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仙丁
摘 要:語文教學是小學教育機構(gòu)教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良好、有效的課堂教學對增加學生語文學科知識積累,增強其文學素養(yǎng),提供學生學習水平及其語文知識實際運用能力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有許多教學研究資料顯示,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合朗讀藝術(shù),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語感,激發(fā)其聯(lián)想與想象,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zhì)量。本文主要從朗讀藝術(shù)出發(fā)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探討了新時期背景下朗讀藝術(sh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展現(xiàn)。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朗讀藝術(shù)
語文,是語言與文學的藝術(shù)。這門藝術(shù)與其他藝術(shù)種類如音樂、繪畫、雕塑、舞蹈等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可以用有形的文字、豐富的情感、有血有肉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觸動、啟迪人們的心靈。在課堂教學上,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為此,我們加倍重視朗讀教學的應用。在語文教堂中,我一直本著“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提高閱讀的”原則,有步驟地實施教學。
一、聲情并茂地朗讀,引起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理解
作為教師,正確、感人的范讀最能把課文所表現(xiàn)的強烈所情感、分明的愛憎、蘊含的深意直接傳達給學生。范讀出于教師之口。入于學生之耳,動之于情,共嗚于心,首先就使學生從感性上體會到了作品的基調(diào)。這個作用,是教學磁帶無法替代的。為此,教師應首先苦練閱讀基本功,在每一篇課文上下功夫。我們都知道,朗讀的語氣、語速、語調(diào)、應取決于文章的內(nèi)容,取決于文章的感情色彩。不同的文章,要范讀出不同的特點。僅以詩歌的范讀為例:詩歌的朗讀不同于一般課課文,必須把握好停頓、節(jié)秦和語氣語調(diào)的處理。對于第一次接觸詩歌的學生來說,沒有現(xiàn)場的范讀,很難掌握朗讀的重點和要領。所以,教師的范讀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藝術(shù)”策略生成
越是優(yōu)秀的文章,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越明晰,而要想充分領略這文字當中所折射出的內(nèi)涵,依靠教師口語的表述或者他人“轉(zhuǎn)載”式的表達是無法將文章進行內(nèi)化的。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通過閱讀產(chǎn)生主觀性的情感判斷,感受文字的藝術(shù)熏陶。
(1)情感閱讀。在進行課文朗讀時,隨著課文人物形象渲染力度的不斷加深,學生內(nèi)心深處必然也會隨著文字情節(jié)的變遷,掀起情感上的波瀾。倘若作者在進行文章創(chuàng)作時,將一定的感情色彩植入文字當中,必然會引發(fā)學生在閱讀時陷入“喜作者之所愛,怨作者之所恨”的情境當中,這是一種情感共鳴的體現(xiàn)。這種情感意識就猶如觀賞一部電影能走入到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之中;猶如聆聽一部樂曲、能感受到詞曲作者或演唱者寄托在旋律和詞藻當中的五味陳雜。嚴格意義上來說,能夠引發(fā)人們情感和思想共鳴的大多是生動形象和直觀的表達,而不是隔離在無數(shù)重視覺影像之后、毫無情感色彩的概念。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在培養(yǎng)學生生成“朗讀藝術(shù)”的道路上,一定要注重對其語感的訓練,要努力培養(yǎng)其尋找思想的共鳴點和觸發(fā)點。比如在學習具有童話色彩和寓言性趣味的課文時,課文當中會擁有大量的對話內(nèi)容,每一句對話都是一個角色情感的宣泄與表達,而且還有可能對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走向產(chǎn)生明顯的推動作用。在進行此類課文的朗讀時,教師要主動帶領學生進入角色,去揣摩不同語言風格所彰顯的人物特征。為了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往往會限定一句對白,讓學生嘗試著模仿課文中對白所傳遞出的情感,或欣喜若狂、或焦頭爛額,這樣學生還能在躍躍欲試的興奮之中,感受到朗讀的魅力和樂趣。
(2)比較閱讀。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同樣的語言呈現(xiàn),當以不同的語音語調(diào)進行朗讀時,往往會折射出不同的情感含義。對于語文課而言,有時復雜的人物分析和線索判斷,往往很難讓學生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而直接接受,而單純的、乏味的朗讀又很難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此類文章段落。鑒于此,在教學時應采取比較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在區(qū)別選擇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原本要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例如,引導學生閱讀《將相和》這篇文章,很多學生由于初次朗讀時并不能理解人物的復雜性格,故而在朗讀一遍之后便以“好”“壞”二字論斷二人,認為廉頗是沒有胸襟之人。倘若以直接告訴的方式來向?qū)W生闡述人物特征,免不了增加學生的疑惑心理。鑒于此,針對文章當中藺相如的“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頗將軍嗎……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 崩脙煞N語調(diào)和情感表達方式來閱讀。一種平鋪直敘式的表達,另一種則是帶有一定起伏性的朗讀,前者對學生來說,很容易產(chǎn)生自負、盲目的心理認定,而后者才能清晰地闡釋出藺相如為國家著想、顧全大局的思想。只有通過這樣的區(qū)別對待,學生才能清晰地把握文章所奠定的基調(diào),進而對人物形象擁有更深切的認識。
三、結(jié)束語
總而言之,一堂高效、有趣的語文課必然是瑯瑯書聲、生動有趣。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作為傳統(tǒng)教學的重要手段,朗讀不僅是一種閱讀行為,更是一種生成魅力、醞釀情感的藝術(shù)形式。對于語文教師而言,要嘗試著給予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更多的自主權(quán),讓其自主閱讀、主動學習,通過既知的信息與內(nèi)容,去朗讀課文、主動學習,在讀中探索知識,體會情感升華的魅力。同時,朗讀要想從一種普通的閱讀行為升華成一種藝術(shù)形式,教師還要注重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情感閱讀和比較閱讀方式進行有效指導,幫助學生踏進藝術(shù)之門。
參考文獻
[1]于善發(fā).朗讀藝術(sh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語文學刊,2015(17).
[2]阮彩華.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藝術(shù)[J].讀寫算:教師版,2015(05).
[3]夏萌.朗讀藝術(sh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合[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