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玉
【摘要】 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干預聯(lián)合MECT對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2例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抗抑郁藥物治療及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MECT治療及心理護理干預。采用HAMD評分量表對患者的抑郁狀況進行評估,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狀況及治療的依從性。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干預聯(lián)合MECT對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且能夠提高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緩解護患矛盾,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心理護理; MECT; 難治性抑郁癥; 依從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8.6.06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06-0122-02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多,而在多重壓力的影響下,很容易導致情緒消極與心理疾病。抑郁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其會影響患者的生活積極性與人際交往能力,從而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1]。難治性抑郁癥是抑郁癥的一種特殊類型,臨床對其暫無統(tǒng)一的定義。通常來說,在臨床確診的難治性抑郁癥基本都從曾經使用高劑量抗抑郁藥物、經過長時間治療、患者服藥的依從性較弱、臨床治療結果相對較差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觀察[2]。在傳統(tǒng)的醫(yī)療中,將抑郁癥作為的單純的心理疾病,認為是心理因素導致患者的生理狀況有所異常[3]。而在臨床檢查中,卻并不會以生理指標作為辨別標準。在近幾年來的臨床觀察中發(fā)現,抑郁癥患者的生理指標也與常人存在差異,因此,在抑郁癥的診斷上,可以加入生理指標,因此在抑郁癥治療上,也必須要包含一定的生理治療內容,傳統(tǒng)治療方案的藥物運用與護理策略,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難治性抑郁癥的治療基礎,從而使得效果較差[4]。筆者所在醫(yī)院在臨床中發(fā)現,使用心理護理干預聯(lián)合MECT的治療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2例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文獻[5]臨床難治性抑郁癥診斷標準:(1)符合重性抑郁癥標準;(2)標準抗抑郁劑治療6周無效;(3)服藥依從性好,且血藥濃度達有效值。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25~51歲,平均(41.28±7.34)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及大專11例、本科及以上13例;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25~52歲,平均(41.36±7.32)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及大專12例、本科及以上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抗抑郁藥物治療及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MECT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其主要如下。
1.2.1 MCET治療 (1)以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患者麻醉藥物,使得其逐漸進入睡眠狀態(tài);(2)在確定麻醉藥效發(fā)揮后,以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患者肌肉放松藥物,使得患者全身肌肉處于放松狀態(tài);(3)將電極放置于患者兩顳部位,并且通電,保持在0.1~0.3 s的直流電通過患者身體,使得其腦神經受到對應的刺激。該種治療方式,每周需要進行3次,最好隔1 d一次,在治療前10 h內患者不可服用藥物與進食,在治療前4 h內禁止飲水。
1.2.2 心理護理干預 (1)護理人員培訓。選擇專業(yè)性較強的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心理教學,以提高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理的觀察能力,并且,教授護理人員對應的心理疏導技巧,以保證其護理能力。(2)治療方案講解。從MECT治療步驟上來說,對患者機體進行通電,很多患者與家屬都不太理解,甚至會相對排斥,護理人員需要盡可能詳細地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該種治療方案的原理與安全性,從而保證患者治療的依從性。(3)健康知識講解。抑郁癥的形成多是患者長時間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疏導與正視,在治療與護理中,醫(yī)護人員需要及時與患者進行發(fā)病機制與后果的講述,端正患者對該種疾病的態(tài)度,并且積極配合治療。(4)心理護理。患者治療后可能會因為腦部神經的刺激存在短暫的遺忘、記憶力減退等認知功能障礙,從而使得其產生恐懼、不安等心理。護理人員需要及時為其講解該種現象發(fā)生的原因,并且就該種現象的可逆轉性進行解釋。
1.3 評價指標
采用文獻[6]HAMD評分量表對護理前后患者的抑郁狀況進行評估,其總分為100,分數越高則患者抑郁狀況越嚴重,反之則病情越好。并且觀察兩組患者對治療與護理行為的依從性。在依從性上,根據其配合狀況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抑郁狀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抑郁評分均明顯降低,與護理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抑郁癥患者數量不斷增多,給社會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隨著現代醫(yī)療的發(fā)展,使得抑郁癥治療方式逐漸多元化[7]。傳統(tǒng)的抑郁癥治療以抗抑郁藥物為主,其能夠有效地舒緩患者的神經,使之達到一個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然而,在近幾年逐漸出現了難治性抑郁癥,其相對于一般抑郁癥而言,治療難度更大,對患者影響更甚。在臨床觀察中,難治性抑郁癥存在已經接受了常規(guī)的抑郁癥治療,且效果不理想;經過長時間的治療;服藥劑量相對較多;患者及其家屬配合度較低等特點,使得其治療難度更甚[8]。因此,在臨床上使用的治療方案與護理策略,很難達到理想效果。
MECT是電療的簡稱,其是臨床常見的物理治療方案之一[9]。傳統(tǒng)的ECT治療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使得患者在治療后的生理狀態(tài)不佳,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隨著現代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當前電療已經發(fā)展為“MECT”[10]。該種方式在患者麻醉與肌肉松弛下進行短暫的電流刺激,使得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得到控制,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臨床應用中發(fā)現,該種治療方式具有范圍廣、安全性高、成本低等特點,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在MECT治療下,輔以心理護理干預,其能夠提高患者對該種治療方案的了解與認可,從而使得患者在治療中的依從性提高[11]。再者,MECT治療會使得患者產生一定的不適感,從而使得患者與其家屬相對排斥這種治療方案,或者精神狀態(tài)不佳。護理人員以心理護理干預對其進行引導,使得治療效果更好[12]。在本次研究中,明顯看出心理護理干預聯(lián)合MECT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臨床效果相對常規(guī)治療方案與護理干預更好,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聯(lián)合MECT對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且能夠提高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緩解護患矛盾,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國華.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抑郁癥36例療效觀察與護理[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1,23(23):2998.
[2]許麗霞,王秀芬,孫惠萍,等.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16-18.
[3]胡艷麗,徐梅玉,梁麗萍.心理疏導和精神護理在老年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7,24(4):72-73.
[4]王珺,韓繼云.個性化護理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5):20-21.
[5]孫玲.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病人的個性化護理[J].全科護理,2016,14(2):133-135.
[6]張美秀.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精神病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6,22(7):68-69.
[7]楊霞,厲惠.老年病誘發(fā)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疏導和精神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20):66-67.
[8]彭玉蓉.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療效及人性化護理[J].北方藥學,2012,9(2):125-126.
[9]馬玲,曹秉容,陳娟.電休克應用于抑郁癥患者護理的效果觀察[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5(1):138-139.
[10]吳艷,許冬梅,李菲菲,等.認知行為護理療法對抑郁癥患者負性情緒和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4):394-396.
[11]李春葵.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病伴發(fā)抑郁癥患者的治療效果觀察[J].內科,2015,10(1):134-135.
[12]劉昊昊.電休克應用于抑郁癥患者護理的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6,37(7):974-975.
(收稿日期:20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