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紙本摹本,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數(shù)較多的一件。此帖書法一向廣受贊譽,被認為是王羲之草書最杰出作品。有書法愛好者評價此帖:“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代方孝孺更是評價道:“《游目帖》寓森嚴于縱逸,蓄圓勁于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p>
王羲之《游目帖》顛沛流離的“一生”更加令人唏噓:出生于東晉亂世中,歷唐、宋、元、明、清五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紛紛將其收為囊中寶物。不料世事無常,清末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未能幸免流亡海外的命運。讓眾多書畫收藏者痛心的是,這一珍品卻毀在二戰(zhàn)的炮火中。1945年8月6日早晨,三架飛機飛過廣島上空。8時15分,一顆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彈爆炸,火球進出比太陽表面溫度高八倍的輻射熱,在爆炸中心1.6公里半徑內(nèi),鋼架軟癱,混凝土化為齏粉,砂子熔結(jié)為玻璃體,樹木變成焦炭,人體化為灰燼。爆炸三分鐘后,天空中落下黏膩烏黑的輻射雨,帶來致命的核塵。
住在廣島的安達萬藏一家,被政府提前疏散,逃過一劫,卻來不及將倉庫里儲存的物品帶走,《游目帖》就在其中。《游目帖》經(jīng)歷了中華帝國最輝煌的唐、宋、元、明、清五朝,在清末,它的命運如同這個民族一樣苦難深重,流落異國他鄉(xiāng),最終在以原子彈爆炸為標志的二戰(zhàn)終結(jié)篇中留下了最后一個身影。
這幅曾經(jīng)在京城的樓閣殿宇中存放,被無數(shù)人守護、觀賞、臨摹、覬覦的作品,同清王朝保存的眾多文物一樣,由京城流向天津、上海、廣州,再由這些港口漂流到日本、美國和歐洲,它們的主人也由留長辮穿長衫的中國仕人變成西裝革履的歐式上流人物。義和團期間,它流出北京恭王府,被日本商人收購,流入日本后,又被廣島的安達萬藏氏購得。1913年4月9日,日本京都的文藝界人士舉行了“蘭亭詩會”,紀念東晉永和九年癸丑(公元353年)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盛會。到會人士紛紛拿出收藏的珍品公開展覽。安達萬藏也帶著他的《游目帖》赴會,當這幅帖子在桌上攤開時,全場震驚。來自中國的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當時也應邀到場,見證了這一激動時刻。然而,這是《游目帖》有據(jù)可查的最后一次在公眾中露面。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跡。此帖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數(shù)較多的一件?!队臆姇洝分?。此帖宋、明兩朝皆在民間,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內(nèi)府,咸豐、同治年間賜予恭親王,后歸日本廣島安達萬藏所有,內(nèi)藤湖南曾為安達氏書跋。此帖經(jīng)過多次裝裱,前后隔水縫間的收藏鑒賞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璽、恭親王印多方。前隔水外題簽為“晉會稽內(nèi)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跡”,題簽下有一無名題跋:“此真晉泠金紙,緊薄如金,索索有聲,與筆陣圖相類,載在襄陽待訪錄?!碧灿惺睾蛯彾}跋:“有鐘紹京書印二字小印。鐘蓋唐之越公也。晉謝奕、謝安、桓溫三帖,并黃素《黃庭經(jīng)》上,俱有此印。見米元章《寶章待訪錄》。而《黃庭經(jīng)》今藏韓雷州處,予屢見之,尤可據(jù)證耳?!贝颂策_氏有影印本。摹本毀于火災,現(xiàn)只有照片存世。
此信札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中表達了王羲之對西土山川奇勝的向往。周撫,字道和,東晉中興名將周訪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后移家潯陽。永昌元年(三二二年),為王敦爪牙。太寧二年(三二四年)王敦失敗,周撫等逃入西陽蠻中。太寧三年朝廷大赦。咸和初(三二六年)周撫為王導所用。興寧三年(三六五年)六月卒于益州刺史任上。王羲之與周撫關(guān)系親密,多有問訊。此帖書法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稱贊云:“《游目帖》寓森嚴于縱逸,蓄圓勁于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p>
據(jù)騰訊網(wǎng)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