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一海
“這就是阿姐織的毛衣!”2017年12月8日,95歲的錢錦康坐在客廳的一把老藤椅上,指了指黑外衣下露出一角的淺灰色毛衣,平靜而自豪地對筆者說。
他身邊的另一把老藤椅上,坐著一位身著深灰色上衣、頭戴淺灰色毛線帽的老奶奶。老奶奶微微低著頭,正手執(zhí)毛線和棒針,全神貫注地織著毛衣。老奶奶叫張珍寶,是錢錦康的老伴兒。
張珍寶比錢錦康大5歲,已是百歲老人了。他們從小以姐弟相稱,雙方父母給他們定了娃娃親。自1942年結(jié)婚以來,他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互幫互助、非常恩愛,婚后75年從沒吵過架。他們的愛情故事和長壽秘訣吸引了很多人。
錢錦康18歲那年,家人突然告訴他,張阿姐就是給他定的娃娃親的新娘子。“當(dāng)時講不出什么感受,只知道既然是父母長輩做的決定,同不同意都要辦好!”他于是給張珍寶寫了一封信,說家人的這個決定讓他很開心。張珍寶當(dāng)時識字不多,也不知該怎么回,便暫時沒有回信。沒過多久,錢錦康又寫了一封信,希望張珍寶能給他回信,張珍寶終于下定決心,給錢錦康回了一封信,信里流露出與錢錦康基本一致的想法。
1942年冬天他們結(jié)婚了。那年,新郎官錢錦康20歲,新娘子張珍寶25歲。“當(dāng)年家里非常窮,沒有什么聘禮,沒有什么金銀首飾等定情信物,也沒辦多少酒席,但我的確是按當(dāng)時的風(fēng)俗,用花轎把她迎回家里的!”錢錦康笑呵呵地說這話時,張珍寶聽不清我們在說什么,但見大家笑得很開心,便也慈祥地露出微笑。
婚后,錢錦康回到了海寧硤石米廠工作,張珍寶則留在了丁橋農(nóng)村的錢家,承擔(dān)起各種各樣的家務(wù)勞動。
“結(jié)婚頭幾年非???,沒什么禮物,婚后阿姐在家忙前忙后非常辛苦,讓人心里不免遺憾!”錢錦康說,為了彌補(bǔ)這一遺憾,他婚后努力工作攢錢,后來終于買來上好綢緞,給妻子做了兩件合身的旗袍。但張珍寶把這兩件旗袍珍藏了幾十年都舍不得穿,以至于如今看起來都像新的。
后來,錢錦康調(diào)入海寧供電系統(tǒng)工作,張珍寶則一直在家中干農(nóng)活、操持家務(wù)、照顧老人和孩子,是各種農(nóng)活的行家里手。
1979年,錢錦康從海寧供電部門退休??紤]到妻子一直在鄉(xiāng)下非常辛苦,他便于1980年用單位分配的小房子另加積蓄,購置了一套大房子,把老伴兒接到海寧城區(qū),相互照顧,并一直生活到現(xiàn)在。
如今,錢錦康和張珍寶健康長壽、兒孫滿堂,他們的子輩、孫輩、曾孫輩加起來已有近三十人,孩子們個個生活幸福。錢錦康和張珍寶雖不出遠(yuǎn)門活動,但每天的生活都非常充實(shí),其樂融融。
“你們這么健康長壽,有什么秘訣嗎?”筆者問。錢錦康樂呵呵地回答:“沒啥秘訣,就是一直以來,兩人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從來沒有吵過架,老來生活蠻有規(guī)律。”
據(jù)錢錦康介紹,每天清晨六點(diǎn)多,他和老伴兒就會起床,“洗漱后,我燒開水她煮粥,吃過早點(diǎn),天氣好的時候我們會在樓下走走,天氣不好就在家里走走,做做家務(wù)。午飯后,我們會睡兩小時左右,然后在家里搓一個多小時的麻將,搓搓麻將好,不會得老年癡呆!”
每天晚飯后,他們一起看電視。錢錦康愛看新聞,張珍寶愛看戲曲?!皯蚯也粣劭矗⒔銜屛铱赐晷侣勊趴磻蚯?,我們看電視從來都不會在時間上有沖突!”錢錦康說,看完電視,他們會在晚上9點(diǎn)休息。
他們的日常飲食非常有規(guī)律。除了中午吃米飯和一葷一素兩個菜,早點(diǎn)和晚餐都喝粥,夏天喝的是綠豆粥,春天、秋天和冬天都喝赤豆粥。
兩位老人能健康長壽其實(shí)和子女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guān)心密不可分。筆者此次采訪,來開門的就是二兒子錢培倫。
錢培倫今年69歲,平時生活在海寧丁橋農(nóng)村。據(jù)他介紹,10年前,他們發(fā)現(xiàn)父母買菜燒飯不像以前那么靈便了,于是他和哥哥錢培華便每半年一輪,天天早上從丁橋趕到海寧市區(qū),為老人買菜燒午飯。
“我每天早上6點(diǎn)55分,從丁橋坐公交車到海寧客運(yùn)中心,再轉(zhuǎn)車到父母家里,基本在8點(diǎn)左右。這時父母已吃過早點(diǎn),我就去附近的菜場買點(diǎn)菜,再加上自己從家里帶來的菜,為老人燒午飯。他們吃過午飯午休時,我做些家務(wù),然后回丁橋。”不管刮風(fēng)下雨,他和哥哥輪流堅(jiān)持,天天如此。
除了兩個兒子,兩位老人還有一個六十多歲的女兒,就住在海寧市區(qū)。兩個兒子輪流上門燒飯,老人的女兒及家人也會經(jīng)常過來照料老人,讓老人生活得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