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周平,黃俊朝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104)
柴油或汽油客車造成空氣污染,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消耗不可再生的石油資源,而且振動、噪聲大,影響乘坐舒適性,所以電動客車的需求日益增大。電動客車的動力電池組質量大,如果掛在客車縱梁側面會使縱梁扭轉剛度不足,而且側碰時容易造成電池碰撞危險,所以將動力電池組疊加于駕駛室和車廂之間,為此設計專門的車架來承載。電機、駕駛室、車廂通過懸置安裝在車架上,設計車架時需要滿足強度、剛度要求,且要避免共振。本文應用ANSYS Worbench對車架進行靜力學分析、模態(tài)分析和諧響應分析,然后對車架進行優(yōu)化設計,最后分析驗證。
圖1為車架結構示意圖,車架由2根縱梁、7根橫梁組成框架結構。車架材料選用510L,其抗拉強度為510 MPa~630 MPa,屈服強度≥355 MPa,彈性模量為210 GPa,泊松比為0.3,密度為7 850 kg/m3。
1-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駕駛室支架;4-電池組支架;5-車廂支架;6-第四橫梁;7-右縱梁;8-加強板;9-第七橫梁;10-第六橫梁;11-第五橫梁;12-左縱梁;13-第三橫梁
靜力學分析典型工況包括彎曲工況、扭轉工況、制動工況和轉彎工況。各工況下車架除了承受重力載荷以外,還承受不同的其他載荷。彎曲工況下車架只受重力載荷;扭轉工況為當一個車輪處于路面凸起上或一個車輪掉入路面壕溝中,另一側車輪支撐全部載荷,由于左、右側懸架對車架的反作用力不一樣,車架受到扭轉力矩作用發(fā)生扭轉;制動工況下車架還受到-0.75g的縱向慣性加速度[1];轉彎工況下車架還受到0.5g的橫向慣性加速度和-0.6g的縱向慣性加速度[2]。
各工況下,車架的最大von-Mises等效應力值和最大變形值如表1所示。其中彎曲工況下垂直方向變形云圖和等效應力云圖如圖2、圖3所示。
表1 車架最大von-Mises等效應力值和最大變形值
圖2 彎曲工況垂直方向變形云圖
分析得到的車架前10 階固有頻率、振型描述和最大變形值見表2。車架前2階振型如圖4、圖5所示。
電機最高轉速為6 600 r/min時,對應的激勵頻率為110 Hz,所以激勵頻率范圍為0 Hz~110 Hz。將電機在車架上的安裝點作為激勵輸入點,將駕駛室支架和車廂支架作為響應輸出點,4個輸入點的激振力幅值均為250 N,初始相位角為 0°[3-4]。通過對比分析駕駛室4個支架和車廂8個支架在垂直方向的位移響應,發(fā)現(xiàn)駕駛室左后支架和車廂右邊第1個支架在垂直方向的響應位移最大,兩點處的位移—頻率響應曲線如圖6、圖7所示。
圖3 彎曲工況等效應力云圖
階數固有頻率(Hz)振型描述最大變形值(mm)123.95車架中部扭轉6.37245.78車架中部扭轉彎曲組合7.54351.45車架尾部橫向擺動8.77453車架中部彎曲扭轉組合6.05564.35電池組支架縱向擺動7.98669.29車架中部扭轉8.61789.12車架中部扭轉11.34895.97電池組支架扭轉8.799104.04車架中部扭轉15.6910104.52車架中部扭轉彎曲組合9.78
圖4 車架的1階振型
圖5 車架的2階振型
圖6 駕駛室左后支架位移—頻率響應曲線
由圖6、圖7可知,駕駛室左后支架在頻率為104 Hz處出現(xiàn)位移峰值,為5.58 mm;車廂右邊第1個支架在頻率為64 Hz和70 Hz處出現(xiàn)位移峰值,分別為0.2 mm和0.3 mm;頻率分別與第5階、第6階、第9階固有頻率對應或接近,因此會產生共振,影響乘坐舒適性和結構疲勞性。
圖7 車廂右邊第1個支架位移—頻率響應曲線
根據前面的分析結果,對車架進行如下優(yōu)化:
(1) 將電池組支架上高40 mm、寬40 mm的方通改為高50 mm、寬40 mm的方通,并在方通下方加斜支撐。
(2) 在電池組支架上添加前平支撐和后平支撐。
(3) 在車架第二橫梁與第三橫梁之間增加第八橫梁,所加第八橫梁結構與第三橫梁相同。
車架優(yōu)化后的局部結構如圖8所示。
1-50×40方通;2-斜支撐;3-前平支撐;4-后平支撐;5-第八橫梁
車架優(yōu)化后,分別在彎曲、扭轉、制動、轉彎典型工況下進行靜力學分析。車架優(yōu)化前、后最大應力對比如表3所示。
表3 車架優(yōu)化前、后最大應力對比
對優(yōu)化后車架進行模態(tài)分析,優(yōu)化前、后車架前10階固有頻率和最大變形值對比如表4所示。
表4 優(yōu)化前、后車架前10階固有頻率和最大變形值對比
優(yōu)化后駕駛室左后支架、車廂右邊第1個支架位—移頻率響應曲線如圖9、圖10所示。駕駛室左后支架在102 Hz處仍存在共振,但位移值已由原來的5.58 mm下降到0.17 mm。車廂右邊第1個支架在60 Hz、68 Hz處仍存在共振,但位移值已由原來的0.2 mm、0.3 mm下降到0.09 mm、0.16 mm。優(yōu)化前、后支架上響應位移峰值對比如表5所示。
圖9 優(yōu)化后駕駛室左后支架位移—頻率響應曲線
經檢驗,車架優(yōu)化后在駕駛室和車廂的其他安裝支架處響應位移值都較小。
通過靜力學分析、模態(tài)分析和諧響應分析,對車架進行優(yōu)化設計,車架上應力值明顯減小,駕駛室支架、車廂支架處雖然仍存在共振,但響應位移值明顯減小,達到了優(yōu)化車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林程,王文偉,陳瀟凱.汽車車身結構與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
[2] 萬明磊.基于ANSYS Workbench的電動城市客車車架輕量化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 2015: 30.
[3] 于一冰,李耀剛,琚立穎,等.純電動公交車車架的諧響應分析[J].機械工程與自動化, 2016(3): 36-38.
[4] 張少波,鄒志華.基于諧響應分析的叉車車架動態(tài)特性研究與改進[J].工程機械,2015,46(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