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
摘 要 文章通過對災難新聞報道“二次傷害”現(xiàn)象表現(xiàn)形式的敘述,展開了對“二次傷害”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原因以及影響的討論,最后提出了規(guī)避“二次傷害”現(xiàn)象的策略,從而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 災難新聞報道;“二次傷害”現(xiàn)象;人文情懷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0-0072-02
災難報道,就是對新近發(fā)生的災難及其發(fā)展、危害、抗災、救災等新聞失事的報道。災難性事件具有突發(fā)性、震撼性、負面性和社會性的特征。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人類無法防止的自然性傷害,如地震、臺風、水災、旱災、火山爆發(fā)、山體滑坡等;一類是人類自身造成的災害,如恐怖活動、戰(zhàn)爭、海難、空難、交通事故、兇殺、礦井瓦斯爆炸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責任事故等①。由于災難性報道具有影響力大的特點,所以具有極大的報道價值。但這類新聞事件報道不當?shù)脑?,可能會對當事人及其家屬造成“二次傷害”,尤其是心理傷害?/p>
1 災難新聞報道中“二次傷害”的具體表現(xiàn)
1.1 “二次傷害”在新聞采訪中的體現(xiàn)
新聞媒體在對災難性事件進行報道的時候,為了盡可能還原當時的情景,往往會讓當事人盡力回想當時的情景,并復述出來。這種“揭疤式”采訪會對經(jīng)歷了災難,已經(jīng)遭受到身心傷害的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
轟炸式采訪也是容易造成“二次傷害”的采訪方式。在事件發(fā)生后,一些記者不顧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一擁而上,用密集的問題和轟炸式的采訪來獲取想要得到的信息。在馬航失聯(lián)后,不斷有乘客家屬從四面八方趕往北京麗都飯店等待消息,但航班搜救信息出現(xiàn)了羅生門,信息不斷公布,又不斷被辟謠②。記者在得不到實情的情況下,將麥克風轉向遇難者家屬,圍繞遇難者對家屬進行轟炸式的密集采訪。讓本就因焦急等待而疲憊的家屬因為轟炸式采訪心理更加沉重壓抑。
1.2 “二次傷害”在新聞報道中的體現(xiàn)
在描寫災難性事件時,個別媒體利用受眾追求情感性和刺激性的心理,將“血”“性”等因素不斷放大。對于當事人或受害者家屬來說,這些具有感官沖擊力的描寫所造成的心理傷害和刺激是非常大的。并且,這種刻意營造的悲慘氛圍也會在社會上產(chǎn)生消極影響。
11月14日,在江蘇徐州,一名年僅10歲的少女在寫下遺書后,用農(nóng)藥終結了自己的生命,整個自殺過程還被她用視頻記錄了下來。事件發(fā)生后,當?shù)孛襟w就此事立即進行了報道,在報道過程中,視頻原件和遺書肆無忌憚的傳播,有些甚至完全不打馬賽克。這些報道對死者家屬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傷害呢?
2 造成“二次傷害”現(xiàn)象的原因
2.1 媒體從業(yè)者缺失人文情懷
什么是人文情懷?人文情懷是一個人體現(xiàn)出的一種處世為人的胸懷和態(tài)度,是對生命的敬畏、對弱者的同情。有了這種情懷,記者的眼里就不會僅僅是純粹的新聞事實,還會有“人”,還會有對人的關懷和關注③。然而有一些媒體從業(yè)者為了追求新聞價值忽視了人文情懷,漠視生命尊嚴,用冰冷的文字描寫受害者的慘狀,給受害者及其家屬造成了心理上的傷害。
2.2 媒體把關不嚴
一些新聞記者和編輯在采編時,僅從所屬媒體的立場出發(fā),任何能夠提升關注度的措施一概采用,根本不考慮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感想。災難性事件的報道本就具有消極的特點,媒體工作者在采編時就應該更加注意。如果報道的內(nèi)容造成了受眾的心理傷害和精神刺激,那么,這樣做的媒體就沒有把好關,沒有履行好“把關人”的職責。
2.3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缺乏監(jiān)管
除了媒體內(nèi)部的職責缺失問題以外,外部的監(jiān)管不力也是造成新聞“二次傷害”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國新聞方面的法律還不夠健全,缺乏相應的政策引導及法律約束,因此新聞權利的濫用還不能得到法律上的制裁處理,濫用新聞權利的人也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
2.4 媒介技術等快速發(fā)展
進入新媒體時代后,人人都是自媒體,日常使用的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都是發(fā)布信息的平臺,這就使得信息來源變得更加廣泛多樣。信息來源的多樣造成信息的真假不確定性。信源的多樣性以及信息的不確定性使輿論環(huán)境變得復雜。無底線的報道和過度的輿論關注會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
3 “二次傷害”現(xiàn)象造成的影響
3.1 受災者
一些新聞從業(yè)者為了所謂“有價值”的新聞,采取各種方式,從受災者身上得到想要的信息。在編寫報道時,通過使用不恰當?shù)牟牧?,將報道的重點放在突出苦難和悲慘上。這樣做的新聞從業(yè)者是冷漠的,他們從俯視受災者的角度,機械地完成新聞作品。這種冷漠所制造完成的新聞作品沒有人情味。受災者,不會有被關愛和安慰的感覺。
3.2 新聞受眾
過度煽情和夸張的報道滿足了部分受眾的需要,但并不是所有受眾都希望看到凄慘悲傷的場景和報道。在這類報道的傳播過程中,一些理性的受眾會透過這種報道看到媒體人文關懷的缺失,從而會對媒體產(chǎn)生失望。另外,歪曲新聞事實所造成的新聞失實,也會讓受眾減少對媒體的信任。
3.3 新聞媒體自身
如果媒體當時報道的事實有誤,那么,受眾不僅會在當時對媒體產(chǎn)生不信任感,媒體在這之后發(fā)布的信息也會被受眾懷疑,相應地,媒體的業(yè)務能力也會受到懷疑。
當受眾對媒體產(chǎn)生失望,減少信任后,對媒體的關注也會減少。長此以往,甚至不會再關注這個媒體,媒體就失去了受眾。失去權威性、失去受眾的媒體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4 怎樣應對災難新聞報道“二次傷害”現(xiàn)象
4.1 加強對媒體從業(yè)者的人文思想教育,增強媒體從業(yè)者的人文理念
減少“二次傷害”,首先要加強媒體從業(yè)者的人文思想教育,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新聞的采編過程中,把“二次傷害”降到最低。在對災難性事件進行報道的時候,媒體首先應注重對受災人的關注?!队啦坏诌_的列車》是《中國青年報》在2011年7月27日對“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事故報道的一篇通訊,通過對幾位大學生的描寫,來講述這趟永遠也抵達不了故鄉(xiāng)的旅程,悲痛中又飽含感情。
其次是關注受眾。媒體需要充分發(fā)揮作用,及時準確地發(fā)布消息,安撫受眾緊張擔憂的心理,而不是一味地用不實的報道博取關注,讓不知情的受眾更加緊張擔憂④。尤其是在這個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時代,人們獲取和傳播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在不知道消息準確性的前提下,盲目轉發(fā)錯誤的信息,很容易就會引發(fā)謠言和錯誤的輿論風向。
4.2 加強新聞媒介內(nèi)部把關
報道災難性事件的時候,首先要堅持真實客觀,不刻意為了吸引受眾關注而弄虛作假,夸大事實。新聞記者和編輯在采編上,要時刻注意這個問題,履行好“把關人”的職責。
其次,考慮受災者的情緒與感受,營造正面向上的意見氛圍。媒體工作者要尊重遇難者,尊重遇難者家屬。還要注意在細節(jié)描寫中回避血腥、悲慘的場面,回避有關遇難者及家屬不愿公開的隱私,不將災難作為“猛料”報道,進行炒作和煽情。遵循災難性報道的倫理,傳達出關愛與信心。
4.3 完善新聞法制法規(guī),加強監(jiān)管
在新聞法制法規(guī)還未健全的局面下,國家應完善新聞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新聞媒體濫用權力傷害報道對象的行為的懲罰力度,直接從制度層面上保護報道對象的利益,減少“二次傷害”。
除了從法律制度的層面上減少“二次傷害”,受眾的監(jiān)督也是必要的。在看到新聞媒體濫用權力時,受眾可以通過來電來信或來訪的方式進行信息反饋,或是直接訴諸法律手段。總之,要積極行使自己的話語權,加強對媒體的監(jiān)督,促進媒體的更好發(fā)展。
注釋
①李建峰:《災難性新聞報道的媒體責任》,載《今傳媒》2012年第10期。
②湯瑜:《馬航失聯(lián)報道中的媒體新聞戰(zhàn)》,載《中國商網(wǎng)》2014年第2期。
③宋洪昌:《記者的人文情懷與新聞價值取向》,載《青年記者》2007年第5期。
④李建峰:《災難性新聞報道的媒體責任》,載《今傳媒》2012第10期。
參考文獻
[1]姚滕.如何杜絕災難性新聞報道的“二次傷害”[J].大眾文藝,2015(13).
[2]胡巧云.論災難性新聞報道二次傷害現(xiàn)象[J].新聞研究導論,2016(4):44-45.
[3]張文麗.關于災難性新聞報道中的“二次傷害”現(xiàn)象分析[J].視聽,2017(7):128-129.
[4]查永青.論新聞話語暴力二次傷害現(xiàn)象[J].今傳媒,2017(1):33-35.
[5]林鐸.關于災難性新聞報道“二次傷害”現(xiàn)象的分析[J].新聞研究導論,2016,7(16):85.
[6]魏昭雅.淺析新聞報道的二次傷害——以突發(fā)性報道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7(9):76.
[7]曹然.突發(fā)性新聞報道二次傷害的產(chǎn)生與規(guī)避[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4(4):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