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華
【摘要】文章以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為前提,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首先分析了提升有效性的意義,隨后從教學準備階段、教學實施過程、教學反思階段展開了分析,進而明確了幾種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 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52-02
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非常關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開展關鍵就在于教師能否開展有效的教學行為。這里所說的教師行為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行為。從教師本體而言,包括教師對教學的各種認識、情感、意識等。從教學過程而言,一是包括教師備課階段的行為,如對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等;二是包括教學實施階段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等;三是包括教師對教學的反思。為此,探索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就要關注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一、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課堂教學是我國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主戰(zhàn)場,能否在主戰(zhàn)場上良好地展開語文教學活動,直接關系到素質(zhì)教育能否快速推進,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能否貫徹落實[1]。在新課程標準如火如茶推行的背景下,應當注意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此才能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綜合素質(zhì)等,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化發(fā)展,逐步將學生培養(yǎng)成祖國需要的棟梁之才,為更好推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而努力。由此看來,新課程標準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教學準備階段的有效策略
1.認清自己,高效備課
在新的備課理念下,教師必須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的獨裁者,也不是新課程下的無所作為者,而是從“主角”退居“次主角”,是一個促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教師備自己就是自我反思,自我認識,自我評價三方面相結(jié)合[2]。首先教師要認清自己的不足與強勢之處,設計出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教案;其次課后必須進行反思,總結(jié)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不斷改進,期望備出一節(jié)精彩的課;最后經(jīng)常進行自我評價,提升自身素質(zhì)與專業(yè)水平,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大膽的設想和實踐。如一位老師在準備《小蝌蚪找媽媽》(語文版一年級)這篇課文時,她根據(jù)自己擅長于手工課件的制作的特點,運用小蝌蚪、青蛙的圖片來進行叫教學。這位教師能根據(jù)自己的特點,運用手工課件形象生動的講解課文,體現(xiàn)了教師能認清自己從而備出高效的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了解學生,高效備課
新課程下有效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備課必須先備好學生。新課改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從以知識為本轉(zhuǎn)向以人為本,要求教師改變學生過去那種被動接受式的學習狀態(tài),實現(xiàn)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優(yōu)勢互補[3]。教學必須了解、重視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備課。怎樣才能有效地備學生?第一,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生語文知識的起點能力,深入了解學生的全面情況,備課做到全面性、科學性;第二,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因材教的模式,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第三,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背景,備出符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案。如一位年輕的語文教師事先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在教學古詩《靜夜思》(語文版一年級)時,請一位男生站起來,說:“我來當你的媽媽,你背詩給我聽好嗎?”不料這位男生竟嚎啕大哭了起來,很長時間都沒辦法停止,使得老師和班上所有的學生都大吃一驚,不知怎么辦才好,情急之下這位教師只能停下課走過去安慰他,經(jīng)過了解才知道原來小男孩的媽媽在兩年前就因夫妻關系不和,撇下孩子遠走他鄉(xiāng),不知去向了。這位老師因為不了解這個學生的情況,觸及到使學生傷心的問題,導致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尷尬的局面。教師不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難以全面高效地備好一堂課。
(二)教學實施過程的有效策略
1.營造平等的教學氛圍
教學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交流、一種對話。教師與學生是對話的主體,這種對話應是一種平等、輕松的狀態(tài),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個性,讓學生體會到自我存在的意識;第二學生與教師都是平等的人,教師要真誠地面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學會真正的學習。如在上《司馬光》(語文版一年級)時,老師給學生營造了平等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分別讓同學扮演司馬光和小朋友來對話,讓學生自己感受文中兩個小主人公的感情,以平等的地位來上好一堂課。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平等,這樣的教學氛圍便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采用多種提問形式
課堂是一個師生對話交流的場所,必然離不開提問。什么樣的提問才是有效的,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做一個發(fā)現(xiàn)者、探究者,是學生進入探索思維的理想狀態(tài)。第一,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可利用一些圖片、手工課件、音樂等直觀教具,并用巧妙的語言提出問題,用直觀的物體來提問,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潛能,產(chǎn)生不可阻擋的樂趣。第二,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拓思維的問題,開放性的答案,讓學生暢所欲言,踴躍參與到課堂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如在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語文版二年級)時,老師的提問就是運用國王、花盆等手工課件巧妙的來設計問題,貫穿于整篇課文,這位老師能采用直觀教具的方法來提出問題,不但激起學生們的興趣,還能高效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在上《月亮的心愿》(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8課)時,一位老師在一開始上課時,首先在黑板上寫出:“心愿”,然后問:“學生你們的心愿是什么呢?”接著在“心愿”兩個字之前加上“月亮的”三個字,再問學生:“月亮能有什么心愿呢?”、“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有什么問題呢?”教師通過引發(fā)性的提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去閱讀。
(三)教學反思階段的有效策略
教學反思是需要一定知識基礎的。教學反思要求教師根據(jù)教育教學的情景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而這些“要求”和“運用”是離不開教師一定的知識基礎作出判斷的[4]。因此,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是以一定的教學知識為基礎的。首先,教師應當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包括本學科的知識及與本學科相關的邊緣學科的知識,如語文學科教學論、文學、美學、文化學、生態(tài)學、社會學等,這是教師教學工作得以順利完成的必備條件。其次,教師要具備深厚的教育科學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這教育理論可以幫助教師反思他們自己教學行為的理論基礎,從而提高他們對教育活動的理性認識,確實朝著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面前進。
三、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全面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從教學之前、授課過程中以及反思階段著手,提出教學建議,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語文知識,以此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兵.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7,3(04):296.
[2]王宗赟.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三條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13):130.
[3]林碧珠.探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34(07):234-235.
[4]上官萬全.有效性策略研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意義[J].教育教學論壇,2014,(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