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言作為當代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之人,其作為得到了更多人的賞識及贊美,且創(chuàng)作風格具備著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形式。本文研究其創(chuàng)作中最廣為人知《紅高粱家族》的譯本,紅高粱家族《紅高粱家族》由《紅高粱》《高粱酒》《高粱殯》《狗道》《奇死》五部組成。將《紅高粱家族》翻譯成其他國家的語言,讓不同語言的文化可以在全世界上得到交流。對于譯本的要求是翻譯者應遵循原作中特定的情感、所闡釋的內(nèi)容及原作寫作風格,并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正如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的闡釋學所要求的一致,闡釋學四步走中均體現(xiàn)了譯者主體性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討的是闡釋學視角下《紅高粱家族》譯本的譯者主體性研究,并簡要分析葛文浩對于《紅高粱家族》是如何將喬治·斯坦納的闡釋學要求的譯者主體性體現(xiàn)出來。
【關(guān)鍵詞】闡釋學;《紅高粱家族》;喬治·斯坦納;譯者主體性;葛文浩
【作者簡介】張海峰,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前言
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的作品主要講述發(fā)生于抗戰(zhàn)時期的故事,全文主要以“我”的視角來闡述在高密民間余占鰲的抗日游擊隊及“我”爺爺奶奶之間所發(fā)生民間故事。葛文浩將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翻譯成英文版本Red Sorghum:A Novel of China并且于1993年出版,這對于美英讀者來說是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也表明了《紅高粱家族》深愛國外學者的喜愛。更何況莫言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使得其作品得到了更多人的關(guān)注,這是作為一個經(jīng)典英譯本作品走出中國面向世界的典范。葛文浩遵循原文的創(chuàng)作,翻譯時遵循喬治·斯坦納闡釋學四部曲,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保證譯本的內(nèi)容的完整性。葛文浩的譯本也使得莫言的作品有機會面向世界,這也是莫言的作品能獲得這份殊榮的前提,這也成為了翻譯界討論的一個內(nèi)容。本文采取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闡釋學主體性四部曲深入的研究譯本:Red Sorghum:A Novel of China,認識到譯者主體性和遵從原文的整體情感作為出發(fā)點有利于使譯本使譯本深受讀者喜歡,并推動了中國經(jīng)典文學在國外的流傳。
一、闡釋學下的譯者主體性
遵從原文的翻譯一直作為傳統(tǒng)翻譯學所推從的理論,并且影響根深蒂固。認為將原文創(chuàng)作逐字逐句的翻譯才能保證讀者看到的譯本才是最符合原文的真情實感,深受這理論的影響過度的使得過度的關(guān)注到原文創(chuàng)作者的核心地位,所以譯者常常以“呆板的翻譯機器”、“原作的奴隸”、“媒婆”、來自稱,這使得譯者的地位一落千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原作的翻譯不再是以遵從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譯作為基本理論,要求譯者在譯注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使得原作更有特點,這也使得譯者的身份等價于原文創(chuàng)作者的身份。打破傳統(tǒng)翻譯學理論的枷鎖,恢復譯者的主體性是相當?shù)闹匾?。翻譯力求將原文的核心思想表達出來,更需要得到讀者的認同,讓翻譯者置身于一個相當繁復的情境中,又深受原作根深蒂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譯者的視野、人身經(jīng)歷等方面的影響,對于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是激發(fā)不了國外讀者的閱讀興趣,更何況吸引讀者呢?因此,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有利于使原作深受讀者喜歡,譯者發(fā)揮主體性更是對于文章的尊重。中西方文化存在著明顯差距,且譯者的視野對于西方的歷史更有深入的了解,使得翻譯出來的作品更貼切西方的文化。譯者主體性的主要特點在于譯者對于原作有深入的理解更有自己的見解,基于整體把握原作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前提下,結(jié)合翻譯原文的作用及西方語言的特點,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對原文進行翻譯,力求譯本遵循于原作的同時更適合西方讀者的胃口,從而達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可能。
二、闡釋學的發(fā)展歷程
闡釋學(hermeneutics),又名解釋學、詮釋學,是一種具有解讀文本的意識并且詮釋的一門哲學學說。闡釋學起源于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的赫爾墨斯這一人物,他自稱是神的信使,通過對神的圣旨有深入的了解并自專門傳遞神的命令。詮釋學的發(fā)展路程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也誕生了眾多的學說的任務,闡釋學經(jīng)過這四個階段才趨于形成闡釋學學說理論,其中這四個階段分別為:古典闡釋學、浪漫闡釋學、哲學闡釋學和后現(xiàn)代闡釋學。所以,葛文浩針對于闡釋學的理解是透徹的,對于《紅高粱家族》的完美解讀,并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完成這部故事的譯注。
三、《紅高粱家族》譯本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1.譯者對原作的信賴。翻譯者堅持相信作品能給社會帶來不一樣的反響,對于原作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表示認可,且相信翻譯后的著作和原作相距不是很大,譯作能得到西方學者的賞識并喜愛,對于社會造成一定的反響。對于著作的選擇,應該選擇符合時代的氣息,譯者能與原作者產(chǎn)生思想的共鳴的作品才是值得去做的。相信譯者對原作的喜愛,才會使譯者會投入到對于原作的翻譯。如果譯者對于作品不夠理解,作品無法吸引到譯者的話,就放棄對原作的譯注。這才是對于譯作和原作負責的態(tài)度。時間是對作品最好的解釋,符合時代的氣息,順應歷史潮流的作品才是最值得去翻譯的,因此影響譯者的因素還是挺多的。第一,時代對于作品的需求。在文化歷史的潮流及人們對于文化的觀念上,譯者確信譯注是符合當代知識分子的胃口及順應時代的潮流,這才會激勵譯者對原作的翻譯投入熱性。時間是對作品最好的解釋,符合時代的氣息,順應歷史潮流的作品才是最值得去翻譯的,因此影響譯者的因素還是挺多的。第二,時代對于作品的需求。在文化歷史的潮流及人們對于文化的觀念上,譯者確信譯注是符合當代知識分子的胃口及順應時代的潮流,這才會激勵譯者對原作的翻譯投入熱性。如在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李大釗等一批海外留學歸來受海外先進文化熏陶的知識分子,希望通過傳播國外的先進文化知識,喚醒國人的憂患意識,對馬克思主義精典著作進行翻譯,希望通過文化救國這條道路能徹底的喚醒受封建禮治迫害的中國人。第三,翻譯一份原作還需結(jié)合自身的文化水平、綜合素養(yǎng)及能力。具備主體性品質(zhì)的譯者會權(quán)衡自己的真實的情況,對自己的知識、能力、精力有充分的了解,超出自己的實力的著作選擇不譯,因為這是對讀者、對于原作者及對自己的不負責。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原作進行翻譯才能增加自信心,更是對讀者和原作者的負責。葛文浩看重的是《紅高粱家族》這部小說在國外的市場,也是源于葛文浩對這部小說的喜愛。譯者也是充分的對作品進行解讀,帶著熱情的創(chuàng)作完成了翻譯,在國外的市場也引起了不一樣的反響,這就是對譯者最大的回報。
2.原著翻譯的過程。當譯者看到了原作之后,確定了原作有翻譯的價值,才會開始進行翻譯。譯者需要的是利用主觀能動性對原作進行解讀,并且有自己的見解,這才是翻譯的第一步。待這個步驟完成之后,需要譯者與原創(chuàng)者針對于創(chuàng)作作更深入的解讀,原創(chuàng)者將作品的精華部分與譯者進行交流,并且原作者告訴譯者創(chuàng)作時的靈感和創(chuàng)作的意義。譯者在這之后對這部分進行反復的推敲,確定文本的精華所在,并且揭開這部作品所隱藏的意義。針對于這部分,葛文浩在這里都做到了,他對于作品做了深入的理解,并且將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與作品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共鳴。他翻譯的作品在國外的暢銷,這與譯者的辛勤付出是分不開的。
3.譯本的譯者主體性研究。針對于《紅高粱家族》的翻譯可以看出,這是對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的闡釋四步驟的完美闡釋,也發(fā)揮了譯者的主體性,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需給譯者一定的空間,為施展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提供了可能,這也使得其作品能完美的展示在讀者的面前。在尊重原作的情況下,《紅高粱家族》的創(chuàng)作譯者加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對原作有更新的解讀。這才是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
四、總結(jié)
葛文浩版的《紅高粱家族》在國外掀起了一陣陣的熱潮,尤其在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漿之后,使得莫言的作品讓更多的人熟知,并且得到西方知識分子的喜愛。譯者作為傳播文化的執(zhí)行者,需要對作品進行篩選,做翻譯前的準備,對文章的自我解讀,再到最后完成翻譯定稿。有效地促成了原語與譯語、原作者和目標讀者之間的視域融合;雖然我們主張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但也要受到原作、目標語讀者的期待、譯者職業(yè)規(guī)范等約束。在葛文浩翻譯的《紅高粱家族》中他做到了,且完成得很出色,他置身于原作中,對原作的徹底的解讀,在不偏離原作的意思下發(fā)揮主體性?!都t高粱家族》在西方的到了知識分子的普遍贊賞,這是對葛文浩最大的鼓勵。
參考文獻:
[1]周潔.闡釋學視角下《大亨小傳》漢譯本的譯者主體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6.
[2]李顏偉,楊欣.闡釋學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以《北京折疊》的英譯本為例[J].青年時代,2017(20).
[3]張越.文學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彰顯——以莫言《紅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譯本為范例[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