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紅
摘 要 本文以《品德與社會》課作為主要論述對象,簡單闡述了小學生應該如何在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發(fā)展的過程中構建健全、完善的人格,并在社會課堂中歷練自身、提升自身,成為一個具備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信仰的少年。
關鍵詞 品德 社會 立人之本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1簡要分析《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課(本文所論述為六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版本)是一門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該課程不僅包含著對于學生的道德品質的要求和期盼,同時還是一門包羅面甚廣的人文學科,使得學生在提升自身道德品質的同時,學習其他重要學科,與以往的思品課所不同的是,本教材也著重論述了社會這個人類永遠不能擺脫的集體的重要性,如何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呈現(xiàn)自身的品德,是一個學生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教材沒有以生硬刻板的方式向學生兜售價值觀,而是向學生介紹了關于價值觀的相關背景,使得知識構建更加有機、更加立體、更加開放,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得學生能夠以自己的聲音來呈現(xiàn)自身的心靈。該教材的核心便是積極傳授學生在社會中生存發(fā)展所應具備的價值觀和道德意識,并將這些道德意識轉化為切實的行動來提升自我。
1.1《品德與社會》課的特點
1.1.1知識性
盡管是一門指向道德的學科,但《品德與社會》所包含的知識量不容小覷。編者沒有將知識孤立、生硬地呈現(xiàn)而出,而是盡可能地將倫理道德公德放在一個現(xiàn)實的情境中加以分析和論述,同時也增加適當的背景資料,使得學科的知識性得以凸顯,學科變得更加富有生機。如同伯特蘭·羅素所言:參差多態(tài)是幸福的源泉,在教育上同為此理。學習品德也要與知識聯(lián)系起來,如此品德的力量才能凸顯,不至于淪為形而上的泛道德主義。越是具體越是有力,對學生的教育意義也越大。
1.1.2趣味性
如果將教條的知識投放在課本中,學生一定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如果老師加大力度地灌輸這樣的價值觀就只能取得適得其反的結果。所以,應該盡可能改變思路,使得學科的趣味性呈現(xiàn)出來。例如在第一單元《你我同行》中,針對男女生交往的問題,為了緩解學生的尷尬以及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引導學生們將男女同學交往過程中的尷尬和趣事記錄下來,并投放在小盒子當中,以無記名的形式在全班朗讀,引發(fā)大家的參與熱情。
1.1.3人文性
所謂人文性便是以人為本,令學生懂得尊重他人、關懷他人。例如在第四單元《再見,我的小學生活》中,老師根據教材來引導學生表達對母校、老師、同學的感情,循循善誘,使學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把握自己學習生涯中的分分秒秒,不斷造就更為優(yōu)秀的自我。同時不能忘懷在受教育過程中與自己度過美好時光的老師、同學們。
1.1.4融合性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不僅僅是將品德、道德注入到學生的意識中去,更是要令學生逐步懂得如何生活,在生活中有哪些必須掌握的客觀遵循。學習品德課,絕非浮泛地空談品德,而是將多方面多領域的內容加以貫穿融合,使得學生在學習品德的同時,也能增加多方面的知識,將多門學科加以融會貫通,使得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性變得更為緊密,也使得學生能更加有條理、更加系統(tǒng)地學習知識。
2三個自主學習法
2.1何為三個自主
所謂“三個自主”便是: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發(fā)展。下面一一論述這三者的特點、作用及影響意義。
2.1.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小學生最應該具備的然而實際上最為稀缺的能力之一。這種學習能力對小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和人生發(fā)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個學生很難在難度遞增的初高中有較大的作為。因此小學生必須未雨綢繆,率先做好充足的準備。如此方可百戰(zhàn)不殆。在當今時代,必須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如果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人,必須要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畹嚼蠈W到老。學習不應該隨著離開學校而中止,相反,只是開啟了另一階段的求知之旅。
2.1.2自主管理
如果說自主學習是為了自身的發(fā)展前景注入動力的話,那么自主管理便是把握好前進的方向盤。許多學生有著極高的學習能力和活力,然而自律性、紀律性卻極為不足。這樣便會導致課堂效率極為低下,原本可以使得自己的學習效率大幅度提高,然而因為自我管理能力低下,以至于學習效率事倍而功半。懂得“慎獨”是人生的必修課。一個人的真正紀律性恰恰在于無人監(jiān)管的時刻。在《品德與社會》課上所組織的活動,很大程度上需要檢驗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唯有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所在的學習小組,活動才能正常有序地開展下去,否則的話便會半途而廢。
2.1.3自主發(fā)展
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都是為了自主發(fā)展開辟道路。學生之所以積極學習,就是為了使得自己能夠發(fā)展好自己、實現(xiàn)好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如果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全面發(fā)展,那么學習又有何益?所謂自主發(fā)展便是令學生自己懂得自己,自己了解自己。當代作家李銀河曾說,一個人越是懂得自己,那么他距離成功就越近,反之越遠。小學生正處于人生和學習的初始階段,一切都尚未知曉。然而絕不應該因此而放棄自我發(fā)展的意圖。懂得為自己的人生做出規(guī)劃和安排,成為自己人生的“總設計師”,有足夠的勇氣來掌舵自己的人生,同時也為自己的人生保駕護航。
2.2三個自主對于《品德與社會課》的意義
所謂“三個自主”,便是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發(fā)展。這三個自主互為表里,相互依靠。自主學習是前提,自主管理是保障,自主發(fā)展是目的和歸宿。學生應該努力學習,通過自主管理來保障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在學習積累的漫漫征程中,不斷靠近自身的人生夢想。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每一個受教者都能成為真實的自我,行走在一條屬于自己的陽光大道上。
3《品德與社會》對于小學生的意義
3.1增加愛國主義信念
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對于新時代的學生也是一個頗為嚴峻的挑戰(zhàn)。面對形形色色的外來文化的滲透,學生一定要養(yǎng)成明辨是非能力,不能迷失自我。愛國主義向來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也必須為一代代的中國人所繼承。盡管小學生剛剛開啟自己的學習生涯,能力還是極為有限的,然而在少兒時代便應立下心愿,“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了實現(xiàn)自身與國家的共同進步而讀書。沒有了愛國意識的人如同失落了家園的游子,居無定所,隨風漂泊,也是人格不健全的人。
3.2增加和平主義追求
21世紀的主旋律是和平與發(fā)展,和平也是深深浸入人性深處的愿望,符合全球絕大部分民眾的心愿。學生們在了解了人類的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及冷戰(zhàn)、恐怖主義、極端組織帶來的嚴重危害后,更應該懂得和平的來之不易,成為一個熱愛和平、珍惜和平的小學生。尤其在生活中,要和一切暴力行為說不。在面對同學之間的糾葛齟齬之時,要使用和平方式加以處理。
3.3增加集體主義準則
如何發(fā)揮一滴水的最大力量,便是令這滴水回歸于大海之中。作為個體的學生唯有回歸到集體之中才能發(fā)揮自身最大的力量。一旦遠離了集體,如同失去了根部的花束,縱使艷麗多姿,豈能長久乎!小學生必須具備集體主義準則,懂得回歸班級,與同學們齊頭并進攜手邁向進步與成功。
3.4增加熱愛生活的意愿
作為一個小學生,不僅要懂得學習更要懂得生活。唯有將自身所學習到的知識技能投入到生活的平臺上才能檢驗自身的掌握情況。要懂得生活的艱辛,善于體諒父母,在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上要積極實踐,提升生活技能和自立能力。
3.5增加溝通協(xié)作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中有許多合作交流課程,這些課程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也是難能可貴的交流平臺,在潛移默化間提升學生的溝通協(xié)作能力。具備這種能力對于學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發(fā)展,還是終身的學習和發(fā)展,都離不開正確而強大的溝通協(xié)作能力,一旦缺乏了這種技能,縱使自身再是經天緯地之才,也很難有足夠的施展空間。
4小結
本文以小學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作為主要的論述對象,論述了該課程的主要特點,并探討了“三個自主”——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發(fā)展,通過三個自主,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平主義情操,更加具備溝通協(xié)作能力,更懂得熱愛生活、珍惜生活。
參考文獻
[1] 孫彩平.現(xiàn)行小學品德課教材中的農村遺忘——兼論小學品德課程的文化與價值立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4).
[2] 劉瑋.讓學生在思品課堂上大膽地“說話”[J].教育教學論壇,2013(47).
[3]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曾跟冬.淺談新課程理念下“三自一導”的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A].2006.
[5] 葉瀾.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J].福建師大學報,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