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
〔關(guān)鍵詞〕愛;父母;孩子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16-0075-02
請把你的雙手合十,看一看你的左右手大拇指交叉的位置,如果左手拇指在上,那么你是一個理性的人,如果反之,你則是一個感性的人。
這是我一直信以為真的小測試,因為我的右手拇指一直在上,一如生活中的我細膩于春華秋實,并樂在其中。我一直信奉生活就該是活著的人對生命的一種體驗!用細微的心情去體悟清亮明凈、悠然自得的真實。
直到遇見“理性至上”的先生。我的人生劇本開始上演情和理的風波,尤其在育兒上。我和先生都不支持小朋友吃糖,然而,哪個女子抵得過炫彩棒棒糖的誘惑!因此,我總是有意無意地讓女兒嘗各種“甜頭”。因為獨立畫畫、看書,我獎勵她一顆費列羅,看她小心地撥開糖紙,剛舔了一口就被飛過的弟弟給撞掉了,一邊大叫一邊迅速地撿起,我阻止她“臟了就不能再吃了?!彼齻牡卮蠼校骸安慌K不臟,我才吃了一口呢!”爸爸過來直接拿了巧克力扔進垃圾桶“吃糖沒有任何好處,臟了剛好可以扔掉。”“哇——”女兒徹底崩潰,號啕大哭。我抱起女兒并叫弟弟過來道歉,爸爸也繼續(xù)解釋:“我們不給你吃是為了你好,吃多了會蛀牙、影響健康還會讓人變笨……”女兒的眼淚止不住地流,比起所有語言,她只需要一個命令:沖向垃圾桶,撿回來并吃掉!
毋庸置疑,爸爸的行為里藏著愛,但有誰能否認這也是她對生活的一種熱愛?費列羅被扔了,她那刻的心也就碎了,爸爸的一萬個好又有什么用,沒有人懂她的心思,沒有人明白她真正的需要。她又怎能理解這種剝奪也是一種愛,又如何承受得起這種愛?
先生常和我說:要從小給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要讓愛走得長遠,而不是眼前的小愛、溺愛。你這樣慣她、寵她,她會恃寵而驕,變得一身毛病??墒?,如果她現(xiàn)在都體驗不到愛,那么講再多的理又有何用,沒有情感滋潤的道理何以溫存?我想先生一定記得他最心愛的東西被銷毀的那一刻的憤怒和絕望。
有一個心理學者叫米爾,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儲愛槽”。這槽就像一個銀行,里面存放著你收到的愛,里面有多少愛就等于你能拿給別人多少愛。因此,儲愛槽在整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去滿足它,去更新它。我們儲愛槽里的愛最先來自父母,年幼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精心照顧就是我們感受到被愛的過程,也是注滿儲愛槽的一個過程。比如小寶哭時,媽媽能分辨出他是因為餓還是冷了,并給予及時的照顧,小寶就會覺得“媽媽好愛我!”有時媽媽心情不好,聽到哭聲就心煩“哭什么?”,然后塞給他一個奶瓶,其實他不餓,小寶就會覺得這不是我所需要的,媽媽不理解我,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我不被愛,也就沒有愛流進儲愛槽。當然,如果孩子大了,還喂飯給他吃,這是種不恰當?shù)膼?,會讓孩子失去本應具備的一種能力。
所以說,愛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傳遞的過程。我們所有的教都是基于孩子所需要的愛,可我們卻常常在這條道上將愛放錯了位置,用錯了方式。
微信里轉(zhuǎn)發(fā)著各種父母教育孩子的視頻(多半是低齡的):大多是孩子歇斯底里的哭,父母振振有詞地討伐孩子,要求孩子以各種形式承認自己的錯誤。完全看不到孩子的眼淚,聽不見孩子的聲音,只有對錯和為你好。
一些主動走進咨詢室的高中生告訴我“我和媽媽不太親近,甚至都沒辦法接受媽媽的抱抱,她一直在外面做生意,總以女強人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武斷地認為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現(xiàn)在最愛我弟弟,只有他懂我?!薄拔液桶职謰寢屚耆珱]辦法溝通,每次打電話都是以強行掛電話結(jié)束,他們不相信我,有次晚上我發(fā)微信告訴他們我肚子痛,他們都沒回我,第二天早上才打電話叫我找叔叔幫忙,我很確定他們當時就看到了短信。”
終于到了大學,又有多少孩子是義無反顧地選擇遠走他鄉(xiāng),并在另一個城市扎根,不到逼不得已絕不回家的?每次打電話回家,都是出于一種任務。
看起來,孩子有錯我們做家長的是要教育的,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引導孩子知書達理、有所作為是大多數(shù)父母的方向。父母在外努力賺錢,也是愛孩子的方式,孩子應該更多地理解爸爸媽媽,學會照顧自己,遲早是要獨立的……這些都沒錯,但這不是愛,這是理。當我們背上太多的道義、禮教,將一切與未來牽扯,我們會容易忘了育兒的初衷;忘了家不是法庭,也不是學堂,它本該是最溫暖的存在。
當你怒吼孩子的時候,問問自己你是在發(fā)泄自己的不滿,擔憂孩子的未來,還是在幫助他做得更好?當你覺得孩子冷漠的時候,仔細看看里面有沒有自己的影子,他被關(guān)注被愛的需求被及時滿足了嗎?當你希望他能獨立自主時,回想他的每一個自主愿望是否被支持,你對他的自主能力充分信任了嗎?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卡里·紀伯倫
所以,愛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我們能努力的,是給她最需要的!
(作者單位:浙江金華第一中學,金華,3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