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勻
【摘 要】近年來,親子文化不斷受到關注,親子教育的形式漸趨多樣化。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層面的滿足促使人們更關注精神層面的情感需求,人們更重視產品的情感體驗。本文以“母性關懷”為切入口,分析親子產品現狀并提出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旨在強調親子產品在親子教育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并運用“母性關懷”的設計理念將物態(tài)的產品進行情感層面的升華。
【關鍵詞】母性關懷;親子產品;親子關系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5-0134-02
一、“母性關懷”的含義
“母性關懷”可以理解為一種獨特的設計視角和設計理念,它以“女性視角”為基礎,是一種帶有母性的氣質、思維、性格,觀察生活、洞察社會的一種特殊的感知力。在生活中,“母性關懷”不僅來自母親,表現為一種對社會上的女性的“關心”、對嬰幼兒的“關注”、對社會上弱勢群體的“關懷”等。在設計上,設計師將“母性關懷”的特點轉化為設計的語言,展開一種由內而外、由物及我的設計過程。例如日本媒體評價女性設計師柴田文江:“像一個母親一樣,溫柔地照顧著消費者”,其設計從膠囊旅館到嬰幼兒產品,從產品背后的社會問題到產品具體設計,處處都散發(fā)著“母性關懷”[1]。
縱觀國內外許多著眼于“母性關懷”的設計作品,首先,盡可能多使用曲線。曲線柔和唯美,變化豐富,使設計更加靈動與優(yōu)美,具有極大的親和力。其次,運用柔和、溫潤的色彩。視覺的沖擊能給予人們對事物最直觀的印象,如白色讓人聯想到女性的圣潔高雅,粉色讓人聯想到少女的天真可愛等。此外,極大程度地避免尖角、直線,減少生硬感、尖銳感。產品設計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細節(jié)的設計關系到用戶每一次與產品的接觸和交流。采用“以曲代直”的原則,轉折處多運用圓角及平滑的曲面代替,多運用圓形、橢圓形等較少棱角的元素。最后,選擇柔軟、舒適的材料。不同的材料能體現出不同的質感,給人不同的感受,材質是設計的靈魂,具有無聲的力量,在使用者與其接觸的過程中相互交換著觸感,將一種舒適的感覺傳遞給使用者,進而引起生理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共通。
二、親子產品的研究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尤其注重血緣親情和家庭的歸屬感,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種家庭結構使孩子更加受到父母的重視和珍愛,從孩子的出生到成人,父母們?yōu)楹⒆拥慕逃齼A注了無盡的心血。人們常說“父母是幼兒早教中最重要的老師和玩伴”[2],與傳統家庭教育相比,親子教育將“親”與“子”兩者都視為被教育的對象,父母與孩子同時參與、共同成長。親子產品是親子教育的表現形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使父母與孩子在一種互尊互愛的關系中互動。
(一)以年齡劃分的親子產品
通過分析心理學家對兒童心理學的長期研究和教育實踐經驗,親子產品大致分為嬰兒期親子產品、幼兒期親子產品、學齡前兒童親子產品、童年期親子產品、少年期親子產品、青年初期親子產品。兒童的思維發(fā)展一般要經過感覺運動階段、前運思階段、具體運思階段和形式運思階段四個階段[3]。因此,每個階段所相對的親子產品必定是與每個階段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的發(fā)展相適應。
伴隨著兒童身體發(fā)育的逐漸成熟,中樞神經系統也在不斷完善,大腦也產生了更豐富的情緒,直到幼兒期,兒童逐漸掌握了語言能力,注意力更加集中,這一階段的典型親子產品有:親子積木、親子桌游等。學齡前兒童的身體和大腦各方面都幾乎成熟,發(fā)育速度減慢,但是求知欲增加,可塑性非常強,是加強親子教育和引導的絕佳時期,這一階段的典型親子產品有:親子識字卡、親子互動樂器、親子互動畫板等。步入童年期的兒童能夠接受抽象的概念,此時的關鍵是注意力、自制力及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這一階段的典型親子產品有:坐姿矯正器、互動計時器等。同時,兒童自身的發(fā)展也受到其接觸到的親子產品的影響。產品只有在一定的使用環(huán)境中才能發(fā)揮價值,此時的產品并不是簡單的物品,而是與使用者的觀察和理解融合之后產生的一種體驗與生活方式。
(二)以性別劃分的親子產品
性別角色是以性別為標準進行劃分的一種社會角色,它決定著人們的認知和行為,男性通常表現出陽剛之氣,女性則表現出陰柔之美。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性別觀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甚至是孩子還未出世,父母就依照世俗的性別價值觀,對孩子的性別抱有一定的期望。在孩子尚未對性別形成強烈的意識時,父母也會依照孩子的性別購買親子產品,引導孩子進行相應的互動,例如女孩子就應該玩洋娃娃,男孩子就應該打彈珠。
從幼兒時期開始,男孩女孩們在游戲、興趣愛好上已經有顯著的差異。男孩喜愛活潑好動的互動形式,傾向于運動類、競速類的產品,而女孩喜愛安靜乖巧的互動形式,傾向于角色模擬類、裝扮類、書畫類的產品。這些產品在外觀設計上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運動類、競速類的產品多用深色,如深藍色、深綠色、黑色、灰色等,材質大多較為堅硬,甚至結合聲光電技術,渲染一種速度、力量、炫酷的氛圍,以迎合男孩子活潑好動、爭強好勝的性格脾氣;而角色模擬類的產品大多都為粉色、紅色、白色,經常使用柔軟的材質,如洋娃娃的服裝等,渲染一種溫柔、清新的氛圍,這與女孩文靜內斂的性格相符。
(三)親子產品的類別
近年來,親子文化不斷深入人心,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父母們堅信寓教于樂才能促進孩子的發(fā)展。因此,親子產品的市場需求急速增加,不同類型的親子產品層出不窮。例如,生活用品類的親子產品有:親子服裝、親子餐具、親子桌椅等;教育類的親子產品有:親子識字卡、親子書畫板、親子早教玩具等;游戲類的親子產品有:親子飛鏢、親子積木、親子桌游、親子羽毛球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有些親子產品還結合了新興科技,例如:親子智能手表、親子對講玩偶等。
三、親子產品的開發(fā)與設計
產品的開發(fā)設計需要迎合市場需求,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主導了整個消費過程,換句話說,親子產品更多的是迎合父母的消費需求。雖然設計師并不能直接接觸到兒童的心理,但絕不能憑借經驗和想象進行設計,而是要多分析研究數據,多與兒童接觸,從而設計出既受兒童歡迎,又符合父母育兒觀、消費觀的親子產品,真正為“親”與“子”之間的良性互動起到一些積極的作用。
(一)運用“母性關懷”的設計理念
設計師需要用帶有母性的特質推己及人地思考問題、細致周到地分析問題,從而適當地運用“母性關懷”的設計理念。首先,從設計定位來看,設計師需要明確“親子產品”與“兒童玩具”的區(qū)別,要將“親”與“子”共同作為產品的使用對象,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監(jiān)護者,更是同玩同樂的參與者。這種界定上的明晰甚至是轉變,正是“母性關懷”的體現,將設計師從使用對象本身抽離出來,先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審度整個使用環(huán)境,以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快樂的親子互動環(huán)境,再設身處地地進行雙向角色帶入,使得“親”與“子”皆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其次,產品的外觀設計能帶給使用者對產品最直觀的印象,親子產品作為一個連通“親”與“子”情感溝通的媒介,需要通過色彩、造型、材質等方面提升使用者的審美和心理體驗,將溫柔、柔軟、飄逸、輕巧的感覺轉化為設計的語言,使用戶在使用時仿佛感受到來自母親的關懷與愛護,使產品風格突出、類別明晰、具有可挖掘性,從而實現情感的交流。
(二)重視親子互動的雙向性
用戶對產品的主要期待是產品的功能性,即通過使用該產品能否增加兒童與父母的使用體驗。人與產品的交流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親子產品與兒童產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的使用者是“親”與“子”,是基于兒童、產品、父母之間的互動,因此,需要通過選擇恰當的交互方式,形成一個良好和輕松的親子互動的環(huán)境[4]。例如從使用方式上增加親子共同的參與度,創(chuàng)造一些需要親子共同完成的動作或步驟,或增加一些難度,孩子需要在父母的解釋與引導下理解該產品。這些互動既不能使孩子依賴父母,降低主觀能動性,又不能喪失趣味性與創(chuàng)新性,讓成人覺得索然無味。在設計中,應更多地角色互換,設身處地地從用戶的角度考慮,絕對不能太局限或死板,還應預留一些想象的空間給父母和孩子共同發(fā)揮,使孩子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使家長找到引導孩子的正確方向。
(三)安全性原則
如今,許多家長盲目崇拜知名玩具品牌,因產品使用的材質更環(huán)保、設計更安全,這其中不無一些道理可尋,該現象也體現了親子產品的設計需要符合受眾市場的消費心理。每一個父母都想為孩子創(chuàng)造能力范圍內最好的條件,由于兒童在心理、生理方面都不成熟,身體各部分的器官比較嬌嫩,缺乏生活經驗,但好奇心又很強烈,因此,安全性是其考慮的第一要素。親子產品造型的實現與材質的選擇密不可分,應盡可能地使用較為環(huán)保的材質。凡是身體部位有可能接觸到的地方都應盡可能減少棱角,做圓角處理,最大程度上減少對兒童的外傷。安全性是兒童產品最重要的性能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更是設計師的責任和道德所在。
四、總結
親子產品發(fā)展迅猛、形式多樣,已經快速滲透到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作為產品設計師需要在這樣的浪潮中找準定位、預測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更需要充分理解及運用“母性關懷”的設計理念,發(fā)揮其高情感的價值屬性,以細膩的考量和飽滿的情感去感知用戶的需求、優(yōu)化設計定位、明確設計步驟,并與現有的產品設計方法融合,開發(fā)和制造一系列創(chuàng)新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親子產品,以親子產品為載體,提升親子關系的質量,使“親”與“子”都達到精神層面的滿足。
參考文獻:
[1]徐敏潔.柴田文江設計中的“母性關懷”[J].大眾文藝,2014.
[2]閆璐.基于親子教育理論的親子產品設計要點[J].藝術科技,2014.
[3]徐守超.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兒童產品設計研究[D].河北:燕山大學,2011.
[4]羅仕鑒,應放天,李佃軍.兒童產品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