.DOI:10.2165/00007256-200131140-00001.
11 Parfrey KC,Docherty D,Workman RC,et al.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it-and curl-up positions on activation of abdominal and hip flexor musculature[J].Physiologie appliquee,nutrition et metabolisme,2008,33(5): 888-895.DOI:10.1139/H08-061.
12 Kiesel KB,Butler RJ,Plisky PJ.Prediction of injury by limited and asymmetrical fundamental movement patterns in american football players[J].J Sport Rehabil,2014,23(2): 88-94.DOI:10.1123/jsr.2012-0130.
13 Michael,Fekete.Strength training for seniors : how to rewind your biological clock [M].Canada :Hunter House Inc,2006.
14 Ross R,Blair S N,Arena R,et al.Importance of Assessing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Case for Fitness as a Clinical Vital Sig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6,134(24): e653-e699.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461.
15 American College Sports Medicine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Tenth Edition[M].Tenth Edition ed.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 ,2018.
16 Van Dillen LR,McDonnell MK,Fleming DA,et al.Effect of knee and hip position on hip extension range of mo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low back pain[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2000,30(6): 307-316.DOI:10.2519/jospt.2000.30.6.307.
17 Wainner RS,Whitman JM,Cleland JA,et al.Regional interdependence: a musculoskeletal examination model whose time has come[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2007,37(11): 658-660.DOI:10.2519/jospt.2007.0110.
18 Gau G T.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Physiologic Principl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Mayo Clinic Proceedings,1987(7): 642.DOI:10.1016/s0025-6196(12)62317-9.
19 錢佳佳,王磊,曹震宇.核心力量聯(lián)合平衡訓練對老年人動態(tài)平衡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5):479-482.
20 徐華平,馮珍.康復醫(yī)學中平衡功能評定的研究進展[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51(1): 86-89.
21 于彤,王玉,蘆英潔,等.居家不出老年人奧塔戈運動鍛煉項目的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7,32(17): 87-90.
22 趙春禹,張通,鈕竹.平衡訓練在腦血管病康復中的機制及問題[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8): 72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