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裕固族是現(xiàn)分布在甘肅的少數(shù)民族,本文通過探究裕固族從產生到變遷的歷史發(fā)展,主要以傳承下來的裕固族歌曲為例來了解裕固族音樂的傳承、探究裕固歌曲中歌詞所描寫的裕固族人生活方式民族特色和歷史變遷。希望在探索的過程中更多的去追尋和關注音樂的來龍去脈,從而更好地傳承這些逐漸消失的屬于我們的民間音樂。
關鍵詞:裕固民族 語言 發(fā)展 變遷
基金項目:西北民族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編號Yxm2017077。
裕固族現(xiàn)聚居在甘肅張掖一帶,有自己的自治縣,在建國初期裕固族的音樂發(fā)展在中國的舞臺上紅極一時,但是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裕固族音樂和自己獨有的樂器逐漸消失在了歷史文化的舞臺。
一、在歷史沿襲中裕固族音樂特色及發(fā)展
從遙遠的唐代再到現(xiàn)在飛速發(fā)展的科技時代,裕固音樂因融合了維吾爾族柔美特色和蒙古豪放情懷也曾在歷史舞臺上大放異彩,但是在歷史發(fā)展中也不斷的進步和學習大眾文化,淳樸善歌的裕固族人民也摒棄之前的手工勞作逐漸將學習作為生活中的重中之重,生活重心和方式也就發(fā)生了很大的變遷,所以在田間勞動的裕固族人民越來越少,接受文化教育的裕固族人民越來越多,在田野里聽見的山歌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校里郎朗的讀書聲,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fā)展,他們也想讓自己的子孫后代接受現(xiàn)代化教育從而走出草原更好的生活,對孩童的教育也成為了他們生活里的重中之重;也正是因為重視教育,對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tǒng)傳承逐漸就消失在了新一代的身上,也不會去想讓孩子沿襲本民族的樂器,將它們發(fā)揚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流利的漢語言和華麗的流行服飾和西洋樂器。就拿裕固族民歌來講,在高科技發(fā)展的形勢下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純裕固族語言的民歌逐漸被填上了漢語言文字演唱,家里的孩童也不會很隨性的用裕固語言跟家人交流,就在不提及中他們本能的忘記了自己的語言,但正是因為特殊的語言形式,裕固族民歌在傳承和發(fā)揚自己 本民族文化上顯得尤為重要,在史冊上沒有記載的裕固族生活方式和習俗在裕固族民歌里就有表現(xiàn),這說明裕固族人民的發(fā)展和變遷直接影響裕固族音樂的傳承,裕固族民歌面臨的發(fā)展問題不可小覷。
二、裕固族民歌在傳承中所存在的問題
為了切合實際的感受獨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采,在經過實地考察的情況下得出以下問題:
走訪肅南縣康樂鄉(xiāng)和肅南縣民族歌舞團,并采訪了安美英、郭玉蓮、白蓮花、妥梅花等裕固族音樂文化傳承人現(xiàn)場演唱裕固族原生態(tài)歌曲,并與她們就裕固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進行了交流,在交流中我了解到:
東西部裕固族在語言上有很大的區(qū)別,東部裕固族語言接近于蒙語,主要住在山區(qū),而西部裕固族語言接近于維吾爾語,主要住在沙漠,東西部的裕固族音樂在傳承中一直都是“同調同義異詞”;
裕固族歌曲因為早先放牧為生,對馬有獨特的情懷,所以在裕固族民歌中,基本上都有馬;
近幾年,政府開始重視和支持裕固族文化的傳承,并在小學設立裕固族語言課程,裕固族音樂文化傳承人近幾年呈遞增狀發(fā)展;
最大的傳承問題是因為裕固族語言文化受到漢語言沖擊,在一旦時間內脫節(jié),所以傳承人基本呈老年化,傳承語言流失較快;
在語言傳承上因為裕固族有語言而無文字成為了民族音樂傳承最大的問題和困難,在歷代的傳承中,有些字的音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傳承人白蓮花老師告訴我她正在試圖用國際音標來標注裕固族語言,挽救逐漸流失的裕固族語言文化和裕固族原生態(tài)音樂;
裕固族傳承的老人們也對裕固族傳承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建議學校設立語言加分項,讓孩子主動學習裕固族語言,同時家長也應該受到讓孩子學習裕固族語言的重視;
裕固族傳承和家族傳承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現(xiàn)整個裕固族現(xiàn)有傳承人約30人左右,年輕人大約10個;
對于裕固族音樂有無舞蹈伴舞和樂器伴奏,傳承人白蓮花認為因為裕固族是游牧民族,在大草原上唱歌,一定是有舞蹈的,但至于現(xiàn)在的舞蹈為什么都是后期創(chuàng)作,原因應該是在遷徙的過程中和生活習慣發(fā)生的變化中沒有被傳承下來,裕固族傳承人聽老人相傳裕固族音樂最早有本民族的“馬琴”伴奏;
傳承人表示在科技發(fā)達的現(xiàn)代,對于“電子設備傳承”還是有所擔憂,因為聽到的過程無法細微的關注口型變化和口腔變化,細節(jié)還是會掌握不了,就算是在口傳心授中葉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就像現(xiàn)在的年輕人在傳承裕固族音樂文化中只學習到了表面,真正的裕固族音樂是先學曲調后學詞,而現(xiàn)在的年輕人在傳承過程中沒有很嚴謹?shù)膶W習到裕固族音樂細致的發(fā)音和拐調方法,大多年輕人受創(chuàng)作歌曲的影響,無法原汁原味的唱出裕固族音樂。
三、裕固族民歌傳承思考
綜上所述,在漫長的社會發(fā)展下裕固族音樂傳承的主要方式是依靠歷代口口相傳的方式相互傳唱來延續(xù),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的音樂形式,以多樣化的載體、歌唱形式和演奏內容,反映本地區(qū)特有的歷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傳承。要深入了解各地方人民的生活,就得了解各民族地區(qū)的歷史延續(xù)手段,然而你裕固族獨特的音樂傳承方法——口口相傳使裕固族音樂風格和特色在歷史上難以搜索和查找,經過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用裕固語傳唱的方式幾乎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中,就像其他裕固族的樂器和民歌一樣已經淡出了歷史舞臺,裕固族音樂曾在唐朝絲綢之路上興起,但是在特殊的語言文字之下逐漸沒落,本民族的歷史在史冊上也因為有語言而無文字變得寥寥無幾,本文希望通過研究裕固族音樂文化歷史和分析裕固族音樂文化形式的獨特傳承手段——民歌,讓人們更多的了解和接觸到屬于自己國家民族的音樂特色。
參考文獻:
[1]《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第一卷,馮光鈺,袁炳昌主編,京華出版社[M],2007.9
[2]袁炳昌、馮光鈺主編,中國少數(shù)民族民族音樂史(上冊).[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1
[3]賀衛(wèi)光,鐘福祖,裕固族民俗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
[4]杜亞雄,裕固族西部民歌研究,[J]甘肅民族研究1981,1
[5]范玉梅,建國以來裕固族歷史研究概述,[J]民族研究動態(tài)1989,4
[6]李永年,源自回紇的民族—裕固族.[J]神州學人.2000,5
[7]劉海霞.裕固族民歌傳承體系的建立 [J].飛天.2011(10)
[8]李鳳蓮 雷園芳.淺談裕固族民歌 [J]. 音樂時空,2015,(15) .
[9]劉旭昊.裕固民歌的生成背景及其曲調特色分析 [J]. 絲綢之路, 2012,(4) .
[10]趙靜. 裕固族民歌的藝術特點及傳承保護[J].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0(6):58-60
[11]《裕固族文化儀式研究》 繆自鋒 - 《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碩士)》-2005
[12]柳廷信.裕固族音樂探略.[A].社科縱橫.2003,8
[13]李德輝.論裕固族民歌的體裁分類及藝術.特色[A]
作者簡介
咸鳳(1991.12.),女,回族,籍貫甘肅。碩士學歷,西北民族大學,中國音樂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