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中高速發(fā)展和居民收入提升,國人信心倍增,甚至出現“中國已進入富足國家行列”的言論。國家統計局發(fā)言人日前在介紹2018年1~2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以“要有清醒的認識”回應。
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富足,有許多重要指標。如今中國經濟總量雖然穩(wěn)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還不到9000美元。更重要的是,在微觀方面,尤其是關系到民眾獲得感方面,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還很多。
中共十九大和全國兩會,都重點提出了扶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任務。脫貧之后還要防止“返貧”,這項任務更艱巨。
環(huán)境的進一步改善也是一個大課題。雖然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來解決的問題,但時不我待,人民群眾能夠自在呼吸是體會富足感的重要方面。
就業(yè)方面壓力亦不小。從2012年開始,中國16歲到59周歲的“適齡就業(yè)”人口絕對數量有所減少,但這一數字仍高達9億。而且,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中國推進結構調整的攻堅階段,就業(yè)總量的矛盾與結構性的壓力都存在。沒有充分的、高質量的就業(yè),就很難談到富足感。
正如國家統計局發(fā)言人所言,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們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從決策層到普通大眾,都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摘自《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