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星 沈忱
【摘要】文化意識體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取向,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學生文化意識的培育要求教師將中外優(yōu)秀文化通過教學內容的講解等環(huán)節(jié)有效傳授給學生,以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關鍵詞】文化意識;核心素養(yǎng);文化滲透
【作者簡介】葛星(1994.2-),女,學生黨總支組織委員,班長,碩士在讀,寶雞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沈忱(1996- ),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中澳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
一、文化及其文化意識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該標準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在接受高中英語教育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中,文化意識體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取向。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意識?什么是文化意識?簡而言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意識原指一種精神活動,意,即是自我,識,即認知、認識、理解。根據(jù)課程標準,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英語教學培育學生文化意識有以下重大意義: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二、英語學科文化意識教學現(xiàn)狀
英語學科是人文與社會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學科教學不是簡單地詞匯、閱讀、語法等項目的教學,而是在給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文化意識,竭力做到語言知識和技能教學和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教學的協(xié)同發(fā)展。但是,根據(jù)我們對現(xiàn)有高中英語教材和高考英語考試題型中關于文化元素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英語教學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教學內容和考核內容偏重于語言知識和技能,忽略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就文化而言,西方文化無論在教材中,還是在考試中,所占比例遠遠高于中國文化。由此導致一個可怕現(xiàn)象,即許多學生經(jīng)過若干年的英語學習,對西方文化,如節(jié)日文化、飲食文化、服裝文化等了如指掌,但是卻對本民族基本文化,如節(jié)日、飲食等,知之甚少。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與我國開設外語課程的初衷有所違背。鑒于此,有必要在新的課程標準指導下,加強對學生文化意的養(yǎng)成教育,從而使外語學科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為學生汲取世界文化精華、傳播中華文化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多元文化意識,形成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加深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增強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等。
三、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育媒介
學習者學習一門外語,如果對這門外語的文化內涵不甚了解,學習者往往會在與許多交際尷尬。因此,在英語語言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通過語言知識和技能教學,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語言所隱含的文化。常見的教學媒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詞匯教學。在英語教育階段詞匯教學是語言學習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同時詞匯也是跨文化交際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但不能單獨地講詞匯,而要結合語言、文化、社會生活等系統(tǒng)地講解詞匯。詞匯的意義與文化關系最為密切,文化載荷量最大。外語概念意義與母語一致的兩個詞,很可能在文化意義上大相逕庭。因此在外語詞匯教學中,對一些看似相同而難以用其他方式表達的詞匯,我們可以歸納整理,從文化角度進行講解,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思想認識上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然而外語中詞匯中的文化比較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詞匯所蘊含的含義。例如:owl貓頭鷹一詞,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貓頭鷹常棲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邊,所以它象征著智慧與美好,英語中常用“as wise as an owl”的比喻形容人精明,但在漢語中,貓頭鷹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不祥之鳥,因為它的叫聲凄慘冷清,人們常把它的叫聲與死亡聯(lián)系。
2.問候語。在每天的英語課程中,我們每天都能夠聽到這樣的問候方式,“good morning, class”、“good morning, teacher”似乎也聽不出來有什么的問題,然而在英語教學中一定要重視,teacher作為一種職業(yè)而不能作為稱呼語,老師一定要及時給學生滲透西方國家文化意識,在英語國家中學生稱呼老師常用“Mr. /Mrs. /Miss. ”來稱呼。
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下,學生們經(jīng)常在課后對老師說:“老師,您辛苦了!”以表示對老師辛勤付出的感謝和感激。老師也常常會感受到來自學生的溫暖和喜悅。但這句話會使外國教師認為學生在質疑他的教學能力,是對他們的不認可,覺得他們上課特別累。同樣的話語,不同的文化背景,便是截然不同的效果、韻味和內涵。實際上在外國文化的背景下,在此語境下這樣表達為宜“Did you enjoy our class?”這種語言表達引用帶來的差異,實際上是文化背景的差異,文化內涵的差異。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該特別注重文化意識文化背景的滲透。
3.贊美與感謝。在與人相處時,我們時常會受到別人的贊美與感謝,文化習慣的差異往往會使對話出現(xiàn)尷尬或者不得體的局面?!皌hats a very beautiful dress you have on !”你穿的衣服真漂亮!在得到外國友人這樣的贊美時,中國朋友經(jīng)常會回答:“no, no, just so so ”or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中國人在接受表揚和贊美時會想方設法地表示謙虛的回答,會使外國人感到很尷尬。西方人一句“thank you”就很完美地完成了對話,文化差異也在提醒我們在面對別人的贊美和感謝時,應該歡喜接受從而進行分享,其實接受也是對別人的尊重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