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航
【摘 要】目的:深入分析ICU人工氣道患者痰菌培養(yǎng)結果及價值分析。方法:現選取2015年5-2015年8月我院ICU建立人工氣道患者共89例,收集其痰菌培養(yǎng)結果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結果:89例患者進行痰培養(yǎng)共330次,其中細菌培養(yǎng)結果陽性為290次,陽性率為87.87%,其中有18份送檢標本檢出結果為兩種細菌、5份送檢標本同時檢出了真菌和細菌,其中革蘭陰性菌共217珠,其中包含了銅綠假單胞菌為140株、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為14珠、鮑曼不動桿菌為14株、糞產堿桿菌為12株、大腸埃希氏菌為17株、肺炎克雷伯菌為11株、粘質沙雷菌為6株、陰溝腸桿菌為3株;革蘭陽性菌共48珠,其中包含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為37株、糞腸球菌為6株、表皮葡萄球菌為5株;真菌共37珠,其中包含了熱帶假絲酵母菌為5株、白色假絲酵母菌為18株、產堿假單胞菌為3株、肺炎克雷伯菌為11株。結論:綜上所述,在ICU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患者的痰菌進行培養(yǎng),可為臨床醫(yī)師治療中選擇合理的用藥提供有效的依據。
【關鍵詞】ICU;人工氣道;痰菌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5-03--02
ICU是醫(yī)院重要病發(fā),是對病情危重的患者實施治療和搶救的地方[1],大多數患者在治療以及搶救的過程,需要對其進行工氣道的建立[2],目前臨床主要使用氣管切開以及氣管插管這兩種人工氣道的建立方式,人工氣道的建立可以保證患者呼吸暢通[3],但同時患者可能發(fā)生侵入性以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現選取2015年5-2015年8月我院ICU建立人工氣道患者共89例作為本次調查的對象,所有患者均為ICU患者,其中包含了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49例,年齡15歲-75歲,平均(45.5±1.2)歲,病癥為:腦外傷5例、腦出血15例、肺炎30例、Ⅰ型呼吸衰竭為18例、Ⅱ型呼吸衰竭為12例、多發(fā)傷9例,所有患者均建立了人工氣道,其中包含了氣管切開40例、氣管插管49例。其中有85例患者在進行痰菌培養(yǎng)之前使用了抗生素,其中80例患者在治療中使用了呼吸機,其上機的時間為:1d-100d,平均(7.2±1.1天)。
1.2 方法 對89例ICU患者的痰液進行細菌培養(yǎng),培養(yǎng)方法如下:我院應用無菌操作技術,使用吸痰器對患者深部的痰液進行采集,將其放進無菌的收集器中,按照常規(guī)的方式將其送檢。
1.3 觀察指標 觀察89例患者的痰菌培養(yǎng)結果。
2 結果
89例患者進行痰培養(yǎng)共330次,其中細菌培養(yǎng)結果陽性為290次,陽性率為87.87%,其中有18份送檢標本檢出結果為兩種細菌、5份送檢標本同時檢出了真菌和細菌,其中革蘭陰性菌共217珠,其中包含了銅綠假單胞菌為140株、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為14珠、鮑曼不動桿菌為14株、糞產堿桿菌為12株、大腸埃希氏菌為17株、肺炎克雷伯菌為11株、粘質沙雷菌為6株、陰溝腸桿菌為3株;革蘭陽性菌共48珠,其中包含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為37株、糞腸球菌為6株、表皮葡萄球菌為5株;真菌共37珠,其中包含了熱帶假絲酵母菌為5株、白色假絲酵母菌為18株、產堿假單胞菌為3株、肺炎克雷伯菌為11株。
3 討論
ICU是危重患者的搶救以及治療的場所,患者的病情危重,大多數患者都有氣道堵塞以及呼吸衰竭現象,為了能夠保持患者的氣道暢通,在臨床治療中對其進行了人工氣道建立,患者的基礎疾病較為嚴重,其免疫力較低,在對患者進行人工氣道建立時,會帶入呼吸道微生物,在建立人工氣道之后患者的呼吸道預防功能遭到損傷,因此患者的吞咽功能以及咳嗽功能消失或減弱,增加了患者肺部發(fā)生感染的幾率,而且插管的時間越長,患者發(fā)生感染機率就越大,在本次痰菌培養(yǎng)結果中得知,引發(fā)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G桿菌為主,其中鮑曼不動桿菌、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大腸埃希氏菌、銅綠假單胞菌為前四位,其中珠數最多的為銅綠假單胞菌,而且大腸埃希氏菌的分離率呈上漲趨勢,和ICU患者的免疫力較低以及病情危重相關,而真菌的感染率為11.27%,這和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相關,長期使用抗生素會破壞患者體內的正常菌群,從而造成患者機體的微生態(tài)失去平衡,導致大量的致病菌繁殖,因此在ICU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嚴格應用抗生素,濫用抗生素會破壞患者的機體菌群以及增加患者的耐藥菌株,而且不能降低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患者在進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時,應該盡量降低對患者氣管黏膜損傷的程度,并且定時的濕化氣道,對患者進行翻身、拍背、吸痰,且嚴格的執(zhí)行無菌操作,并對病房內空氣污染情況以及患者進行監(jiān)控,對患者的口腔加強護理。于此同時對原發(fā)病進行積極的治療,改善患者的身體情況。綜上所述,在ICU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患者的痰菌進行培養(yǎng),可為臨床醫(yī)師治療中選擇合理的用藥提供有效的依據。
參考文獻
黃純英.ICU建立人工氣道患者痰培養(yǎng)結果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4,35(11):2348-2349.
陳艷樂.ICU人工氣道患者下呼吸道鮑曼不動桿菌分離情況、臨床特征及細菌耐藥性分析[D].鄭州大學,2014.
徐燕,汪丙柱,張斌等.ICU人工氣道患者下呼吸道鮑氏不動桿菌感染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20):4632-4634.
儲成龍.綜合ICU人工氣道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2,10(3):403-403.
饒榮,劉志軍.ICU開放人工氣道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2,24(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