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會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并發(fā)癥中吞咽功能障礙較為常見,據(jù)報道,腦癱患兒中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為70%~75%[1],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攝食困難、咀嚼動作不協(xié)調(diào)、構(gòu)音障礙、流涎、飲水嗆咳等,如吞咽功能障礙持續(xù)得不到緩解,則可導致患兒營養(yǎng)不良、反復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和誤吸等,對患兒的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對吞咽功能障礙的腦癱患兒進行護理干預意義重大。本研究主要運用口腔康復護理進行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10月沈陽市兒童醫(yī)院康復科收治住院的腦癱伴吞咽功能障礙患兒6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6歲,平均(3.14±1.30)歲。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7歲,平均(3.12±1.31)歲。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型》中腦癱的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腦癱的診斷標準;(2)洼田飲水測驗在Ⅲ級及以上;(3)2~10歲;(4)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咽喉部畸形或器質(zhì)性病變者;(2)合并癲癇、嚴重智力低下等并發(fā)癥者;(3)存在心、肝、腎等重要器官重大疾病者。
1.5 護理方法
1.5.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如運動訓練、作業(yè)療法、語言訓練、針灸、按摩等,在常規(guī)干預的基礎上使用吞咽功能治療儀,具體方法為:分別將電極的正負兩極放在頸后發(fā)際下及頸前環(huán)狀軟骨處,選用治療方式中的兒童交替脈沖模式,選擇INDICAT功能,病癥選擇DYSPHAGIA,預熱7 min。選擇中頻電流AMF、MT。治療時間為30 min,每日1次。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口腔康復護理,具體方法包括:(1)口腔按摩:以頭面部穴位如頰車、地倉、廉泉、人迎、承漿等為主要按摩點,強度可循序漸進,以患兒能夠耐受為宜,然后進行口腔內(nèi)部肌肉、舌體按摩,依照面頰內(nèi)側(cè)、舌根、齒齦的順序進行,并輕捏舌體進行上、下、左、右被動運動。每次持續(xù)20 min左右,每日1次,每周5次,3個月為1個療程。(2)家庭口腔功能鍛煉指導:指導患兒家長在平時給予患兒一定的功能訓練,主要鍛煉口腔運動、吞咽功能、感覺刺激等,按摩患兒口周肌肉,輕壓上唇,輕拍頰部,做張口、閉口、咀嚼的動作讓孩子模仿,對于能夠配合的患兒讓其張口至最大發(fā)“啊”的音,然后放松,咬緊牙齒發(fā)“衣”的音,嘟起嘴發(fā)“烏”的音,做閉唇鼓腮的動作,每個動作重復5~10次。(3)感覺刺激:增加感覺刺激,用冷凍過的棉簽輕輕刺激舌、頰部、軟腭、咽后壁,每個部位停留不超過5 s,如果出現(xiàn)嘔吐反射則停止;用軟毛刷連續(xù)、快速地摩擦患兒的口唇、口周數(shù)次,用不同質(zhì)地的毛巾、不同溫度的水刺激口面部,增加面部肌肉的感覺刺激。(4)個體化飲食指導:囑患兒家長要耐心,給予足夠長的攝食時間,避免食物重疊入口,防止嗆咳,根據(jù)患兒的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進食體位,一定要避免全身的肌張力增高,避免異常動作出現(xiàn),盡量選擇坐位,骨盆與脊柱保持正常狀態(tài),髖關節(jié)屈曲90°,頭部穩(wěn)定在身體正中位置,身體兩側(cè)對稱,一切動作由身體中線開始。年齡較小或豎頭不穩(wěn)的患兒可采取抱坐喂食。不能在仰臥位進食,會使吸吮和吞咽更加困難,還有窒息的危險。根據(jù)患兒的吞咽障礙程度選擇進食的種類,并逐漸完成流質(zhì)→半流質(zhì)→軟食→固體食物的過渡,先從口角緩慢注入少量溫開水,觀察患兒吞咽情況再行喂食,選用扁平且柄長的匙喂食,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達到安全的一口量,觀察患兒吞咽半小時內(nèi)有無咳嗽為宜。
1.6 觀察指標 兩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及吞咽障礙調(diào)查問卷評分。
1.7 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經(jīng)護理干預后,患兒的吞咽障礙癥狀消失,患兒可自如進食;(2)有效:經(jīng)護理干預后,患兒的吞咽障礙較前明顯改善,能夠接受食物,口內(nèi)轉(zhuǎn)運能力提高,出現(xiàn)咀嚼,嗆咳現(xiàn)象減少,嘔吐減少;(3)無效:經(jīng)護理干預后,患兒的吞咽障礙改善不明顯,其他癥狀未見減輕[3]。
1.8 吞咽障礙調(diào)查問卷(dysphagia disorders survey,DDS)評分 全量表分為兩部分共15個問題。第一部分為吞咽困難的相關因素,包括身高/體質(zhì)量、食物的性狀/受限情況、進食獨立性、改良餐具的使用、進食姿勢、進食/吞咽模式;第二部分為進食分析,包括拿取食物時方向準確性、接受食物的能力、咀嚼、咽下、咽后體征、食管期體征。并根據(jù)第二部分內(nèi)容進行了吞咽困難的嚴重性評分。DDS=0分,提示無吞咽障礙;DDS>0分,咽期得分=0分,提示輕度吞咽障礙;DDS>0分,咽期得分>0分,提示中重度吞咽障礙;不能用口進食提示極重度吞咽障礙[4]。
2.1 兩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χ2=4.706,P<0.05。
表1結(jié)果表明,施行口腔康復護理后,觀察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DDS評分比較 施行口腔康復護理前兩組患兒D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施行口腔康復護理后觀察組患兒D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施行護理后D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DDS評分比較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at=5.013,4.115,P<0.05;與對照組比較,bt=2.153,P<0.05。
據(jù)流行病學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小兒腦癱發(fā)病率約為2‰,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腦癱患兒的數(shù)量也相應增加。腦癱患兒以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為主要臨床特征,由腦神經(jīng)支配的相應部分出現(xiàn)軀體功能障礙為主要原因[5]。由于腦癱患兒的運動功能存在嚴重障礙,病情較輕的患兒在行走的過程中出現(xiàn)異常姿勢,如患兒的病情嚴重,則無法站立、行走,且大部分腦癱患兒均伴發(fā)其他障礙,如智力低下、語言障礙、聽力和視力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等[6-7]。其中吞咽功能障礙較為常見,吞咽功能障礙主要是指食物從口腔經(jīng)咽、食管向胃運送過程中受到阻礙所產(chǎn)生的癥狀,其主要的機制可能在于腦干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受損可能導致口咽部運動障礙,進而出現(xiàn)吞咽障礙和言語障礙[8-9]。在本研究中主要探討護理干預對吞咽功能的影響。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應用口腔康復護理干預后其臨床總有效率明顯提高,高達96.67%,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且觀察組患兒的DDS評分改善程度也優(yōu)于對照組,均提示口腔康復護理的重要作用,與以往研究結(jié)果相符[10]。本研究對上述研究結(jié)果進行分析,總結(jié)如下:應用口腔功能訓練能有效增強口腔運動協(xié)調(diào)能力,使口、唇、舌、下頜肌肉緊張度改善,促進吞咽及構(gòu)音器官血液循環(huán),改善咽部肌肉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diào)性??谥馨茨σ钥谥艿难ㄎ粸橹鳎哂惺柰ń?jīng)絡,行氣活血、理筋整復等作用。面頰口周部的按摩可使口唇、舌、下頜的肌肉緊張度改善,可減少無意識的吸吮、吞咽、咀嚼等動作,從而提高吞咽功能?;純哼M食時體位極為重要,軀干垂直頭正中頸部輕度向前屈曲[11],對于吞咽障礙的患兒是最佳的進食體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護氣管,并在進食后保持次體位30 min,避免誤吸發(fā)生。穴位按摩可促通經(jīng)絡,活動面部肌肉,刺激口唇反射、吸吮反射,對舌的靈活性、抑制流涎具有明顯作用[12-13]??谇恢車∪獾恼系K不僅阻礙咀嚼和吞送,對咽反射的開始也有很大影響。訓練口周肌肉有助于增強咀嚼和吞咽運動相關的肌肉,改善其控制能力。感覺刺激是伴有吞咽障礙的腦癱患兒常用的訓練方法,采用冷刺激[14]可誘發(fā)吞咽動作,有效提高相應區(qū)域的敏感度,有助于感覺的恢復,使吞咽反射更加強烈,酸、甜味道刺激增強味覺敏感性及食欲。綜上所述通過口腔康復護理和訓練腦癱患兒,可以明顯提高其吞咽功能,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保障進食安全,從而達到恢復患兒正常進食功能的目的,提高生活質(zhì)量。
[1] 李林.國內(nèi)小兒腦性癱瘓語言障礙康復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5):442-444.
[2] 李曉捷,唐久來,馬丙祥,等.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型[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4, 29(19): 1520.
[3] 區(qū)惠紅,易愛文,鄧晶晶,等.針刺療法和吞咽協(xié)調(diào)在改善腦性癱瘓患兒吞咽障礙中的作用[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2,11(7):16-18.
[4] Sheppard JJ,Veugelers R,Penning C.Dysphagia disorders survey and dysphagia management staging scale,users manual and test forms revised[M].Lake Hopatcong NJ: Nutritional Management Associates,2002:10.
[5] 莊妍,龐偉,孫穎,等.小組式作業(yè)療法對腦性癱瘓患兒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4):455-458.
[6] 侯梅,姜艷平,楊會娟.腦癱患兒吞咽障礙和口運動特點及其臨床評定[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 (12):902-905.
[7] 田晶,金妍,魏開顏,等.OPT口部肌肉訓練配合按摩治療腦性癱瘓流涎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兒科學,2015,7(1):50-51.
[8] 侯梅,傅平,趙建慧,等.腦癱患兒口運動與進食和營養(yǎng)問題[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10):49-52.
[9] 安春梅.早期康復護理在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吞咽障礙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5):98-99.
[10]白青云,張建奎.腦癱合并吞咽障礙患兒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光明中醫(yī),2015,30(8):1765-1768.
[11]王新德.神經(jīng)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547-556.
[12]李曉捷,陳秀潔,姜志梅,等.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378-379.
[13]任金梅,詹艷.喂食指導與吞咽功能訓練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臨床效果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 (5):1070-1071.
[14]蔡文智,李亞潔.腦卒中的康復護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