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摘要:我國《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但是新聞報道中因為老師言語不當等引發(fā)學生自殺或厭學等事件時有發(fā)生,新時代下我們圖書館人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則,人人信守,實時踐行,和全體師生一起努力防止校園冷暴力,共創(chuàng)文明和諧新校園。
關鍵詞:教育 友善 抗壓 耐心 寬容 和諧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8-0147-02
我國《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但是新聞報道中因為老師言語不當等引發(fā)學生自殺或厭學等事件時有發(fā)生,2007年1月19日12時約18分,山東省日照市某中高三17歲的女生因為班主任在班會上的公開羞辱性語言,在放學路上離學校200米處的深水池塘跳水身亡。2013年12月17日,西固區(qū)某中學初二年級的男學生因為違反學校規(guī)定去網吧上網,被老師批評并且請家長,在當天中午回家的路上自殺身亡。過去有些老師把教育看成是升學的代名詞,對學習不好的學生和家長另眼相看甚至惡語相向的事件時有發(fā)生,教育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不是升學,教育是人性成長的追求,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培養(yǎng)人們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新時代下我們圖書館人應該充分認識到端正教育觀念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注重民族文化精髓的挖掘與傳承,加強國情教育、美育教育、文史教育和法制教育,逐步培養(yǎng)和提升師生的國民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自然人,是有人際關系、追求發(fā)展的社會人,老師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守教師行為和道德規(guī)范。學生到校是來學習知識、學習做人的,有些老師高高在上,把學生和家長當作低他一等的人來對待,說話語氣和行事方式不當,損傷學生和家長自尊。老師有責任告知學生錯在哪里,看是無心之錯還是有意為之,如果是孩子不懂事,犯了無心之錯,老師應該采取寬仁的態(tài)度告訴學生錯在哪里,提醒學生下次不要再犯,不必動不動就上綱上線,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教育和身心健康;如果學生是有意為之,老師指出學生錯誤后,若學生知錯并愿意改正,老師應該諒解學生,給學生一個知錯就改的機會,不要對學生使用侮辱性語言;學生認錯了,老師不能遷怒于家長,圖一時痛快,當眾大聲斥責家長或要求家長代學生道歉等,要注意文明用語。有些未成年學生并無很強的法制、生活禮儀意識,現在學校基本每周都有班會或自習課,班主任老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平時對學生加強禮儀、法制教育,多關心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以預防教育為主,而不是平時教育預防不夠,出了事情懲戒斥責為主,造成學生心理落差太大不能接受,出現悲劇,畢竟大家都不想看到一個鮮活的生命因為犯了一個小錯誤卻就此消亡。老師和學生溝通時,要擺正自身位置,關注學生自我和人際關系,既要講原則,又要有方法,不要好心辦壞事,該留面子要給學生留面子,不要隨意在班上公開斥責推搡孩子,這樣極易造成其他同學孤立、欺辱被處罰的孩子,不利于學生改正錯誤,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多一點寬仁,少一點計較,人生會美好很多。老師是教育者,不是高高在上的懲戒者;學生是被教育者,不是老師的出氣筒。我們圖書館人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友好對待。學生難免犯錯,既要顧及學生的自尊,又要幫助學生認識、改正錯誤,有條件時可以幫助學生分析犯錯的原因,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避免下次再犯,不一棒子打死,不輕易請家長,不隨意公開批評、制造輿論、擴張矛盾,給學生自覺改正錯誤、重新做人的機會,在言行上不攻擊侮辱學生和苛責家長,批評要站在善意的角度,不能對學生和家長惡語相向,批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而不是狂轟濫炸擴散負面輿論,給學生和家長施加各種壓力,把學生逼上絕路,人各有各的不易,畢竟家長和學生也不想出現這些問題,我們圖書館人要以長輩和朋友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和家長,多站在學生和家長的角度想一想,多一點理解和寬容,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人們在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難免遇到沖突,這時不要斤斤計較或偏聽偏信一面之詞,惡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激化矛盾,要多分析別人的處境,不要想當然地主觀隨意評論別人,這種評論因為不客觀,往往不正確。做人不能太自我,要多體諒別人的難處,大事化小,小事不計較。人們都有愛與被愛的需求,我們圖書館人要嚴格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自己,關心、關愛學生,微笑服務,文明用語,對學生一視同仁,寬容理解,嚴肅但不刻薄,既要堅持原則也要給學生留有余地,做事要有人情味,要給予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教育不僅僅是傳授專業(yè)知識,更是提升人品素質的過程,圖書館可以定期開展禮儀、美育、文史和法制講座,加強國情教育,逐步培養(yǎng)和提升師生的國民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利用宣傳欄定期推出學習禮儀、國學的新書,吸引學生學習禮儀、國學,文明生活。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學習禮儀可以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考試成績不是學生們的人生目的,人格品質的培養(yǎng)才是教育的本質,學校應該是結合了師生們的志趣和愛好的、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完美結合。
人生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很多人都遇到過人生波折,學生們要有一定的抗壓能力,要珍惜自己的所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環(huán)境不能隨意改換,就換一種心態(tài)看生活,不要羨慕別人的日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無論生活多難,都要珍惜生命,把自己的生活過好;無論處于什么樣的家庭環(huán)境,都要充滿希望地活著,活著就有希望,要相信皇天不負苦心人,光明的未來要靠自己去爭取,努力學習,好好做人。人生在世,各有各的難處,生而為人,請務必善良,同學之間不要隨意嘲笑、欺壓經濟困難或有身體缺陷的學生,有些人因為家庭困難或身有殘疾,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了,盡管他們活得不精彩,但是他們已經傾盡全力,不要輕易嘲笑別人的不易,要珍惜同學情誼,互幫互助。家長們也請善待每一個孩子,不要隨意打罵孩子,給孩子們一個充滿善意的成長空間。
教育是關乎心靈的事業(yè),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育心靈,靈魂和理念的轉變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老師們不要因為忙和焦慮而對學生失去耐心,只要心存善念,平心靜氣,寬容大度,你就能看見別人的不易。有些人總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苛責別人,而不是幫助別人,這種做法是要不得的,世界上很多事情也不是一些學生和家長就能控制的,作為老師還是要口下留德,多一點幫助,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嫌棄,多一點寬容。語言暴力已經傷害了不少人,要杜絕此類悲劇再次發(fā)生,就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圖書館員要帶頭在工作中注意自身言行,不要逞一時之氣,欺壓沖撞學生和家長。須知獻出愛意的人亦會得到愛意,給予別人福分的人亦會得到福分,雖然不能說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但是不付出就永遠得不到,許多的失意和煩擾往往都是在苛求得到時萌生的,做一個給予愛、賜人以福的人,你的精神會更松弛愉悅,并且最終愛心和福氣會回到你的身邊,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讓我們圖書館人以身作則,端正教育觀念,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人人信守,實時踐行,和全體師生一起努力防止校園冷暴力,同做愛國、 敬業(yè) 、誠信 、友善人,共創(chuàng)文明和諧新校園。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