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琳
可以說,每出現一個新的貸款產品,都有無數套現分子,在尋找風控的裂隙。近幾年,消費金融業(yè)務猛增。據艾瑞咨詢《2017消費金融洞察報告》顯示:短短4年,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交易規(guī)模從60億元猛增到4367.1億元??梢哉f4年間,互聯網消費金融規(guī)模實現了70倍爆發(fā)增長。而騙貸等欺詐現象的瘋狂,阻礙了消費金融產業(yè)的健康成長。
欺詐從哪里來?
當欺詐占消費金融企業(yè)不良率的比例高達七八成,當欺詐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yè)鏈,當消費金融行業(yè)的風控水平跟不上套現技術的積累,對于消費金融,我們很有可能乘興而至,敗興而歸。
販賣“口子”成產業(yè)鏈
有借貸的地方就有騙貸,而騙貸風險的集中爆發(fā)將是可怕的。銅板街金融科技集團CEO何俊向《經濟》記者透露了行業(yè)當前面臨的情況。在他看來,隨著消費金融行業(yè)快速發(fā)展,規(guī)模日趨壯大,借款人欺詐問題尤為突出,目前行業(yè)面臨的欺詐問題有:
一是團伙欺詐。越來越多的欺詐呈現團伙化、專業(yè)化特征,有組織有分工地批量提交借款申請材料申請借款,對消費金融平臺進行欺詐。欺詐者通過使用作弊軟件、代理網絡、模擬器等作弊手段,偽裝身份,來躲避平臺的風控檢測。
二是多頭借貸。隨著線上借款平臺數量的增多,部分借款用戶存在過度負債的情況,借款用戶自身的收入來源很難償還借款,容易形成違約。
三是黑色中介。市面上還存在一些專門幫助借款用戶包裝借款申請材料的組織,而這些借款用戶本身信用未必符合消費金融平臺放款標準,也存在較大的風險。
而販賣“口子”已經成為了產業(yè)鏈??谧?,可以說是套現的一種暗語,特指那些風控較松的網貸產品,或者是有漏洞的網貸產品。
網絡為這些黑中介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的場所。盡管騰訊、百度等平臺都按照相關規(guī)定對非法關鍵詞進行屏蔽,“套現”等關鍵詞很難搜索到,但通過像“口子”“秒貸”這樣的關鍵詞還是能找到一些非法的群。
在QQ群里以“口子”為關鍵詞進行搜索,能找到幾十個千人大群?!督洕酚浾唠S機加入幾個群,發(fā)現群里并沒有太多的交流信息,而是不斷會有這樣的一條自動回復:“歡迎加入本群,如需短期借貸、網貸口、黑白戶貸款等,可聯系微信號********”,或者是“網貸口子每天更新,無視黑白戶,大大小小網貸口子1000多個,每天更新新的網貸口子”,或者直接聲明“大家一起交流各種小貸網貸口子,有經驗一起分享……”
這些口子涉及的有消費金融,還有小額貸款、信用卡貸款,甚至是房貸和車貸。套現意向者要想了解口子的具體信息,就需要加客戶私聊,然后申請成為VIP會員。在交流群和微信的客服“初審”后,就會有中介收取會費,然后帶套現客戶前往辦理分期或套現業(yè)務。
“交688元,可以給你100個口子。”在記者了解情況時,一位套現中介表示,除非征信記錄很糟糕,否則總能在一些平臺套現成功。而對于借款人會有什么不良影響,這位中介表示,也沒什么麻煩事兒,就是會對征信記錄有影響,“我也能提供一些不會影響征信記錄的口子,但得多加一半的錢?!?/p>
也有中介不是按幾百元一筆的服務費收取,而是要賺提現金額的一定比例?!巴ǔR粋€月一兩萬元的收入還是可以保證的,像做一筆高檔手機的分期,加上服務費和賣手機的回扣中介能賺3000元左右,這樣的業(yè)務一個月少說也有幾次?!?/p>
一些QQ群、微信公眾號以及貼吧論壇,成為他們交流“經驗”和套現技巧的場所。他們最喜歡做的業(yè)務,是“小白”,指那些征信記錄好的客戶。
在這個鏈條中,這些套現中介可以說是穩(wěn)賺不賠的,一旦貸款違約,消費金融公司或者機構能查出來的也只有借款客戶的信息,即便發(fā)短信或者打電話催債,甚至是征信記錄上再填一筆不良,那也是客戶的事情,這些中介完全可以兩只腳抹油開溜,全身而退。
根據一個帖子中的電話號碼,《經濟》記者找到一位做套現業(yè)務3年的中介,他透露稱,做這行門檻并不高,利用分期產品套現的中介,很快就能上道兒?!艾F在這群人里也是五花八門的,有的是有特殊社會背景的人,有的是一些消費金融機構打擊同行,還有一些人是消費金融公司的業(yè)務員。”
就當前的消費金融業(yè)務而言,欺詐涉及門店、機構產品銷售員、用戶、中介四方。中介人員憑借自身的找口子“技術”,幫人獲得貸款,從中收取高額費用;門店賣家欺騙消費者辦理分期產品;中介和門店聯合消費分期平臺工作人員對消費者進行放款,這些欺詐方式都很常見。
而在對“套現意向”的識別上,消費金融公司和從業(yè)機構存在技術盲區(qū),分期業(yè)務員的判斷就成為他們通過一筆貸款的防線。一家分期平臺的業(yè)務員王聰向《經濟》記者表示,干的時間長了,經常會遇見中介,他的工作地點在一家電器連鎖店,“你看見誰經常帶不同的人來買手機、電器等,那人基本上就是中介了,基本上我們也不會給他們辦理?!?/p>
而這些分期業(yè)務員,也存在倒戈的可能,畢竟動輒百萬的年收入的誘惑力是非常巨大的。一旦分期業(yè)務員甚至是分期代理商也加入這個套現鏈條,給消費金融從業(yè)機構帶來的損失是不容小覷的。
欺詐像心頭刺一樣難拔
盡管行業(yè)內的公司不愿意透露他們的呆壞賬風險究竟有多高,但從談及風控的重視程度,就可以看出,風控仍然是他們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核心問題,像心頭刺一樣難拔。
花樣頻出的欺詐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對于不知情的消費者來說,會成為欺詐的受損者。
對于消費金融機構來說,欺詐將帶來最直接的經濟損失,特別是群體性欺詐會產生難以想象的蝴蝶效應,直接被市場淘汰也不是不可能。據中國銀監(jiān)會2016年公開的數據顯示,已開業(yè)的15家消費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貸款率超4%,其中欺詐損失可能占到70%-80%。
對于整個消費金融行業(yè)來說,欺詐現象也會影響消費金融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失去消費者對于整個行業(yè)和新的消費形式的信賴。
“消費金融已經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目的是為了刺激消費升級。最近美國發(fā)起貿易戰(zhàn),為何中國敢打,就是中國有龐大的消費基礎,所以消費金融起到了為國家戰(zhàn)略保駕護航的作用。”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消費金融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劉洋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全球來看,消費金融的失控會導致金融危機。中國消費金融行業(yè)由于涉眾性廣泛再加上大量非持牌金融機構的參與,由于利益驅動,出現大量的違規(guī)操作,最終的問題都會傳導到政府。
“不只是消費金融公司,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有借必有貸,金融業(yè)風控之所以非常重要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經濟》記者表示。目前消費金融出現欺詐現象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我國征信體系有待完善。據易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央行征信中心覆蓋人群8.8億人,其中信貸記錄人群僅為3.8億人;二是消費金融機構風控技術還不完善;三是消費金融機構開展線下消費金融業(yè)務時,管理上還存在漏洞,使得渠道、產品銷售員、中介等環(huán)節(jié)易滋生欺詐;四是欺詐成本較低。
貓鼠游戲將是一場持久戰(zhàn)
在動輒數億的融資額度背后,在激情澎湃的市場商機背后,是消費金融行業(yè)面臨巨額呆壞賬和逾期率時的有苦難言。
無論是哪種欺詐方式,消費金融公司都很難認定“欺詐”行為本身,這導致分期詐騙套現立案率和破案率一直不高。根據《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詐騙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5000元至2萬元以上。但是很難證明是非法占有,特別是數額小的更是難以立案。
這就幾乎堵死了追償的通道。只能靠風控開展反欺詐。
而對于消費金融行業(yè)確實應該反思風控到底應該怎么搞?對于這一問題的探索,目前仍是只有方向,而無根本性的解決方案。
用包銀消費金融總經理王蓉暉的話說,就是面臨花樣百出的貓鼠游戲,要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fā)展,消費金融行業(yè)逐漸建立起數據驅動、自動化決策系統(tǒng)為基礎的風控決策體系,大大減少了貸前流程環(huán)節(jié)和人工干預,提高了審批效率、授信準確性和客戶體驗,并且相對有效的隔離了內部欺詐風險。但與此同時,外部欺詐環(huán)境日趨復雜,人機交互代替人人交互,給客戶身份識別、資料真?zhèn)巫R別、客戶意愿確認等環(huán)節(jié)帶來了較大挑戰(zhàn),‘黑產攻擊‘羊毛黨‘擼口子等新型外部欺詐風險層出不窮,對依托互聯網的線上消費金融業(yè)務的反欺詐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p>
王蓉暉向《經濟》記者介紹稱,借助金融科技賦能,把被動的反欺詐防御變?yōu)橹鲃宇A警,是目前消費金融行業(yè)的風險控制著力點。從行業(yè)的發(fā)展現狀來看,一方面基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風險決策模型不斷優(yōu)化,另一方面基于生物科技的技術識別手段日益完善,欺詐風險導致的行業(yè)損失占比正在逐漸下降,但是對于消費金融行業(yè)而言,平臺與欺詐者之間的“貓鼠游戲”仍將是一場持久戰(zhàn)。
反欺詐,需要多維度、成體系地全面應對互聯網背景下的消費信貸欺詐行為。王蓉暉表示,這既是風險事件,信貸機構需要通過合規(guī)經營、自主審批、技術升級等手段進行防控;又是社會現象,需要市場全部參與者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信用體系。
在她看來,一是要政府有關部門作為誠信社會建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發(fā)揮關鍵作用。“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領導和有效組織。信用體系的建立,關鍵在于個人信用數據的收集和整合。傳統(tǒng)信貸機構通過人行征信數據、法院執(zhí)行人信息辨別用戶的信用情況和負債情況,已有的人行征信體系、失信人披露體系已經打下很好的基礎。在互聯網背景下,一部分用戶通過網貸機構獲得授信,用戶在這些網貸機構獲得授信時所提供的信息以及信用表現,需要由政府引導成立新的個人征信體系,作為人行征信的補充?!?/p>
另外,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對金融欺詐以及失信人的懲戒力度,從立法層面做好不法分子及失信人的震懾和約束,提高欺詐成本。
二要加強消費者行為教育,建立居民誠信意識?!霸谡嘘P部門的引導下,消費信貸產業(yè)鏈中的各個從業(yè)者均需努力做好居民誠信意識的教育。媒體和信貸機構需要持續(xù)對消費者,特別是資訊不發(fā)達地區(qū)的消費者進行信用教育,增強貸款申請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儀式感和嚴肅感?!蓖跞貢煴硎?,個人消費者應建立信用意識,珍視自己的信用記錄,意識到信用不良會對個人生活帶來諸多影響,并對個人信息泄露建立認知,不隨意泄露人信息,避免個人信息成為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
三是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嚴禁泄露個人信息。偽冒身份案件作為欺詐案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究其原因就是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遭到泄露。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不僅僅是信貸機構,支付機構、電商、社交軟件等同樣儲存了大量的用戶信息特別是實名信息。王蓉暉稱,在此背景下,各機構均有責任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特別是新背景下的行為、圖片、影像、聲紋信息等,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工作。
四是信貸機構需要在嚴守合規(guī)底線的前提下,充分應用技術識別手段及行為模型分析工具,提高自身欺詐識別能力。
“互聯網背景下,人機交互替代原有的面簽流程,科技的發(fā)展大大提高了貸前環(huán)節(jié)的運行效率,但單一的手段存在技術缺陷或易被不法分子找到判斷邏輯。信貸機構有責任在獲得客戶充分授權下,綜合應用技術手段和行為模型,提高欺詐成本,提升欺詐行為識別能力?!睋跞貢熃榻B,從具體的技術應用上,可以通過LBS、設備指紋、四要素、活體識別等多種技術手段識別客戶身份;通過埋點信息和社交關聯關系記錄客戶行為及社交關系,將這些行為和關系與正常客戶進行比較,將差異程度應用到欺詐模型中并不斷迭代。
反欺詐多途遇阻
似乎對于消費金融行業(yè)來說,一份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就能肅清欺詐亂象。但這個想法仍太簡單。不是有了監(jiān)管部門的介入、金融科技的加持、行業(yè)自身的優(yōu)化,就能將欺詐擋在門外。說到底,信用的問題,是可以通過外力解決,但最終,其實還是人的問題。
機構多元監(jiān)管難具效力
欺詐頻發(fā),從某個側面來說,也說明消費金融行業(yè)仍不成熟。魚龍混雜的參與主體,給肅清欺詐現象平添許多阻礙。
據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消費金融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劉洋介紹,目前來看,消費金融機構參與的比較多元。第一類是最具市場基礎的持牌金融機構。
“能夠使用消費金融字號的就只有全國24家消費金融公司,獲得了銀監(jiān)會的籌建批復,可以使用消費金融字號用于工商登記。沒有獲得批復的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叫做消費金融機構,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深圳工商部門也批復了幾家打著消費金融字號的消費金融機構?!眲⒀蟊硎荆渌麖臉I(yè)的持牌機構包括銀行、信托、證券基金等。
第二類是一些非持牌類的消費金融企業(yè),例如電商企業(yè)、萬達等,有龐大的消費場景,尤其是大額的消費場景,可以幫助用戶辦理分期付款。
第三類是創(chuàng)業(yè)者,例如美團、滴滴等,通過某些特定服務聚集了大量用戶。
第四類是源于傳統(tǒng)行業(yè)的草根創(chuàng)業(yè)者,他們深受實體經濟低迷的影響,但是又有一定的資產可以實現貨幣化套現,利用這些資金炮制了所謂的消費金融平臺,用于向公眾招募,往往缺乏對金融從業(yè)規(guī)律和金融監(jiān)管的正確認識。
“目前來看,持牌的金融機構因為有完善的風控體系,有從線下遷移到線上的風控體系,所以盡管反應慢,但卻是最規(guī)范的。其他幾類的風控相對不理想?!眲⒀笙蛴浾弑硎荆斍暗南M金融行業(yè)的問題有兩方面,一是網絡小貸,其最大的問題是放棄了征信,靠大量的用戶規(guī)模來覆蓋呆壞賬問題。畢竟一般收入相對較高、有穩(wěn)定收入來源的人,通常不會頻繁向小額貸款機構借錢,所以大學生、藍領等群體就成為主要客戶,但這些人的還款能力相對較差,一旦逾期,就可能產生暴力催收、裸貸的問題。
二是很多人打著消費金融的名義,把消費金融的資金拿出來運作,但是打擦邊球,實際上代收代付代管行為。有些消費金融產品,并沒有真實的消費行為,以消費的名義投資就會產生很多亂象。
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聯合國家工商總局(廣東深圳)反傳銷監(jiān)測治理基地發(fā)布的《騰訊2017年度傳銷態(tài)勢感知白皮書》中提及7種新型傳銷模式,有2種與消費金融有關。
其一是高收益為誘餌的金融投資理財類傳銷。金融投資理財類傳銷在傳銷組織中的占比達到30%,已發(fā)展成為新型網絡傳銷的主流模式。其以高收益為誘餌進行非法集資,涉案金額巨大,擾亂社會市場經濟秩序,危害國家經濟安全以及公民個人經濟利益。
以錢寶網事件為例,以項目年化收益率高達50%以上吸引投資者,其收益構成中拉人頭推廣收益占了很大比例,靠著吸收新用戶資金、用于兌付老用戶本金及收益的方式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大量非法吸收資金,涉案金額高達300億。
其二是以“消費返現”為口號的商城促銷類傳銷。打著“消費返利”“消費多少返多少”“消費增值”“消費就是存錢”等口號的各類網上商城及線下商城,同樣開始成為傳銷的新變種。
已被查處的浙江萬家購物網,打著“滿500返500”等幌子誘使他人消費和入會,涉案人員190萬,金額高達240.45億元。
劉洋表示,這種消費金融模式是不可持續(xù)的,最終只可能陷入龐氏騙局?!耙驗橄M金融是金融服務,而中國的金融監(jiān)管是分業(yè)監(jiān)管,從監(jiān)管層來說,很難就涉案金額和人員等進行確定;第二,監(jiān)管往往滯后于事件的發(fā)展,處置有事后的周期性,投資者一旦遭遇損失,就面臨著前期投資人的資金追查?!眲⒀蠓Q,對于消費者和投資者,判斷消費金融,有幾個基本點,一是確定對自己的剛性消費有沒有幫助,二是有沒有獲得實惠的收益,例如節(jié)省時間,“6%以下的投資回報的還是比較穩(wěn)妥的,6%以上就是一場王者榮耀的游戲”。
金融科技反欺詐難上臺階
風控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皬慕鹑诳萍嫉慕嵌葋碚f,金融科技只是手段之一,金融科技無非就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通過技術從更多的角度和更全面的方位了解客戶的情況?!敝醒胴斀洿髮W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在解決信用難題方面,利用金融科技是一條必經的途徑。
何俊向記者介紹了當前行業(yè)的一些共識,即通過建立風控層面的縱深防御策略,來達到消費金融行業(yè)風險管理標準:
一是建立實時智能決策模型,集成主流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算法,挖掘借款用戶的習慣、偏好、行為屬性,提升風險決策系統(tǒng)精確度與自適應能力。
二是通過科技的手段,合理識別是否是欺詐申請、團伙作案、偽裝信息。通過作弊手段的識別,防范欺詐團伙通過偽裝身份、偽造信息,投入生物識別技術,比如人臉識別、OCR等。
由于每個人的生物特征具有與其他人不同的唯一性和在一定時期內不變的穩(wěn)定性,如靜脈、指紋、聲紋、人臉、虹膜等特征,較為不易被偽造和假冒,所以利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身份認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三是行業(yè)間的聯防聯控。提倡行業(yè)信息共享,打破數據孤島情況,成立行業(yè)聯盟,防范借款人過度借貸。
然而就《經濟》記者了解,對于目前的消費金融行業(yè),甚至是互聯網金融行業(yè)來說,能獨立應用金融科技防欺詐的公司少之又少?;旧隙家蕾囇胄械恼餍艛祿旌鸵恍┑谌浇鹑诳萍脊?。畢竟,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金融科技需要很高的門檻。
“目前央行的征信數據庫只有持牌的金融機構才可以調閱到,大量的非持牌金融機構拿不到這些數據,就只能委托第三方征信公司?!眲⒀蠓Q。
對此,郭田勇表示,央行的征信數據庫應該打開,無論是銀行還是消費金融公司,甚至是小貸公司,只要允許放貸款的機構,在有相關客戶申請貸款后,都應當有權利使用央行征集的信用數據?!把胄凶稣餍艛祿斓耐瑫r,也應該同時允許多家機構來做數據庫,提高征信效率?!?/p>
盡管這幾年市場各方都在推動征信機構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很多人都試圖參與征信業(yè)務,但一家消費金融機構負責人向《經濟》記者透露,其實從政策的角度來說,是越來越緊的?!昂芏嘈」镜臄祿I(yè)務一般已經不允許做了,因為涉及用戶隱私,云端共享從制度上不太允許,需要有征信牌照,其實這兩年征信許可是更加緊了?!?/p>
劉洋表示,這種限制是符合現實情況的。“現在大量的行為在互聯網上發(fā)生,哪些是隱私信息,哪些是公開信息并沒有明確的依據,大量的互聯網公司在扒取用戶的網絡行為,但是這種行為有沒有得到用戶的授權?用戶的隱私有沒有保障?還存在很大的問題?!?/p>
同時,金融科技應用的底線究竟在哪?
“全球范圍內,人們的身份識別一是指紋,二是人臉識別。現在的智能手機在終端打通了這個通道,例如高清攝像頭和指紋識別技術,但是面臨著中國人身份識別信息泄露的威脅。一旦這些信息和身份證信息有所對應,那么我們特殊崗位的人員到境外將無處容身?!眲⒀笳J為,這就需要對智能終端廠商進行信息監(jiān)管,同時對使用這些信息的機構進行監(jiān)管,“未來可以由官方部門設立一個身份證、指紋、人臉三位一體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僅供查詢,從根本上解決金融機構隨意采集和處置消費者信息的問題。這在技術上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需要監(jiān)管層出臺明文規(guī)定。”
除了政策限制,技術限制也讓金融科技反欺詐效果不能立竿見影。
“中國在互聯網高精尖領域的話語權不多,盡管我們有了北斗,但是互聯網的根服務器和IP地址都是在美國,機器語言0和1是美國的,編程的標準語言是英語,PC端是WINDOWS和蘋果,移動端是iOS和安卓。我們主要做的是應用系統(tǒng),這就涉及原創(chuàng)性和安全性的問題。”劉洋稱,中國做應用系統(tǒng)的很多公司都是相互抄襲,導致商業(yè)模式雷同,以消費貸款為例,很多平臺的授信額度、還款周期和利息率都相似,這就違背了我們國家推動利率市場化的初衷,畢竟我們希望不同的產品,在不同的交易時刻,面對不同的消費者,根據不同的承受能力,可以在監(jiān)管空間內進行彈性定價。
而從市場的認可度來說,第三方征信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未來要靠什么?目前來看,擁有社交資源的騰訊和擁有電商資源的阿里,這兩家公司的接受度最高。既然騰訊和阿里已經有了用戶壟斷和資源壟斷,那么新興公司就只能靠數字創(chuàng)新。
行業(yè)尚未實現快與穩(wěn)的平衡
量化派CRO粘旻環(huán)長期從事風險管理和評估工作,她向《經濟》記者表示,中國的個人消費金融領域是一個誘惑力和想象力非常巨大的市場,傳統(tǒng)金融機構、新興的互金平臺、互聯網企業(yè)、線下零售業(yè)都在向這個行業(yè)滲透,滿足不同的細分群體。
“這部分人群為什么無法通過傳統(tǒng)金融機構充分滿足需求?并不是他們的信用不好,而是他們的信用表現不符合傳統(tǒng)的信用審核方式和標準?!闭硶F環(huán)表示,互金平臺要做的,就是用科技來獲取、解析不同維度的信用數據,幫助更多人獲取到最適合自己的金融服務。
“對比在美國相對成熟的信用體系和統(tǒng)一的信用評級下,美國互聯網金融公司可以更直接高效地獲取信用數據、信用評級結果,中國這樣充滿挑戰(zhàn)的信用環(huán)境,反而激發(fā)了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的風控創(chuàng)新能力?!闭硶F環(huán)表示,經過這幾年的時間考驗,國內大數據風控技術表現越來越趨于成熟,但也正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例如:線上欺詐手段更多、更隱蔽、更具規(guī)?;€上風控模型必須及時迭代,建立預警機制和風險前置,要有預見性和前瞻性;針對不同的金融場景和細分人群,需要設定更加精確的風控準入和風險定價;線上海量數據的維度非常多,但是只有對真正有效的數據,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充分發(fā)揮數據價值,提升風控效率,這對數據采集分析和洞察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前幾年,這個行業(yè)看似很容易掙快錢,雖然線上規(guī)模擴張非常容易,但是事實證明,不尊重金融規(guī)律,不具備強大的風控能力的企業(yè),是沒有辦法經受時間考驗的,必須在互聯網的快和金融的穩(wěn)之間找到平衡,才能實現長期穩(wěn)健的規(guī)?;l(fā)展?!闭硶F環(huán)表示,監(jiān)管部門一直在鼓勵正確的創(chuàng)新,隨著監(jiān)管政策不斷細化,行業(yè)步入規(guī)范發(fā)展期,為行業(yè)的準入門檻、運營原則、征信機制、大眾信用意識提出了正確的指引,將給予那些留下來的企業(yè)有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去做真正的有意義的創(chuàng)新。
而對消費金融行業(yè)甚至是整個互聯網金融來說,除了風控難題,也要解決外圍的挑戰(zhàn)。粘旻環(huán)表示,除了前面提到的新的風控挑戰(zhàn)和信用挑戰(zhàn),行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還有兩點:一是行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和能力需要提升,二是優(yōu)秀金融科技人才的缺乏。
“我們看到這幾年互聯網金融帶來了極具規(guī)模的商業(yè)價值,但是同時也必須意識到,一味追求流量變現,誘導激進的過度消費,只顧著滿足前端的用戶需求,追求交易規(guī)模,過度使用杠桿,就會出現風險的失控,很有可能引發(fā)系統(tǒng)性風險?!闭硶F環(huán)表示,用戶的消費能力必須和還款能力、信用管理能力相匹配,全行業(yè)都必須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和能力,這需要從業(yè)者的責任感和自律性,也需要監(jiān)管的引導。
據粘旻環(huán)介紹,金融科技行業(yè)需要復合型人才,強金融背景的人很多,強技術背景的人很多,但是兩種經驗兼具的高端人才并不多,傳統(tǒng)金融機構更多是金融思維,而流量平臺、場景消費平臺更多的是互聯網思維,很多高校也并沒有開設完全對口的專業(yè),而且行業(yè)前幾年發(fā)展太快了,非常浮躁,甚至完全沒有金融科技背景的人也在做,現在行業(yè)進入規(guī)范發(fā)展期,要真的憑專業(yè)實力來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