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光
摘 要:在高中歷史的課堂上,總能看到一些學生的課本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筆記,背書背得聲音嘶啞,可往往考試的結果卻差強人意。這類學生就被稱為“學困生”,他們往往非常的努力,可是還是收不到好的學習效果,這讓不少的歷史教師也犯了難,該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困生;歷史思維;勤加練習
高中實行文理分班,思維能力差的往往會選擇文科,以為文科不需要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當開始課程之后學生傻眼了,憑借初中那點知識儲備已經不能跟上教師的節(jié)奏了,學習漸漸感到吃力,開始掉隊,這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已經屢見不鮮,有不少的學生糾結于各種國家的體制之中,搞不清楚各種階級革命的意義,盡管教師翻來覆去的講了無數(shù)遍,可是依舊搞不懂,只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記住,這類的“學困生”讓老師也是犯了難。本文將從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分析“學困生”的原因,鍛煉“學困生”的歷史思維等方面來對本文的論點進行講解。
一、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
相信無論在哪一學科,都會出現(xiàn)一些學生學習有困難的現(xiàn)象,個別教師對這類學生存在偏見,認為這類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下課又不復習,老是拖班級的后腿,老師對這類學生具有排斥的心理,學生也能夠感受得到老師對于這類學生的區(qū)別對待。久而久之,周圍的學生也對這些學生產生了排斥,使得這些學生成為了班級中的邊緣人物。對于學習就更加沒有了興趣,甚至個別學生就此放棄了學業(yè)。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教師應該明白什么是“學困生”,不能盲目的對這類學生下定論,這樣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是很不公平的?!皩W困生”是指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們通常對于學習沒有興趣也沒有動力,上課時容易走神,分心,而且由于課程的難度加大,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忽視了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導致這些學生學習越來越吃力,到最后成為了班級的末尾,影響了班級的進程。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明白每個學生都是集體的一份子,對于所有的學生都要一視同仁,不應該有排斥的心理。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們更應該花費更多的精力在他們身上,給他們更多的關心以及鼓勵,而不是只有冷漠。教師需要對這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做定期的調查,做到隨時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以及心理情況,及時的采取措施去幫助這些學生,多多的鼓勵他們及時與老師交流學習或者生活上所遇到的任何問題。教師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正確的認識自己也能促進他們與教師的交流,在潛移默化中也能影響班級里的同學對于這類學生的態(tài)度,使得他們能夠主動地去幫助他們,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班級里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們在這種充滿關心和幫助的氛圍里學習,其學習的效率相信也會有所提高。
二、分析“學困生”的成因
要想解決“學困生”的問題,教師需要綜合分析其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徹底的解決這一問題。根據(jù)資料顯示,“學困生”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動機型學困生,這類學生往往表現(xiàn)在一科或者多科學習有困難,他們都是智力正常,思維活躍,具有很強的接受能力,但是往往缺乏學習的興趣以及動力,學習比較懶散,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絲毫不想學習,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具有一定的發(fā)展?jié)摿Γ粚τ谶@類學生,教師需要以他們感興趣的知識來導入,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學習動機。第二種是智力型學困生,這類學生智力發(fā)育低于同齡人,在理解和運用思維的方面有欠缺,這類學生往往內向自卑,不愛多與人交流,他們通常比同齡人更加的努力,卻往往收不到好的學習效果,這類學生在高中課堂上只占極小的部分,對于這類學生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對他們制定特殊的學習計劃,同時還要多注意他們的心理以及情緒動向;第三種是方法型學困生,這類學生智力正常,但學習的方法卻使用不當,他們往往能夠明白接受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在課下自己學習的時候就用錯了方法,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好的方法,有的人死記硬背,有的人眼高手低,有的人不會舉一反三。
比如在歷史大事件的時間軸上,不少的學生都會死記硬背,而不會使用聯(lián)想的方法來進行記憶,導致學習的效果不理想,對于這類學生,教師需要引導他們去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后一種是外因型學困生,這類學生智力正常,能夠適應學習的需要,只不過由于學校,家庭的環(huán)境變化,造成了學生性格孤僻,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造成學習困難。對于這類學生,教師要多多的關注其情緒波動,多與其交流,幫助其早日走出困境。
三、鍛煉“學困生”的歷史思維
在初中的時候歷史是最容易學習的科目,而高中的歷史卻是有很大的不同,不少的學生感覺到學習高中歷史變得困難,究其原因,是沒有歷史思維,歷史是一門高度概括抽象的學科,是對歷史事實和現(xiàn)象的概括,死記硬背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高中歷史教材分為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中國文明發(fā)展史;另一個部分是西方文明發(fā)展史,教材就從這兩個方面來進行梳理,教師在教學的進程中要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并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性,培養(yǎng)歷史思維,在解答材料題的時候才能舉一反三。
歷史也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在講某一制度建立的時候,可以從一些有趣的故事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之后再圍繞這個故事講解本次課的知識要點。啟發(fā)指導學生將知識進行橫向縱向的聯(lián)系,將知識與能力相互結合,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在平時的課堂練習中,教師就可以多利用材料題來試著讓學生分析,讓學生學會正確的閱讀材料題,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鍛煉歷史思維的基本步驟,像語文的閱讀題一樣,找出材料中的中心句,理解重點詞的含義,對每一段材料都進行總結??偠灾?,就是讓學生能夠弄清楚材料的中心點,找出考點,用自己的話能夠總結出來,這樣這種材料題學生就算是弄懂了。
高中歷史不同于初中歷史,重在考察學生的歷史思維。然而不少的“學困生”正是缺少這種思維所以導致學習跟不上,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困生”這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讓他們能夠順利的走出困境。當然,教師的任務不單單是給學生傳授知識,也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歷史課堂的學習中,學生不僅僅要學習前輩人的歷史經驗,也要從歷史事件中思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一個根正苗紅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