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琦
摘 要 信息不對稱是經(jīng)濟學領域中的一個概念,意指交易的雙方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對等而導致所占信息較少的一方在交易中處于劣勢或過于被動。在采訪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就表現(xiàn)在采訪對象在某一特定事情上所掌握的信息量要大于記者,兩者之間存在著信息差,而這種信息差有可能會影響到采訪的最終質(zhì)量,尤其當采訪內(nèi)容涉及到采訪對象自身利益時,則往往會利用信息差應付記者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關鍵詞 信息不對稱;采訪;利益
中圖分類號 TP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1-0049-02
20世紀70年代3位美國經(jīng)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邁克爾·斯彭斯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信息不對稱理論”并因此榮獲2001年度經(jīng)濟學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該理論講的是許多市場都存在信息的非對稱現(xiàn)象,一方往往掌握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占有更多信息的一方會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地位從弱勢一方獲取更多的利益,從而限制市場功能的發(fā)揮。
事實上,不止在經(jīng)濟領域,現(xiàn)實社會中普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例如乘公共汽車時的“亂擠”現(xiàn)象,如果大家都按順序排隊,就會很快地坐上車出發(fā),這是全局最佳選擇,但不是穩(wěn)定的選擇,因為大家并不知道別人心里的想法,而是更多地考慮到如果別人插隊而只有自己排隊的話,情況勢必對自己不利,于是,只要有少數(shù)幾個亂擠的人就可以破壞整個秩序,形成大家一擁而上的局勢,結(jié)果是所有的人都多花了更多的力氣和時間。
同樣的,在采訪過程中,理想情況是,采訪對象對記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樣記者便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圓滿完成任務,但實際情況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采訪過程甚至成為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博弈。
1 信息不對稱下的心理因素
“采訪作為新聞記者的職業(yè)行為,是一種集個體行為、群體行為和社會行為于一體的綜合性行為模式。”因而,采訪不可能僅靠記者一個人來完成,它只有在采訪對象的配合下,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才能得以完成。既然采訪是由兩人或兩人以上參與的互動行為,那么其中必定存在著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從本質(zhì)上說,采訪就是信息從一方即被采訪者流向另一方即記者的過程。
當然,記者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傾聽者,而是要通過問題來引導對方從而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采訪對象所知道的關于某一特定事實的信息量是大于記者的,這本身就在采訪開始時形成了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采訪開始后,記者對采訪對象發(fā)出訊息從而對其產(chǎn)生影響,采訪對象則會對記者的訊息給予相應的回應。整個采訪過程中記者與采訪對象相互作用。到采訪結(jié)束時如果采訪效果理想的話,記者在關于這一特定事情上的信息會與采訪對象相等甚至超過對方(因為記者會多方收集信息),這時,記者與被訪者之間又形成了新的信息不對稱。因而,采訪過程可以看作是信息由被訪者流向記者的過程;由不對稱到另一個不對稱的過程。
從在采訪中的地位和作用來看,采訪對象大致可分為消息提供者、當事人、知情人、目擊者、相關人五種類型,如果采訪對象只是作為一個知情的旁觀者,一般說來他還是會樂意接受采訪并如實相告。因為從心理學角度說,每個人都會有傾訴的欲望,特別是有一個好的傾聽對象時更愿意將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卻渴望知道的事說出來,這種信息占有量上的優(yōu)越感會使采訪對象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從而滿足了自我實現(xiàn)的心理需求。
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在實際操作中,即使被訪者不受到利益的影響也難免會受到個人感情,人生觀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所提供的信息不自覺地帶有個人的感情色彩。
總的來說,采訪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進行的,拋開采訪對象的種種因素不說,記者想要采集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首先就要得到對方最起碼的信任,否則采訪起到的作用或得到的信息就非常有限甚至是偽信息,畢竟沒有人愿意和自己不信任的人說真話。
由于沒有一項法律規(guī)定被訪者在接受采訪時必須提供絕對真實、完整的信息,因而在提供信息方面,被訪者掌握了相當?shù)闹鲃訖?quán),可以全盤托出,也可以只說一部分甚至閉口不談。所以在掌握了足夠的采訪技巧和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同時,與對方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也是關鍵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記者的形象要有良好的媒體形象做支撐,如果受眾普遍對媒體失去信任,那么記者的信任度又從何而來呢?
2 隱性采訪中的信息不對稱
以上討論的是一般情況下采訪中的信息偏差問題,而在某些特殊的采訪方式比如隱性采訪中,情況就不盡相同。
“隱性采訪是指新聞記者隱去記者身份而秘密地采獲新聞事實的采訪方法”它包括3個特征:第一,記者故意隱瞞了自己的身份;第二,采訪是在被訪者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進行的;第三,采訪事先并未得到對方的同意。例如《世界報》的著名女記者伊麗莎白科克倫曾喬裝打扮深入到萊克韋爾島的精神病院明察暗訪,揭露了精神病院里的種種丑聞就是一種隱性采訪。
從以上的敘述不難看出,在隱性采訪這種特殊的采訪方式中存在著兩種信息不對稱:一方面,被采訪對象掌握著記者想采集的信息;另一方面,被采訪者并不知道記者的真實身份和真實目的,從而形成了另一種信息上的不對稱。
當記者完成了采訪任務后,也許會透露自己的身份,也許不會,也就是說,這一信息的主動權(quán)掌握在記者手中,被采訪者通常往往是事后才知道真相。在這種采訪中,記者往往能收集到第一手的真實材料,因為從采訪對象的方面看,接受采訪時的種種心理因素及顧慮消失了,不再能根據(jù)自己的意志來控制信息的流量及流向,而記者則相應地掌握了收集信息的主動權(quán)。
3 利益沖突與信息不對稱
當記者在進行輿論監(jiān)督時,往往會與被采訪者發(fā)生利益沖突,尤其當采訪對象與記者所調(diào)查的人或事有密切利益關系時,便會產(chǎn)生揭露事實與掩蓋真相之間的矛盾。
如果記者要對某政府部門的,某一失職事件進行調(diào)查,那么所涉及的政府官員為了維護政府的形象,或者害怕影響自己的仕途,又或是迫于上級的壓力,往往會人為地歪曲、編造信息,以至于呈現(xiàn)在記者面前的信息嚴重與事實不符,最后也許會導致受眾看到的要么是假象,要么連假象都看不到,而事實的真相則由于政府對信息的人為封鎖和對調(diào)查采訪的種種阻撓遲遲不能浮出水面,輿論監(jiān)督的效果也隨之大打折扣。
雖然人民群眾有通過新聞媒體對黨和政府的工作及工作人員進行監(jiān)督的權(quán)利;根據(jù)公共利益原則,新聞媒體可以比較自由地批評主要政府官員的違法違紀行為,但由于在信息方面,政府部門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許多涉及到事件核心內(nèi)容的重要資料要么被冠上秘密文件的大名不予公布,要么改頭換面后再予以公布,這種通過封鎖與扭曲信息來“糊弄”記者的做法只能使得記者通過政府了解真相變得十分困難。也許有的記者依靠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其它途徑最終“挖”出事實真相,但我們終究不能把輿論監(jiān)督寄托在記者個人的意志品德上。
另一種情況是,記者已經(jīng)掌握了當事人的有關材料,采訪的目的已不再是獲取新的信息了。一個滑稽的例子是某縣的縣委書記涉嫌利用職權(quán)以起妻子的名字低價購買了數(shù)套政府為安置移民而專門修建的商品房,這種房只能對移民以較低的價格出售。
有趣的是,當記者前去采訪這位縣委書記并向其提起他妻子的名字時,這位書記竟立即表示不認識此人。由于當事人對記者所掌握的信息不甚了解,最終出現(xiàn)了如此戲劇性的場面。由此也不難看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時,有的采訪對象是什么謊話都說得出來。這也給記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在采訪前要盡力做好十足的功課,只有對所獲得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才不會被輕易“糊弄”。正如約翰布雷迪所說:每采訪一分鐘至少要準備十分鐘。
政府人員利用信息資源人為認為地給采訪制造障礙勢必導致信息交流受阻,記者在采訪中并未的到應知的信息,而被訪者也并未提供應透露的信息。應該說,行政辦公的不透明是造成這種信息不對稱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行政的透明才能帶來信息的透明,而行政透明必須有制度作為保障,這樣才能盡量減少信息不對稱對采訪質(zhì)量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熊高.采訪行為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顧理平.隱性采訪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約翰.布雷迪.采訪技巧[M].北京:新化出版社,1986.
[4]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5]周曉虹.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劉建明.輿論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7]田大憲.新聞輿論監(jiān)督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鄭希付,等.普通心理學[M].長沙:中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7.
[9]黃旦.新聞傳播學[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
[10]邱沛篁.新聞采訪藝術[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
[11]威立斯旺伯格.普利策傳[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