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曉流
一、在校中職生違法犯罪的原因
產(chǎn)生犯罪的原因不外乎主體因素和社會不良的環(huán)境因素。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固然是產(chǎn)生違法犯罪的重要客觀原因,但是,就違法犯罪的個體而言,違法犯罪的產(chǎn)生,歸根到底,還是由于行為主體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互相作用的結(jié)果。
(一)中職生違法犯罪的生理因素
1、年齡與違法犯罪
在校中職生,年齡一般都在16—18歲上下,他們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完成初步社會化的重要人生階段。由于知識不多,閱歷不深,加之適應社會所必需的人生觀、道德觀、法律觀尚未建立,以至于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對環(huán)境的依附性強;另一方面,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弱,思想方法比較片面,處理問題也不夠穩(wěn)重。這就使得處于這一年齡階段的中職生容易產(chǎn)生違法犯罪。另一方面,這一年齡階段的中職生智力和體力都還處在發(fā)展階段,靠個人的智力和體力有時難以完成違法行為,所以他們多是以結(jié)伙的形式,共同實施違法犯罪行為。
2、性的成熟與違法犯罪
性的成熟使這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渴望與異性交往,這一點在大學生、中學生身上也表現(xiàn)得很突出,但大學生處理這個問題比較理智,較少有爭風吃醋的現(xiàn)象;中學生盡管有這個想法,但為了自己的前途,他們也會把這個想法壓在心里,把精力投入到學業(yè)上,所以,普通中學里真正早戀的學生并不多。而中職生則不然,他們?nèi)狈^斗目標,學習不緊張,空余時間又多,因此很大一部分學生以早戀來填補內(nèi)心的空虛。早戀目前在中職學校里已從過去的隱蔽進行轉(zhuǎn)入半公開或公開進行。早戀的結(jié)果是:一些中職生為了滿足自己和對方的消費需要而去偷盜;還有些中職生為了爭奪異性而聚眾斗毆,大打出手。
(二)中職違法犯罪的心理因素:
中職生犯罪的心理原因是諸種因素在中職生身上的綜合反映。中職生的特定身份以及他們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使一些中職生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這些不良的心理與犯罪存在著相互的關(guān)系。
第一、中職生的自尊心、虛榮心與違法犯罪。與一般人相比,中職生的自尊心較為強烈。為了滿足“自尊”的需要,好表現(xiàn)自己存在的價值,爭強好勝,愛出風頭,總想在別人面前做出令人佩服的舉動。由于他們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差,一旦言行得不到尊重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挫折感,產(chǎn)生喪氣、煩惱憤怒的情緒。在這種情緒支配下,有的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有的則以泄憤,報復求補償。此時的自尊心已轉(zhuǎn)化為地道的虛榮心。而這種虛榮心得不到滿足時,就容易轉(zhuǎn)化為犯罪的動機。
第二、中職生的情緒與違法犯罪。中職生正處在生理、心理的發(fā)育期,情緒豐富、激烈、復雜且易動蕩。這種沖動、搖擺不定的情緒特點,表明中職生的情緒不成熟。一方面缺乏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喜歡感情用事,理智不能駕馭感情,遇事缺乏冷靜思考,易以偏概全,往往在缺乏冷靜的合理的分析判斷和周密思考的情況下,輕率地下決心,以至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另一方面,強烈的情緒、情感易降低中職生對外界的承受力,有時這種強烈的情感反映,也可以產(chǎn)生激情。中職生一旦處于激情狀態(tài),極易因一點小事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第三、中職生的嫉妒心與違法犯罪。中職生有強烈的好勝心,好勝心是競爭的動力,但是若掌握不當就會轉(zhuǎn)化為嫉妒心。具有嫉妒心的中職生常對某些方面強于自己的人抱有敵意,公開或隱蔽地誹謗、侮辱,或故意尋釁滋事,故意傷害他人,或為發(fā)泄怨恨,毀壞公私財物。
除了上述主體因素的影響外,客觀環(huán)境因素也是中職生違法犯罪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這主要是指與中職生違法犯罪有關(guān)的文化背景,學校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1、文化背景的影響。目前的在校中職生很多是留守少年、問題少年,或者來自問題家庭,因此,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不良習性,即綜合文化素質(zhì)低,知識面窄,普遍不知法、不懂法。目光短淺,自私狹隘,辨別是非的能力差,缺乏修養(yǎng),行為粗野,暴躁易怒等。
2、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一、中學教育的失誤。初中階段,一些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片面地強調(diào)文化課學習,政治思想教育薄弱,以至造成了學生的畸形價值觀念。此外,招生形勢的嚴峻性致使生源質(zhì)量極度下降,一些有違法犯罪劣跡的學生進入中職,就成了中職生違法犯罪的潛在因素。
第二、中職教育的失誤。中職生入校后,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生活,極需學校給予正確的引導。但從目前來看,中職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還是很薄弱的。政治教育內(nèi)容陳舊老化、不夠吸引人;形式呆板、不夠活潑。缺乏耐心細致的工作,教育手段單調(diào)。同樣一些學校的形勢教育跟不上,學生中存在的一些錯誤思想觀點得不到及時的糾正,以致逐步由思想蛻化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三、家庭教育的失誤。不少家長對孩子百般溺愛,總是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當孩子犯錯誤時,又一味護短,以至孩子在家長的寵、捧和溺愛的保護傘下滋生了自私、獨尊的狹隘心理。家長把孩子視為珍寶,孩子要什么給什么,而對孩子的思想進步、道德培育漠不關(guān)心。這種家庭教育的失誤促進了一些學生違法犯罪思想的形成。而有些學生家長本身就有違法犯罪行為,這對子女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
3、學校管理方面的問題。
第一、招生制度上的缺陷。由于生源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經(jīng)濟利益,因此近年來,許多學校都在不斷擴大招生規(guī)模,招生大戰(zhàn)時有發(fā)生。中職學校招生時,不看學生成績,不問考生品德,只要交錢,一概錄取,以至于一些有違法犯罪劣跡的學生也被招入學校,這些劣生入學以后,舊病復發(fā),成為校園學生犯罪的潛在因素。
第二、課余生活單調(diào)乏味。中職生年紀輕,精力旺盛。課余、飯后需要參加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但多數(shù)中職學校本身條件差,活動沒場地、鍛煉娛樂無器械。有的學校雖然條件不錯,卻對學生的課余生活漠不關(guān)心。這樣就造成一些學生在課余時間無所事事,生出許多是非。
第三、少數(shù)教師缺乏教書育人的責任感。由于一些學校管理松弛,一些教師,對學生不負責任,滿足于完成課時,很少關(guān)心學生,讓學生大失所望,產(chǎn)生了強烈反差、煩躁情緒,不信任情緒也油然而生。這種情緒若越積越深,必然要通過其它渠道發(fā)泄出來。比如打架斗毆等。
4、其他方面的因素。
第一、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改革開放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也引起了社會心理、思想觀念、價值標準、生活方式等的變化,一些學生受商品觀念的影響,城市生活的刺激和腐朽思想的侵襲,貪圖享樂,看到別人吃的穿的好而自己又無經(jīng)濟實力時,就采取盜竊等犯罪手段竊取公私財物。
第二、不良班風的影響。一個班級的同學在一起上課、學習、生活、娛樂,形成了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集體。在這個集體中他們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因群體效應的影響,不良的東西極易擴散而形成交叉感染,在是非顛倒,歪風盛行的被污染的環(huán)境中,即使是一些好學生也難免不受影響。
第三、日常生活的糾紛。中職生來自四面八方,長期生活在一起,難免為日常小事相互之間要發(fā)生磨擦。一些學生因其他原因情緒低落、壓抑,常借一些日常糾紛而大打出手,一些學生缺少修養(yǎng),行為粗暴,遇到一些糾紛就無法忍受,做出違法犯罪的舉動。因此,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若得不到及時解決,也常是引起學生違法犯罪的一個因素。
二、預防在校中職生違法犯罪的基本方法
在校中職生的違法犯罪是社會上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一部分,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也有許多自身的特點,因此,預防在校中職生違法犯罪的工作,也應根據(jù)學校和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
1、嚴把招生關(guān)。中職學校是培養(yǎng)中等技術(shù)人才的學校,不是收容所、垃圾站。因此,學校在招生時,不應單純地把眼光盯在“錢”上,而應對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學業(yè)成績進行綜合考察,一但發(fā)現(xiàn)誤招了一些品行不良的學生時,應把他們堅決清理出學校,以凈化校園環(huán)境。
2、加強入學教育。加強新生入學后的法制教育,特別是刑法的教育,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使他們知法、懂法,在遇到具體問題時,能夠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而不是采取鋌而走險的辦法自己去解決。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校中職生的違法亂紀,有很多是由不健康的心理引起的,因此,學校應當針對在校中職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對他們廣泛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正確地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提高個人競爭意識和抗挫折的能力。
4、狠抓違法犯罪的苗頭。任何事物的產(chǎn)生都有它的變化過程,在校中職生違法犯罪的產(chǎn)生也有一個發(fā)展變化過程,即思想認識的變化(不認真學習,認為學習無用;想稱霸,認為人厲害走到哪里都不受氣等),行為變化(追求享受,講究吃喝,沉醉于電腦游戲室,三五成群不是研究學習而是尋釁滋事等),最后為了實現(xiàn)個人欲望或顯威風鋌而走險、違法犯罪。這個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作為教育者應該多注意觀察,抓住苗頭,耐心教育,采取措施拆散團伙,把違法犯罪行為消滅在萌芽之中。
5、認真查處違法犯罪行為。在做好預防違法犯罪的過程中,認真查處違法犯罪行為也是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是因為:(一)有些嚴重違法分子的產(chǎn)生就是根源于在一般違法時沒有被查處,他們就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己干得巧妙,無人知曉,隨之膽子越來越大,以至滑入犯罪的深淵。(二)對明顯干出違法事情的學生不給予適當?shù)牟樘?,也會在校?nèi)同學中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會助長個別有劣跡的人員紛紛仿效。
6、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配合。學生在父母懷抱中長大,上學后生活、學習經(jīng)費主要靠父母提供,因此,他們對父母有著特殊的感情。這種特殊的感情,恰是我們教育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的有利條件。在對有違法犯罪行為的學生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利用家庭教育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多與學生家長通氣,雙方共同努力,作好學生的思想工作。
另外,根據(jù)在校中職生違法犯罪多發(fā)生在課余時間和休息日子這一規(guī)律,加強對這個時間的內(nèi)部安全保衛(wèi)工作,不給違法犯罪人員以可乘之機,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北 襄陽 4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