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速度的日趨加快,教育改革不斷深入,信息技術課程已經在中學廣泛開展。與其他學科相比,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更加明顯,如果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那么最終的教學效果便很難得到保障。而根據(jù)相關研究表明,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分類教學法”能夠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為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在信息技術學科上的教學嘗試,有針對性地談一談信息技術課分類教學法應用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分類教學法;態(tài)度
由于每個學生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他們的學習水平、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差異。尤其是像信息技術這種新穎的學科,學生的學習能力更是受到諸如家庭條件等外界條件的影響,因而,如若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直接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那么這樣的教育便算不上是面向全體學生。時間久了,班級內會出現(xiàn)嚴重的兩極分化,影響整體教學質量。在這種形勢背景下,分類教學法便應運而生。下面,筆者就將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態(tài)度和興趣作為分類的依據(jù),將學生劃分為三類,并詳細闡述了分類教學法的實施細節(jié)。
一、 分類教學之態(tài)度積極的學生
班級內大部分的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都保有著非常積極地學習態(tài)度,尤其是對諸如網(wǎng)頁制作、信息編程以及動畫設計等較為新穎而富有科技感的內容倍感興趣。面對這類學生,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 分層推進
如今,大部分的學生在小學階段都已經開始接觸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的教材內容只是小學教材內容的進一步加深。對于那些學習能力較強,基礎又比較牢固的學生來說,中學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稍微有些陳舊。如果信息技術教師只是一味地讓他們進行機械化地操作練習,那么就極容易讓他們產生心理飽和感,從而使得他們逐漸喪失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因此,面對這類原本對信息技術學科充滿興趣的學生,信息技術教師也應該要采取分層教學。首先需要了解和把握學生的知識儲備,然后再有針對性地給予基礎弱的學生基礎知識的講解和強化,對基礎好的學生則可以有計劃地拓展教學內容,繼而保證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 舉辦活動
為了更進一步激發(fā)這類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持之以恒地熱愛信息技術學科,不斷進步。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定時舉辦班級信息技術比賽。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組織興趣小組,在小組中發(fā)揮群眾力量,自己鎖定設計方向,共同探討,合作學習。將自己的作品上傳至班級的局域網(wǎng)內,再進行組間互評、教師點評,最終再給予優(yōu)秀作品組適當?shù)莫剟?。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教師檢查這類學生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增強他們的課堂參與感,培養(yǎng)他們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二、 分類教學之態(tài)度平平的學生
班級內還有一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態(tài)度處在積極和消極之間,這類學生非常喜歡上信息技術課,但他們的喜愛僅僅是上網(wǎng)沖浪、網(wǎng)游戲以及網(wǎng)絡社交,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學術性知識卻毫無興趣。面對這類學生,教師必須采取有收有放,松弛得當?shù)慕虒W方法。
(一) 嚴格把控上網(wǎng)時長
我們都知道,中學生正處于一個生理、心理都迅猛發(fā)展的特殊時期,他們好奇心非常強,對網(wǎng)絡方面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是,中學生尚未形成較強的自控能力,如果長時間沉迷于網(wǎng)絡之中,就很容易過度依賴虛擬世界,產生空虛的感覺,從而引發(fā)心理疾病,因此,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對這類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以及積極的預防。面對這類學生,信息技術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將課堂時間合理進行分配,比如一節(jié)課四十分鐘,前三十分鐘用于信息技術知識的講解和演示,最后十分鐘便可以留給學生,讓他們盡情地放飛自我,探索網(wǎng)絡世界。
(二) 嚴格監(jiān)督上網(wǎng)內容
信息技術教師必須嚴格監(jiān)督學生瀏覽的網(wǎng)絡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有害網(wǎng)站攔截服務”,幫助學生切斷不良網(wǎng)源;第二設立宣傳正面信息的網(wǎng)站,培養(yǎng)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第三;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瀏覽不良信息和沉迷網(wǎng)絡游戲,信息技術教師便應及時找他們談話,對他們進行疏導,引導學生學會鑒別和選擇。
(三) 嚴格檢查實踐作業(yè)
對于那些需要利用網(wǎng)絡來完成的上網(wǎng)實踐課,信息技術教師就必須要采取更加嚴格的方式去檢查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對那些一味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和網(wǎng)絡社交,而沒有合格完成作業(yè)的學生要進行嚴厲的批評。
三、 分類教學之態(tài)度消極的學生
班級內還有少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毫無興趣,也不喜歡動手操作。面對這類學生,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從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兩方面入手。
(一) 選擇新穎有趣的教學內容
面對這類學生,教師首先應該做的是要想方設法激活他們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上課的內容可以從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入手,選擇一些他們都較為感興趣的內容,從而取得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世界杯期間,社會上對足球彩票都倍感興趣。于是在“程序設計”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學到的知識去設計一個足球彩票選號程序。這樣的教學內容更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和動手操作欲望。
(二) 改變教師傳統(tǒng)的上課方式
以往單一而枯燥的教學模式很難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要嘗試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上課模式去激活他們的興趣和探究欲望。第一可以采用“小教師”的模式,讓學習能力強、基礎掌握好的學生充當小教師給其他同學演示和講解;第二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將他們進行合理分配,從而增強全班同學的課堂參與性;第二也可以利用“任務驅動法”,用給學生布置課堂任務的形式給予學生無形的壓力,促使他們認真聽講,努力實踐。
總而言之,作為信息技術教師的我們應該及時完善自我信息素養(yǎng),靈活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真正落實“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從而帶動他們更好地成長,也帶領他們走向更具信息化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李宏.淺談新課程理念下信息技術的分類教學[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3(06).
[2]孫建國.課堂差異分類教學策略[N].中國教育報,2002-9-20(04).
作者簡介:
張子遷,江蘇省邳州市,邳州市新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