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2-0108-01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學生的學習中,興趣有著定向和動力作用,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基礎。激發(fā)起了興趣,學生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yǎng)和素質教育至關重要。有了興趣作伴,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就會無限高漲,學習激情就會被充分點燃,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學習的快樂。
但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的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學習的熱情不再高漲。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更多的,他們只是完成學習的任務。
1.學習語文興趣不濃原因
1.1 教師自身的原因。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如果教師對教學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學生又怎么會興趣盎然、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自問:我們對教學是否充滿了興趣?我們的課堂是否充滿了激情?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我們是否應該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呢?
1.2 學生自身的原因。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教師一腔熱血、激情四射,一些學生卻面無表情、無動于衷。教師的滿腔熱忱付諸東流、化為烏有,這不能不讓教師感到心痛。的確,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部分學生沒有表現出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也是一個客觀現實。
1.3 教材的原因。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選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十分適合學生的學習。但同時不可否認,教材的部分課文太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感受。
1.4 學習語文的渠道過于單一,學習的方式過于簡單。教學中,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語文課本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練習擠占了學生們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的時間。語文學習成了識記、誦背、練習、考試……這樣的學習,學生會喜歡嗎?學生會感興趣嗎?
2.學習語文濃厚興趣教學
2.1 寓教于樂。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們想讓小學生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那也是不現實的。有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小學生的注意力最多也就是20分鐘到半個小時的時間,但是我們如果能夠轉變單一的教學方法,比如為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我們可以采用寓教于樂的形式來開展,豐富教學的授課形式,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制定出他們喜歡的各種游戲,把教學的內容融于游戲中,采用寓教于樂的形式來開展教學。要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就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在教學中不斷地豐富教學方法,鞏固識字練習。
2.2 教師語言。說話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若一調到底,平平無奇,勢必使學生身陷枯燥乏味的苦海而怨聲載道;若說話抑揚頓挫,語音富于變化的話就容易激發(fā)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我們在教學時應從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靈活地調整音量、音調、語速,時而渾厚有力,時而輕柔婉轉。而充滿情感的語言會帶動學生的情緒全情投入到情景中,真切地感受文中的情感。
2.3 師生關系。在無數老師的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和老師之間相處得好,關系親密,學生就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就喜歡這門學科;反之對老師產生了厭惡,這種情緒必然殃及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因此,師生感情不僅是師生交往的基礎,而且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該學科興趣的關鍵。
教師應該扮演好如下角色:生活中的"知心人",教學中的"合作者",方向上的"導航員"。教師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成為學生的知心人,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有效地開展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把自己放在一個合作者的位置上,才能誠心地聽取學生獨到、新穎的見解,激發(fā)小學生的自信心,小學生畢竟幼小,自制力弱,莽撞、偏激、馬虎是他們的特點;他們充滿激情,靈氣、朝氣,但缺乏理智,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其撥正航標,這樣才能為興趣的生成作好強有力的保證。
2.4 創(chuàng)新教法。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學方式的更新,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大增加,這就意味著我們教師也要緊跟國家發(fā)展的教育步伐,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在教學中,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要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革新被動式的教學,要將課堂上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只是輔助者、指導者。教師要通過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完成學業(yè)。長期的被動式學習會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各種教學要求,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均會處于劣勢。更何況語文本身是需要一門互動的學科,如果課堂上一味地讓教師唱主角,學生充配角,那對學生真正掌握這門課是非常不利的。即使學生在短時間對老師所講的內容能有所領悟,但這些知識是老師強塞的,這也是學生覺得語文課枯燥無味的原因所在。所以,教師要通過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子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樂學境界,讓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這才是素質教育的宗旨。與困惑同行,與思索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為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指引我們攀上更高的教學高峰,品味教學的甘甜,享受教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