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英
摘要: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中進行差異教學,研究相應的對策,才能因材施教,應對自如。
關鍵詞:學生;差異性;平等
差異教學,就是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大膽探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對知識技能基礎不同的學生實行不同的教學策略。眾所周知,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與學困生的多與否有著至關重要的聯(lián)系。而每一個班級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學困生。因此,如何轉變學困生以及讓他們的占有率減少,是提高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各位教育工作者談論及研究的課題。
一、轉變教學觀念承認差異性
學困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一提到學困生,部分老師就是滿臉嫌棄的表情,不分時間地點口不擇言的大肆批評,這樣無形中增加了師生之間的矛盾,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厭惡這個老師,在學生心里留下烙印,為以后的教學增加了負擔。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差異性,建立一種新型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參與學生的活動,了解、參與、指導學生的探索研究過程,經常用商量的而不是命令的語氣與學生交流,能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要尊重、理解、信任、熱愛每一名學生,不能在態(tài)度語言上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這樣才能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暢通無阻的關系。對學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異,教師首先以真誠的愛心去愛護學生,使師生之間產生心靈的共鳴、達成心靈的溝通。同他們談心,介紹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表揚他們的進步,鼓勵他們前進。學生做錯了,教師應當以期待鼓勵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同時對于嘲笑的同學批評教育,以淡化、消除學生緊張和害怕的心理,讓他們重拾自信,使學生的思維重新活躍起來。這樣學習興趣才能逐步培養(yǎng),并慢慢提高。
二、發(fā)揮學生間的互助優(yōu)勢
教育家戴爾的學習金字塔“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去教別人,這樣學生學習知識后的保持率是最高的,可達百分之90以上”。所以創(chuàng)建小組學習模式。 把優(yōu)、中、學困的學生按一定的比例進行合理搭配,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習層次不同的學生互相交流學習心得,一起質疑探究,同時及時反饋糾錯,然后讓組長把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收集起來以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在班上學生也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要啟發(fā)指導加以解決。新課改推行以來,在現(xiàn)代教育理論指導下,數(shù)學教學方法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其中合作學習方式備受推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基礎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數(shù)學教學課堂上應用,不但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讓中等生和學困生有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小學生是一個思考能力和心智都還沒有完全成熟的一個群體,還沒有完全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但是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同別人交流和表達出來。合作學習打破了傳統(tǒng)“教師一言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兵教兵、生教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師的部分壓力,讓學生之間能夠合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引入合作學習模式,教師必須掌握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智力狀況、性別、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以此進行分組,并且要明確小組成員的責任,開展小組討論。學生在與同學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對別人提出的觀點進行分析和思考,將內容內化,有效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讓接受快的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馬上去教別人,一方面教會了同學,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得到幫助,他們心里有了成就感,學習興趣就會增加,另一方面也鞏固了自己所學的知識。
三、讓學生參與過程的探究
學生多參與過程的探究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其終極目的是為教學知識提供服務。基于人們的思維方式來進行研究與分析,在經過學生動手的實際操作之后,能夠對學習的知識具有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需應把握好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及具有較強的求知欲的特點,對學生進行諄諄教導,較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進行實際動手操作并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tài)。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完成了動手操作之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將數(shù)學知識應用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以真正成為數(shù)學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給予現(xiàn)實進行交流互動的時間,安排學生講述動手操作的全部過程,以此來有效地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當中,具有熱烈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課堂上講述了自我見解,交流與分享多元化的觀點,并由教師將其認為較為適合的方法進行演示,并通過公式來推論出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的計算方式。借助實際操作、進行自主研究與合作交流,讓學生思考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既促進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較好地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意識。通過了各個學習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使學生的反思意識獲得了初步發(fā)展?!皩W習所有知識的最好方式,是通過自我的實踐去發(fā)現(xiàn)與認知,這樣就能進入深入理解,也能便捷地掌握其中的性質與規(guī)律”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應多安排學生進行教學用具的實際操作,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并進行實際觀察與測量,預留給學生較多的時間,提供給所有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當中進行學習,在操作當中積極思維,并通過此過程來進行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四、實施分層次教學
本著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堅持面向中等、兼顧優(yōu)差生的原則。國家新課程改革綱要的主要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fā)展”,“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每個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尊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照顧差異,真正體現(xiàn)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他們自身發(fā)展的方式,促進他們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分層教學是一種教學策略、一種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教學思想,強調教師要適應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只顧及一部分學生而犧牲另一部分學生的發(fā)展。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為了激起和發(fā)展學生的才能,最有效的辦法是依據不同孩子的不同差異和特點,依靠其獨立性來組織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J].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