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格
在古代春節(jié),人們習以將“?!弊钟脗}頡文、垂篆文、魯篆文、鐘鼎文等書于紅紙上,貼在壁、柜、箱、桶上面,俗信能招福運。現(xiàn)今習于在門上掛春聯(lián),中間貼“?!保€要倒貼,“倒”諧意“到”,表示“福到”。
甲骨文里就有“?!弊?。字的下面是人的兩只手,手的上面是個盛著酒的酒樽,酒樽上面是個“示”字,義為祭臺。這是表示人們在春節(jié)時手捧著酒樽在祭臺前祭獻祈?!,F(xiàn)今寫的“?!弊?,仍是依照甲骨文的形體特征:左偏旁的“礻”,即“示”;右邊的“畐”,古寫為“畐”,是個盛著酒的長頸鼓腹的酒瓶??梢?,“福”字的本義是在春節(jié)(商稱“祀”)時以酒祈福。
古代,人們以酒祈福,是為求得“五?!??!渡袝ず榉丁罚骸拔甯#阂蝗諌?,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終命?!爆F(xiàn)今過春節(jié),門上貼春聯(lián)的橫批常是“五福臨門”,也是傳習著“五?!钡暮x。
以酒祈福之俗興于周代?!对姟ぶ茼灐へS年》:“豐年多黍多徐,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孔,降??捉??!边@是說,在農(nóng)歷新年,因黍、稔(稻)豐收,高囤倉廩,量以秭計(秭為百兆之數(shù)),要飲酒相賀,拜祭祖先,以祈福滿人間。這就是酒祭以祈福,行觴以?!案臍q”,又謂“喝春酒”,后來代代相沿。
人們在春節(jié)祈福,最有意義的行為就是酒祭和飲酒。因為酒寓福中,沒有酒或不飲酒,就不吉利。這也是國人飲酒而行觴成俗的根源。
但按《說文·酉部》中對“酒”之釋,還需從另一個角度去識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一日造也。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古者少康,初作秫酒?!边@是說,酒能使人興奮而迷醉,最能適應各人的特點。人性善者愈顯其善,惡者愈顯其惡。酒性在于“就”,“就”義為適應。又一說法是酒性在于“造”,飲酒的不同能造成人的福禍吉兇。夏代儀狄初造酒,是濁酒,禹嘗之覺得味美,即意識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庇韽拇嗽俨徽淳?,也疏遠儀狄。禹的七世孫少康初作秫酒,“秫”是黏高梁。少康就是杜康。
夏禹“以酒亡其國者”的預言,在商朝就有了驗證。那時所祭之酒為鬯酒,是用黑小米釀成?!蹲髠鳌范抛ⅲ骸佰耍憔?,用以降神。”這應該是“?!弊殖梢虻陌l(fā)端。商朝人以鬯酒祭神的行為是很狂熱的。人們埋頭辛勞了一年,要在春節(jié)抬起頭來捧著酒樽祭神祈福。對神,人們既恭畏又要不失自尊,于是酒祭中也自行豪飲,歌舞呼號,宗廟里涌出陣陣的歡聲。貴族這樣,士庶也這樣,由此積習成縱酒之風荼毒社會,最終引發(fā)紂王“酒池肉林,作長夜飲”的悲劇。當然事情不這么簡單,但酗酒祈福卻祈出了亡國之兆,也不能不說是商亡的原因之一。
周取商后,盡管周公(姬旦)頒布“酒誥”,訓誡周朝的子民不要像商朝人那樣酗酒敗事。可是周宮里鐘鳴鼎食的樽俎之狀,說明統(tǒng)治者們也愛飲酒,社會上的飲酒風氣很盛行,這反倒促進了釀酒業(yè)的興旺發(fā)達。
西漢時飲酒更甚?!妒酚洝ば⑽谋炯o》載,自漢文帝以后的帝王們?yōu)榛始掖髴c,常有大酺之舉,還要“酺五日”,“酺”就是“大飲酒也”,特許百姓聚會大飲五天。
后來曹操感到縱酒易敗德,并說夏桀和商紂都是因為好酒無德而導致亡國,就推行禁酒令。孔子的后代孔融就不干了,寫出《與曹操論禁酒書》,說天地人皆有尊酒之道,圣賢們喜酒的多了。堯喜酒,照樣能建立太平天下;孔子“唯酒不量,不及亂”,所以是圣人。再說商紂也是因為美女而丟了天下,你是不是還要禁止人們結(jié)婚呢。其實曹操也嗜酒非凡,他詠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都成了后世飲酒者掛在嘴邊的格言。所以曹操禁酒,倒不如說是傳播酒的魅力。
及至唐代,長安已是“無人不沽酒,何處不聞樂”(劉禹錫:《百花行》)。那酒喝得“眼花落井水底眠”“道逢曲車口流涎”(杜甫:《飲中八仙歌》)。唱觥娛觴的活動無處不聞,掀起全民嗜酒的風潮。
到了宋代,王安石倡行新法,公然標示“設法賣酒”,以刺激經(jīng)濟振興。戶部的十三座酒庫,各以整匹白布大書庫名,用長竹竿挑起,當街游走賣酒,宣傳隊伍中有百戲雜耍,酒庫的官妓花枝招展。這使得酒肆最隆,汴京成了酒都。
元代釀制白酒的技術更為成熟,后來的滿洲人亦擅豪飲,使中國飲酒之風尤為濃烈??滴跄┠辏變r騰貴,康熙諭禁了燒鍋??墒怯赫^位后,立馬將燒鍋開禁。當時釀酒業(yè)是關乎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行業(yè)。燒鍋一開,自是飲者大悅。
以酒祈福之俗流傳到現(xiàn)今的春節(jié),其含義雖然有所變化,但國人飲酒的情勢卻更為高漲。
酒一旦浸透人的心靈,就可能使人失態(tài)、失德。當然,酒也有益氣、熄風、補血、溫陽、生津等作用,但飲酒須節(jié)制?!抖Y記》中說:“君子之飲酒也,一爵而色溫和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沖然以退?!边@就是有節(jié)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得更警人:“壺中天者也,若夫沉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者致疾敗行,甚至喪邦亡家,而隕軀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