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文 朱松艷 張存嶺
摘 要:該研究通過開展68個玉米雜交種收獲后含水量的測定,分析了玉米收后籽粒水分變化及與生物學性狀的關系,結(jié)果表明:果穗、籽粒和穗軸含水量隨累積蒸發(fā)量增多同步直線降低,果穗脫粒用時在籽粒含水量25%處有一個明顯的拐點,蒸發(fā)效能隨籽粒含水量降低而減少。軸色、芽鞘色不同,收獲時籽粒含水量及脫水差別很小。收獲時籽粒含水量與穗位高、雄穗分枝數(shù)、穗周長、穗軸周長和灌漿期、生育期直線正相關,與禿尖長直線負相關,與葉片數(shù)、穗行數(shù)弱相關。籽粒機收玉米是“矮密早”或“矮密快”豐產(chǎn)型。
關鍵詞:玉米;籽粒含水量;動態(tài)變化;關聯(lián)性狀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02-0031-03
當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約3500萬hm2,第三次全國農(nóng)業(yè)普查結(jié)果顯示:玉米機耕、機播和機收的比重分別為73.7%、69.9%和61.7%。籽粒含水量是制約玉米籽粒機收最重要的因子[1-2]。玉米生理成熟時籽粒含水量高達25%~40%。早期機收籽粒的破碎率高,機械摘穗則加大成本。黃淮海地區(qū)是我國特殊的玉米種植區(qū),面積約占全國的1/3,一年兩作,倒茬時間短,不允許等籽粒水分降至15%左右再收獲,應在10月10日前收獲完畢。選育和推廣適合機收籽粒品種不僅是破解玉米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突破口,而且對推進全程機械化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機收籽粒玉米育種剛剛起步,收獲時籽粒含水量與生物學性狀的相關性鮮有報道。為此,筆者利用楊柳農(nóng)業(yè)科學實驗站品種試驗數(shù)據(jù),分析了玉米收后籽粒含水量變化及其與生物學性狀的關系,以期為機收籽粒玉米育種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受有關單位委托,2017年濉溪縣楊柳農(nóng)業(yè)科學實驗站進行了玉米區(qū)域試驗、組合鑒定和品種展示。其中:冠豐區(qū)試參試種13個(含對照鄭單958),神農(nóng)區(qū)試(高密組)參試種13個(含對照鄭單958),中墾品鑒參試種24個,6區(qū)對照(鄭單958);神農(nóng)區(qū)試(粒收組)10個,對照鄭單958和迪卡517。試驗田相鄰區(qū)域品種展示30區(qū)。6月15~16日播種,6月21日出苗,9月13—20日成熟,9月28—30日收獲。以上述區(qū)域試驗I重復及相鄰區(qū)域的品種展示區(qū)、組合鑒定所有小區(qū)為測定對象,共68個(中墾品鑒5區(qū)對照混合)。
1.2 數(shù)據(jù)采集與處理 收獲前田間考察株高、穗位高和植株葉片數(shù)、穗上葉數(shù)、雄穗分枝。收獲時連同苞葉、穗軸取13個單穗株果穗,考察穗柄長、包葉層數(shù)、包葉長后剝離苞葉,其中3穗隨即脫粒,測量籽粒含水量;另10穗晾曬3d后考種、脫粒,每隔3d測量一次籽粒含水量。中墾品鑒的5區(qū)對照混合晾曬,每隔3d脫粒5穗,考察脫粒用時和籽粒含水量、穗粒重、穗軸重;所有果穗脫粒后,穗軸分別烘干稱重,測算穗軸、果穗含水量。果穗樣品手工脫粒,籽粒含水量用PM-8188-A谷物水分測定儀測量。把采集的試驗數(shù)據(jù)輸入微機,建立數(shù)據(jù)庫。利用EXCEL2003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作圖,利用DPS v7.05進行相關分析。
1.3 成熟后氣候條件 2017年9月11日至10月31日,平均氣溫18.3℃,日最高氣溫平均23.4℃,日最低氣溫平均14.4℃,降水量171.9mm,雨日18d,日照時數(shù)274.9h。9月中下旬平均氣溫比歷年平均高1.4、1.6℃,氣溫高平比歷年平均高0.5、2.9℃,氣溫低平比歷年平均高4.8、10.0℃,日較差比歷年平均少4.3、7.1℃。9月24—28日遭遇連陰雨,降水量35.5mm,對果穗脫水不利。9月30日至10月5日又遇連陰雨,降水量81.9mm,造成田間長時間積水;隨后又遇2次降水過程(10月10—12日,10月17—18日),降水量35.2mm、14.6mm。10月蒸發(fā)量72.3mm,比歷年平均少48.6mm。不利于玉米收獲晾曬。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收后果穗含水量變化 隨著脫粒時間的推遲,鄭單958果穗、籽粒和穗軸含水量隨累積蒸發(fā)量增多同步直線降低,呈極顯著直線負相關(圖1)。籽粒含水量Wl=34.93-2.066E,r=-0.969**;穗軸Wz=82.20-6.036E,r=-0.963**;果穗Ws=44.29-2.961E,r=-0.979**。式中,E代表累積蒸發(fā)量。含水量穗軸明顯大于籽粒。籽粒、穗軸和果穗含水量相互直線正相關,r=0.989~0.997**。隨著時間的推遲,鄭單958果穗脫粒用時趨于減少,即籽粒含水量越高用時越長。從圖2可以看出:在籽粒含水量25%處有一個明顯的拐點。當Wl>25%,500g干籽粒(折合含水量14%)脫粒用時t=-11.30+0.552Wl,r=0.964*;當Wl<25%,t=-0.81+0.156Wl,r=0.926**。由此可見,籽粒含水量低于25%時容易脫粒。
2.2 蒸發(fā)效能 晾曬前籽粒含水量不同,每10mm蒸發(fā)量引起籽粒含水量減量(這里稱:蒸發(fā)效能,百分點)不同。分析表明:蒸發(fā)效能隨籽粒含水量降低而減少(p<5%,圖3)。
2.3 鞘軸色與籽粒含水量 68個考察對象中,30個白軸,38個紅軸;芽鞘青色25個,紫色43個。10月1日至29日10次測定,白軸玉米籽粒含水量31.5%~12.5%,平均20.1%;紅軸31.2%~12.5%,平均20.0%。青鞘32.0%~12.2%,平均19.9%;紫鞘31.5%~12.5%,平均20.2%。臨近2次測定,減少0.9~3.1個百分點,紅軸、白軸和紫鞘平均2.1個百分點,青鞘平均2.2個百分點(表1)。由此可見:軸色、芽鞘色不同,收獲時籽粒含水量及脫水差別很小。
2.4 植株性狀與籽粒含水量 供試材料收獲時籽粒含水量27.8%~38.0%,平均數(shù)32.0%,標準差1.9。低于32.0%的36個。回歸分析表明:收獲時玉米籽粒含水量與株高、穗上葉片數(shù)之間不存在直線相關關系,而與穗位高、雄穗分枝數(shù)直線正相關,與植株總?cè)~片數(shù)(不合分蘗葉)弱相關(p=6.9%,表2)。穗位高每下降10cm,籽粒含水量降低0.3個百分點;雄穗分枝每減少1個,降低0.24個百分點;植株葉片數(shù)每減少1片,降低0.52個百分點。
2.5 穗部性狀與籽粒含水量 回歸分析表明:收獲時玉米籽粒含水量隨穗柄延長呈降低趨勢,但未達顯著水平;與苞葉層數(shù)、苞葉長和穗長、行粒數(shù)、百粒重、穗軸重之間不存在直線相關關系,而與穗周長、穗軸周長直線正相關,與穗行數(shù)弱相關,與禿尖長直線負相關(表3)。穗周長每減少1cm,籽粒含水量降低1.01個百分點;穗軸周長每減少1cm,降低1.11個百分點;穗行數(shù)每減少1個,降低0.32個百分點;禿尖長每減少1cm,提高0.91個百分點。
2.6 生育期與籽粒含水量 回歸分析表明:收獲時玉米籽粒含水量與出苗—拔節(jié)、拔節(jié)—抽雄歷時不存在直線相關關系;與抽雄—成熟、散粉—成熟(灌漿期)和全生育期直線正相關;隨收獲期推遲(成熟—收獲)有降低的趨勢,但未達顯著水平(表4)。抽雄—成熟每縮短1d,籽粒含水量降低0.32個百分點;散粉—成熟每縮短1d,降低0.46個百分點;生育期每縮短1d,降低0.52個百分點。
2.7 關聯(lián)性狀與穗粒重 未來10年產(chǎn)量仍然是玉米育種工作者追求的第一目標。分析表明:在上述與收獲時籽粒含水量直線相關的生物學性狀中,穗位高、葉片數(shù)、雄穗分枝數(shù)、穗周長與穗粒重直線正相關,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隨禿尖長縮短、穗行數(shù)增加穗粒重有提高的趨勢,但未達顯著水平;而與穗軸周長、灌漿期、生育期之間不存在直線相關關系(表5)。
3 結(jié)論與討論
(1)收獲后鄭單958果穗、籽粒和穗軸含水量隨累積蒸發(fā)量增多同步直線降低,果穗脫粒用時在籽粒含水量25%處有一個明顯的拐點,蒸發(fā)效能隨籽粒含水量降低而減少。
(2)軸色、芽鞘色不同,收獲時籽粒含水量及脫水差別很小。種業(yè)企業(yè)標榜的紅軸玉米脫水快、適合機收籽粒,實屬炒作。
(3)收獲時玉米籽粒含水量與穗位高、雄穗分枝數(shù)、穗周長、穗軸周長和灌漿期、生育期直線正相關,與禿尖長直線負相關,與葉片數(shù)、穗行數(shù)弱相關。機械直收籽粒玉米品種是一類特殊的類型,要求機收時籽粒破碎率低、田間果穗遺落率低、倒伏倒折率低[3]。農(nóng)業(yè)部制定的黃淮海地區(qū)機收籽粒玉米品種標準:收獲時水分<28%,破損率<8%。宜機收籽粒玉米品種的應有特征:早熟,植株矮,整齊度高,穗位低,果穗細長軸細,耐密植,抗倒伏,后期脫水快[4]。黃淮海地區(qū)夏玉米生育期應控制在100d以內(nèi),以90d為宜[5]。籽粒機收玉米不再是過去的“高富帥”,即高稈粗莖大棒型,而是現(xiàn)在的“矮密早”或“矮密快”模式,即適度矮稈、密度加大、成熟早且灌漿快的豐產(chǎn)型[6]。
(4)早熟且脫水快、抗倒抗病、耐密高產(chǎn)是玉米機械直收籽粒的核心要求[7]。穗位高、葉片數(shù)、雄穗分枝數(shù)、穗周長與穗粒重、收獲時籽粒含水量相關性同向。降低收獲時籽粒含水量,勢必引起穗粒重降低,實現(xiàn)高產(chǎn)必須在密植上有所突破。緊湊株型在歷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使玉米的密度增加到了一個極限,但目前生產(chǎn)上推廣的品種葉寬葉茂的多,清秀透亮的少,限制了密度的進一步提升。應吸收通透型株型的優(yōu)點,增加穗上葉間距,減少葉寬,選擇上短下長的塔型葉株型,做到既緊湊又通透。通過密度增加來補償單穗產(chǎn)量的降低,實現(xiàn)機收和產(chǎn)量雙突破。
參考文獻
[1]王利鋒,唐保軍,王振華,等.不同類型玉米品種間籽粒脫水速率相關分析[J].玉米科學,2017,25(06):9-18.
[2]李川,喬江方,谷利敏,等.影響玉米籽粒直接機械化收獲質(zhì)量的生物學性狀分析[J].華北農(nóng)學報,2015,30(06):164-169.
[3]嚴勇敢,劉五志,張宏軍,等.陜西玉米機收品種選育與推廣的思考[J].中國種業(yè),2016(01):11-13.
[4]陳得義,景希強,王孝杰,等.耐密宜機收玉米品種選育探討[J].作物雜志,2014(02):13-15.
[5]朱培,段雅潔,梁玉超,等.黃淮海地區(qū)玉米機收籽粒的探討[J].中國種業(yè),2015(05):13-14.
[6]郭慶辰,康浩冉,王麗娥,等.黃淮地區(qū)籽粒機收玉米標準及育種模式探討[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6(1):159-162.
[7]郭慶辰,白光紅,劉洪泉,等.黃淮海地區(qū)籽粒機收玉米育種探討[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5(9):7-1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