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科普是指以互聯(lián)網為傳播平臺,以專業(yè)科普網站等為傳播源,以科學知識、科學原理、科學精神為主要傳播內容,以廣大網民為傳播對象的科學傳播形態(tài)。它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人群廣的特點,是全民科普工作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逐漸增長的網民基數(shù)下,社會熱點的傳統(tǒng)議程,即政府議程——媒介議程——公眾議程產生變化,大眾媒介及社會公眾均能針對社會熱點內容進行傳播,反過來制約政府議程。在這種情況下,科技傳播呈現(xiàn)去中心化,即科技熱點不再僅由政府及科學機構設置,而往往是由社會熱點引發(fā),形成社會科技傳播內容。
隨著網絡科技產品在人們生活中的滲入,微信、微博、QQ看點都成為了新聞報告及傳播的主流載體,微信、微博、QQ看點等這些微媒體作為廣大網民的重要閱讀點,不僅成為各大媒體搶占新聞報道陣地,也是網民們發(fā)表評價、看法的網絡產所。公眾不再僅從科普機構、科普雜志中接受科技傳播內容,而更多地從一些意見領袖(媒體/自媒體)渠道獲取科學知識。并且,當科技傳播呈現(xiàn)凝滯,內容獲取缺乏即時性時,公眾更傾向自主收集、形塑相關科技信息內容進行傳播,成為科技傳播的主體。
科技內容的傳播形式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更多地是通過網絡媒體,例如柴靜的“穹頂之下”事件,就是因為各大網站對紀錄片的轉載以及播發(fā),引爆名人以及公眾在微博、博客的熱議,從而在國內形成一股熱議狂潮,在最后傳統(tǒng)媒體才進行了后續(xù)報道,但多數(shù)的評價發(fā)表還是在網絡媒體上。這也就能夠看出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博弈勝負,信息時代的發(fā)展使得包括互聯(lián)網、微博、微信、博客以及手機客戶端在生活中日益普及,從而拓展的科技傳播通道以及提升了傳播速度及關注度。此外,科技傳播中對于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的融合傳播,從也體現(xiàn)了科技傳播群體的發(fā)展,現(xiàn)代科技傳播是大眾關注的熱點。
現(xiàn)有的網絡科技平臺主要分為兩大類型:注重社交關系的科普網絡平臺和不注重社交關系的科普網絡平臺。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fā)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余震134次。因此本文也將從這兩種類型出發(fā),選擇地震話題,對兩種傳播類型對話題內容的編排質量以及自身質量、內容互動質量、用戶使用質量、資源利用質量、呈現(xiàn)質量等方面,來對網絡科普信息質量進行評估,評估時間定位一星期。同時還對網絡科普資源傳播力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結合我國網絡科普發(fā)展現(xiàn)狀及國外網絡科普發(fā)展經驗,為我國今后科普網絡平臺信息質量提出針對性建議。
本文從現(xiàn)代網絡科普諸多發(fā)展平臺中,根據注重社交關系的科普網絡平臺和不注重社交關系科普網絡平臺的特點,以網絡人氣體積瀏覽量還有訪問人數(shù)為選取標準,分別在兩種類型平臺中選出了三個平臺,分別為,注重社交關系的科普網絡平臺:知乎、百度知道、新浪博客;不注重社交關系的網絡科普平臺:果殼網、騰訊科技、科學網。
本文從各個網絡科普資源構成因素入手,進行評價標準的設置,對兩大類型網絡平臺,設置了網絡科普資源質量評分標準(見表1)。筆者針對“地震”這個話題,以知乎,百度知道,新浪博客,果殼網,奇虎網,科學網,為評估對象,選擇2015年4月20日—4月27日為一周期,進行數(shù)據評估。
1.網絡科普資源質量評價標準的構成(見表1)
表1:
再者為了保證評估體系構建的科學性、全面性和操作性,筆者邀請2名不同研究生(一名理工類、一名人文社科類)進行打分。打分標準,網絡科普資源質量評分標準的構成為李斯特5分制量表(見表2)。
表2:
2.網絡科普資源質量評分細則
根據搜索到關于“地震”的內容,逐條按照網絡科普資源質量評價的六項標準分別進行評分。采用德爾菲法,根據網絡平臺在具體標準的表現(xiàn),網絡科普資源質量評分標準為:1—5分,得出每項標準的均分,再乘以每項標準所占的百分比,來比較不同平臺之間資源質量的高低(見表3)。
表3:網絡科普資源質量評分細則
通過本文所設定的評分體系,通過百分比計算,獲得各樣本網絡科普資源質量整體得分,分析如下(見表4)。
表4:
知乎(2.661):本部分以“知乎”為研究對象,在“知乎”站內輸入關鍵字“地震”,從中選取了15篇以地震為話題的帖子,作品評估樣本。
首先,在這六項評價標準中得分最高的內容自身質量評價,為0.879,知乎上的地震帖子內容設計許多方面,除卻基本的地震傷亡數(shù)據報告外、還有地震的實施追蹤,以尼泊爾地震為例,有《尼泊爾8.1級地震,預計將造成多大傷亡?》、《40個小時過去,尼泊爾地震震中有哪些消息?》,通過解析發(fā)現(xiàn),在“尼泊爾8.1級地震,預計將造成多大傷亡?”貼子中,最為突出的內容并不是基本的文字表述,而是通過現(xiàn)場圖片與文字表述的交錯結合,利用谷歌高清衛(wèi)星地圖對尼泊爾城市地理概況截圖,真實化展現(xiàn)災區(qū)情況,也保證了內容的通俗性。六項評價標準中知乎在內容互動質量評價這一項中得分僅為0.221,一方面是由于知乎的網絡影響力不足,使得互動時間差大,互動過程的復雜性及實時性較低,反饋信息較低,從另一方面則是互動內容主要是純文本形式,沒有采用動態(tài)多媒體,所以分值較低。
百度知道:在十個網絡平臺中,總得分百分比最低是2.584,從使用質量上看,0.588的分值還是比較高的。這是因為收集數(shù)據過程中伴隨著時間的增長并沒有出現(xiàn)計算機病毒、木馬程序等情況,目前主流的 PC 機上都能夠實現(xiàn)穩(wěn)定運行,文本信息的展現(xiàn)正確。內容自身質量上主要是以地震發(fā)生的起因科學性解釋知識為主,多數(shù)是《地震怎么形成》、《為什么會有地震》、《地震前兆有哪些》此類的帖子,內容方面時間涉及廣泛,從唐朝時期的記載《武則天時期有那些地震?》到建國以來的記載《中國建國以來最強的地震》以及現(xiàn)階段尼泊爾地震的記載《尼泊爾地震為何損失慘重?》,所以百度知道上的內容結構十分完善,但由于網友主要是通過文字進行問題解釋,所以內容及反饋信息不夠充足,文字基本是流水形式,比較冗長及枯燥,缺乏趣味性,所以內容編排質量得分僅為0.347。
新浪博客:總得分百分比為 2.747,所有網絡平臺中新浪博客的內容互動質量分數(shù)是最低的,僅為 0.101。雖然從點擊率而言,博文占一定的數(shù)量優(yōu)勢,但互動次數(shù)卻十分欠缺,多數(shù)博文都沒有復雜的互動過程,很少會有文字留言或是回復,所以博客得分分數(shù)低。但由于在資源利用方面博文可以脫離互聯(lián)網,博客可以獲取媒體文件以及從作品夾中獲取全部的媒體文件,所以博客的適用性更強,故而在資源利用質量評價方面得分較高。博客中作品素材的原創(chuàng)性較高,博客內容是以博主自身的意見為主,不需要轉載以及轉帖,故而在原創(chuàng)性中得分較高為0.169,不過也由于博客內容主要是博主自身見解,所以內容編排方面對多媒體技術沒有充分利用,對科學原理的展示主要還是文字,沒有利用視頻動畫或者圖文結合的形式來展現(xiàn)科學原理,所以在知識點文字數(shù)量基本都超出了500字的限制,導致媒體、音頻等文件比例失調,所以內容編排質量得分只有0.393。
果殼網:總得分百分比為 3.217,在所有六個網絡平臺排名第二。其中內容自身質量方面得分1.124在單項排名第二,從內容的科學性,完備性和通俗性的評價角度來講,科普資源作品內容主要是體現(xiàn)科學性,果殼網在科學性及完備性的建設上十分突出,關于地震的帖子科學科學技術含量很高,最為突出的就是專門人士發(fā)表的原帖,從而確保了帖子的權威性。再者就是果殼網的互動質量得分很高為0.333,大部分的帖子都有網友文字回復,貼主大部分也恢復了,基本沒有說教痕跡,反饋信息價值高,并且都沒有原理主題。
科學網:總得分百分比為3.097,在內容自身質量、內容編排質量和內容呈現(xiàn)質量得分都比較高,這也是科學網的主要特點,內容自身質量和內容編排質量還是六個網絡平臺中得分最高的,分別為是1.125和0.487,內容呈現(xiàn)質量排名第二為0.587。這是因為科學網在科研方面建設比較重視,例如《關于嵇少丞的重大消息,強贊!》嵇少臣教授、《蘆山地震兩周年:把教訓轉化為文明進步的動力》曹俊興教授等,這些都是比較優(yōu)異的科研帖子,這些帖子不僅語言準確、嚴謹,而且權威性很強。內容編排質量上對圖文、圖形結合方式運用到位、短視頻在短文章中的穿插也比較合理、科學原理的展現(xiàn)主要是利用動圖等媒介技術,所以文章中數(shù)據和主文章交錯分布,整體內容更加通俗易懂,趣味性明顯,符合大眾閱讀水平。內容呈現(xiàn)質量凸出在于知識點的說明十分詳細合理,不僅有簡單小標題,界面布局細節(jié)處理也到位,知識點都有對應的小視頻說明,界面上文字與背景的對比和諧,字體、字號、顏色配置合理。
騰訊科技:總得分百分比為3.317 總排名第一,單項分數(shù)中的內容呈現(xiàn)質量、內容互動質量、用戶使用質量三方面均分也都排名第一。內容呈現(xiàn)質量是0.644,騰訊科技平臺上的文章中科學知識點不僅有相應的圖片、數(shù)據、視頻進行補充說明,而且數(shù)量與知識點也比較吻合,復合指標規(guī)定范圍。由于騰訊用戶數(shù)量眾多,所以網友的點擊率及留言率十分高,基本上每篇文章都有上百條回復,回復內容也否與地震相關,沒有明顯的說教痕跡,所以反饋信息較高。網友的留言內容涉及也比較廣泛,可以展現(xiàn)出網友對社會熱點的態(tài)度,所以內容互動質量得分為最高0.411。用戶使用方面,基本上時間瀏覽沒有出現(xiàn)計算機病毒、木馬等不良程序的入侵現(xiàn)象,可以正確展示信息,文章鏈接正常,還可以開啟讀圖模式輔助功能,能夠滿足讀者的閱讀方式,所以較其他五個網絡平臺來說得分最高為0.689。
本部分選取三個網站類傳播平臺,分別為:中國科學網、聚合類科普網站奇虎網、綜合類科普網站騰訊科技網。評估時間為近30天(見表5)。
表5:
首先,考察網站流量指標。通過ALEXA.com網站上搜尋人均訪問頁面數(shù)值的結果來比較。在三家網站中,奇虎網的人均訪問頁面數(shù)值最高為1.9,騰訊科技頻道人均訪問頁面數(shù)值稍低為1.72,中國科學網的人均訪問頁面數(shù)值最低為1.1。所以流量指標最高的為奇虎網。
第二,綜合考察用戶指標來看。在ALEXA.com上搜尋人均日瀏覽量,結果發(fā)現(xiàn),雖然騰訊科技頻道人均日瀏覽量數(shù)值較前三個月相比下降了3.14%,但在所有網站中仍為最高4.32。其中網頁跳出率為34.10%,人均日在線時間為5:42。中國科學網的人均日瀏覽量較前三個月相比上升了4.00%,為3.68,人均日在線時間為3:17,網頁跳出率為60.50%,與前三個月相比上漲4.00%。其中人均日瀏覽量最低的為奇虎網1.34,較前三個月上長3.00%,網頁跳出率為73.80%,人均日在線時長較前三個月下降2%為1:29。所以用戶數(shù)量指標最好的仍為騰訊科技頻道。
第三,我們考察網站的友好程度,網絡鏈接指標發(fā)現(xiàn),中國科學網鏈接其它網絡平臺數(shù)為23,網站反向鏈接數(shù)為6;奇虎網鏈接其它網絡平臺數(shù)和網站反向鏈接數(shù)都為0;騰訊科技頻道中鏈接其它網絡平臺數(shù)為44,網站反向鏈接數(shù)為26。騰訊科技勝出。但總的來看,大部分連接其他網絡平臺和反向鏈接的網站都為網絡科普類平臺。
最后,本調查對網絡可見度進行評估,通過百度指數(shù)的檢索來評估百度搜索量。中國科學網的百度搜索量中,整體搜索指數(shù)為185,移動搜索指數(shù)為64,整體同比下降35%,整體環(huán)比上升106%。奇虎網的百度搜索量中,整體搜索指數(shù)為168,移動搜索指數(shù)為64,整體同比下降35%,整體環(huán)比下降16%。騰訊科技頻道百度搜索量中,整體搜索指數(shù)為832,整體同比上升15%,整體環(huán)比上升4%。
本部分以政府組織博客(科學博客圈)和民間組織博客(科學松鼠會)為考察對象,分別對不同級別指標進行分析。
1.受眾接觸度
從科學博客圈和科學松鼠會選取主頁博文的博主來比較評估一級受眾接觸指標??茖W博客圈中選取博主“renfuw”,他的博客訪問總量為22,273次,博客中每篇博文的平均訪問量為633次??茖W松鼠會中選取博主“圓兒”,他的博客總訪問量為82036次,平均每篇博文訪問量為1209次。
2.日志活躍度
在日志活躍度評估中,從科學博客圈和科學松鼠會中選取其各自網絡平臺中博客總量排名靠前的博主分別為“李建國”博主和“云無心”博主。評估周期從3月—4月。期間,科學博客圈中“李建國”博主更新了:4月27日《研討會的報告越多越好?》、4月27日《中國需要文化創(chuàng)新》、4月23日《中國幼兒教育與西方的差別》等9篇博客;
科學松鼠會中“云無心”博主更新了:4月27日《茶氨酸,從樹葉到工廠》、4月17日《雙黃蛋是激素催出來的嗎?》3月30日《讓家長色變的“激素食品”》等6篇博客??茖W松鼠會的博主“云無心”日志總量為765,其中“朝花夕拾”類11篇,“案頭之山水”類176篇,“茶余飯后”類91篇等;科學博客圈博主“李建國”日志總量為64篇,其中“學術視野”類23篇,“世間時政類7篇等。
3.博主權威性
選取科學博客圈中“科學佛塵”和科學松鼠會中“奧卡姆剃刀”為評估對象,因為這兩個博主分別在科學博客圈和科學松鼠會上通過了身份實名認證,具有很強的真實性?!翱茖W佛塵”博主認證身份為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研究領域設計生命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于2009年5月4日開通博客,并發(fā)布了多篇專業(yè)性較強的文章;科學松鼠會博主“奧卡姆剃刀”認證身份為通信專業(yè)教師科學松鼠會會員,研究領域通信專業(yè),于2010年2月28日開通博客,發(fā)布了多篇與通信專業(yè)相關的文章。
4.博主互動性
評估對象分別選取了科學博客圈中的博主“YC2011”和科學松鼠會的博主“ZY1980”。這兩位博主都發(fā)布過大量的博文,所以從其博客中選取了日志評論量最高的文章,分別名為:博主“YC2011”的2012年8月23日名為《我的NSFC》的博客,有96個評論,其中以單個回復框為一樓層進行文字回復;博主“ZY1980”2014年4月24日名為《生活大科普》的博客,有26個評論,也是已單個回復框為一樓層進行文字回復。
1.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互聯(lián)網本身就是科普資源存儲與傳播的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內容包羅萬象。例如百度知道的 15個樣本中,對于“地震”相關的話題從地質學到物理學再到氣象學的跨學科解釋,在解釋的形式上包括了文本、圖像、影音、軟件、數(shù)據庫等。在其數(shù)量上,網絡科普資源不斷上漲,網絡上,在收集分析樣本的過程每天都有不斷增長的科普網頁,數(shù)據庫的更新也是加速度的。
2.開放性強,使用方便
網絡科普資源在分布上及其廣泛,打破了科普資源分布的時空阻礙,使得網絡科普資源呈現(xiàn)全球化的分布結構。互聯(lián)網特有超文本鏈接方式,使得內容之間又有很強的關聯(lián)程度,例如:點擊果殼網的“讀圖模式”,方便讀者跳過繁雜無味的文字,直接轉跳到圖片解讀模式。
3.時效性強、傳輸速度快
網絡科普資源更新及傳輸迅速,能夠根據實施情況進行內容的快速更新,加之互聯(lián)網的覆蓋范圍光,信息傳輸渠道高速,所以不僅可以即時進行科普資源的傳遞,還可以將科普資源便捷應用于各個領域。
4.交互共享程度高
互聯(lián)網技術的支持下,時間和空間的范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和擴展。網絡科普資源可以同時提供給多個用戶使用,并且使用過程中不會因此而有數(shù)量上的損失。網頁上的科普知識可以讓用戶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登陸訪問,和傳統(tǒng)的科普資源比較,少了時間、場所等的限制。在互聯(lián)網上,交互性是網絡科普傳播的一大特點,信息的發(fā)布者和信息的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溝通交流,且可以角色轉換,用戶既是科普資源的使用者,同時也是科普資源的生產者。
1.整體科普網絡傳播平臺影響力響力較小。2013年ALEXA國內排名基本保持在1000名以內的科普網站只有果殼網、中國數(shù)字科技館、中國科普博覽,在兩萬名以內的僅有科學網、科學松鼠會、科技日報等20家左右。而騰訊網(綜合門戶)、淘寶網(電子商務)、新華網(時政資訊)、4399(休閑游戲)等網站的ALEXA 國內排名均長期保持在前10名以內,日均點擊量往往是科普網站的幾十倍,在公眾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在全國648個科普網站中,多數(shù)都是非專業(yè)網站科普頻道(欄目),科普內容陳舊,缺乏原創(chuàng),更新速度慢,有些甚至已處于半癱瘓狀態(tài),而專業(yè)性的科普網站僅占27%,比例較低。
2.科普網站整體上競爭力較弱
(1)內容趣味性不強,缺乏原創(chuàng)。大多數(shù)科普網站的內容表現(xiàn)形式仍以圖文信息為主,形式單一,主題陳舊,同質化嚴重,尤其是優(yōu)質科普內容原創(chuàng)不足,內容雷同,缺乏趣味性。
(2)形式單一,目前在科普網站中有視頻欄目的還不到40%,有視頻內容的約占50%,其中57%的科普網站視頻數(shù)量在10個以下,視頻數(shù)量在50個以上的科普網站只占17%。
(3)互動性不夠,科普網站還缺乏高質量的線上線下互動內容的整合,寓科普于游戲、體驗、互動的平臺建設也較為匱乏。目前微信和微博的注冊用戶規(guī)模已超過 5 億,而在全國達標的 100 余家科技館中,僅 26 家科技館開設了官方微博,粉絲數(shù)超過 5000 人的只有 7 家,能夠在網上進行互動的科普內容欠缺。
1.將建設優(yōu)質的網絡科學傳播資源平臺作為我國網絡科普工作的重心。公眾尋找科學知識常借助于搜索引擎,而并非登陸特定的科學網站。因此,網絡科普工作的重點在于提供一個優(yōu)質的、權威的網絡資源平臺,讓公眾通過檢索,便捷地尋找所需要的科學信息。當前,我國已有一批以中國數(shù)字科技館為代表的優(yōu)秀網絡科普資源,需要將這些資源進行遴選和有效整合,以提供給廣大公眾。
2.大力促進學??茖W課程與網絡科普資源的相互匹配。青少年是網絡科普的主要對象。當前青少年面臨的學業(yè)壓力較大,而目前網絡科普資源與學??茖W課程內容的匹配度不高,對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大。因此,倡導科普網絡資源與科學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增強內容匹配度??茖W教師應該成為青少年合理利用網絡科普資源的向導,引導青少年充分利用網絡學習,提升對科學的興趣。向導,引導青少年充分利用網絡學習,提升對科學的興趣。
3.提倡寓教于樂的網絡科學傳播形式,充分發(fā)揮網絡科普的互動功能。建議在網絡科普中充分利用 Web2.0 技術,使網絡科普的形式更加豐富,特別是促進科學和藝術的交融,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先進的網絡技術和傳播理念為調動公眾的積極主動性提供了條件,科學網站應充分關注公眾需求,重新審視公眾在網絡科學傳播中的角色定位,讓公眾真正成為網絡科學傳播的參與者。
4.加強政府引導、發(fā)動社會力量??茖W資源不僅需要政府的資助實現(xiàn)網站或是科學渠道的開拓,還需要實現(xiàn)商業(yè)或是非商業(yè)網絡通信平臺構建,非營利性網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基于非盈利性網站的數(shù)量少、影響力弱,所以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對其他網絡平臺進行支持的同時,幫助非營利性科學網站的建設,充分提升非營利性網站的網絡效應,拓展其影響力。
5.建立網站合作與網絡科普資源共享。加強科學網站之間的協(xié)調合作,提高資源共享程度,也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方式。每個網站都可以在展現(xiàn)自身特點的同時,減免重復性的開發(fā)工作與科普網站合作,從而展現(xiàn)自身優(yōu)勢避免特點損失。所以利用互聯(lián)網本身的開放性優(yōu)勢,通過網站之間的合作,實現(xiàn)科普資源共享,進而實現(xiàn)網站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避免重復性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