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亭 齊丹怡
??中西合璧,古今兼容,她雍容華貴,也食人間煙火,是個風情獨特的城市。
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標榜自己身份的代名詞。提起北京,就最先想到首都。提到上海,就最屬上海灘。說到杭州,就會聯想起那句古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論起天津,我想,能標榜它的詞,莫過于“近代歷史”。
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區(qū)“五大道”地區(qū)。這一浸透著濃郁歐陸風情的地域,擁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不同國家建筑風格的花園式建筑,因此也享有“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美譽。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在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海河貫穿了整個天津衛(wèi),孕育了這座城,也倒映著這座城的魅力。天津自從清末民初時期已是中國經濟最發(fā)達的城市之一,近現代工商、金融業(yè)興盛繁榮。它曾在一片涂炭中綻放過光芒,五大道記錄中近代中國的傷疤,還有海河都沖洗不掉的淚痕......建國后的前二十余年間,天津市沒有一項國家重點投資項目,逐漸失去在中國經濟的領軍位置。全國經濟熊勃發(fā)展起來,它倒成了神秘的遺落之城。
去往天津的航班從來不會虧待誰,像是一張機票飛了四個地方,一趟古,一趟今,一邊是熔爐里的異國,一邊是認知中的他鄉(xiāng)。
這座城市古老之時,我們還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奈何時間流轉,一切流傳,許多古老的映像都被刻在古文化街的旗面、牌匾、樓闕上,亦或變成一些古玩、商鋪,雖說一天中來往人群無數,真正買賬的卻沒幾個,但在商家看來,似乎售賣是副業(yè),觀賞性才是主要的經營項目。
以天后宮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樓上高懸“津門故里”大匾,標志著這一帶是800年前的一處居民聚落點。金代在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區(qū)就是以這一帶為原始中心區(qū)域而逐漸拓展的。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當人漫步這條古老街道時,總要情不自禁地尋覓歷史的蹤跡,體會一下古味、天津味和文化味,別有一番情趣?!肮世飳ほ櫋币幻纱硕鴣?。
街上的近百家店鋪門面,皆為清代風格,一律青磚砌體、磨磚對縫,有坡頂、飛椽廊柱的樓閣,也有冰盤檐、掛落板、朝天欄桿的平頂小軒。舉目望去,高低相間,起伏有致,各具特色。遇到賣果仁的地方卻值得進去一看,如若店家讓你來包狗屁嘗嘗,你也不要詫異。我說的可不是什么調侃讀者的話,因為在天津,狗屁果仁就是用來碎嘴的花生豆,雖然不是真的狗屁,但別說,還真有“滋味兒”,天津本地人的家里都會備上兩袋。
天后宮是古文化街的中心地帶,這座古廟的香火一直很盛。在天津,很早就有“先有天后宮,后有天津衛(wèi)”之說。在天后宮廣場高高矗立的兩棵帆桿已有600余年的歷史,據傳,在天后宮建成的不幾年,為了保佑出海的人們永遠平安,在天后宮的門外建起了這個帆桿,在每年的皇會和天后生日的那天,這兩棵高大的帆桿上各掛有24個大紅燈籠,用以祈盼出海人們平安返航,相傳到了夜晚,返航的人們剛剛進入大沽口,就可以遠遠望見家鄉(xiāng)的帆桿了,歸航的人們更是歸心似箭,總是連夜返航與家人團聚。佇立“天后宮”前,過街戲樓雄偉壯麗,桅桿旗幡直插云天,宮前廣場寬闊豁亮,周圍的建筑物也突然高大,遙望街南和街北,只見曲折跌宕,充滿古巷幽深的意境。古文化街的“皇會”,也是一個遐邇聞名的傳統(tǒng)活動。"皇會"最初叫"娘娘會"。相傳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宮”海神娘娘的生日。古文化街修復以后,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復了“皇會”。在這一天,街頭熙熙攘攘,龍燈、高蹺、秧歌、舞獅表演熱鬧異常,這個富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又出現了一片生機。
“津門故里”的幾個大字就立在主街一進口的位置。時間流轉,都印進這一方土地的文化里。
近代的天津,綻放過實業(yè)救國的光芒,洋務運動就從沿海一帶那老舊的船塢開始,響起了機器的嗚鳴聲,發(fā)出了進軍民族獨立的吶喊。今天的天津,以直轄市的身份,高樓林立,雖不比北上廣的領跑意識,但說起邁向現代化的腳步,卻毫不遜色。大家可能還不知道,中國的最早幾趟地鐵就曾穿行在這座遺落之城?,F在它好像一個幾經滄桑的老人,臥在渤海灣,逢春就吹著春風,沐浴陽光,每到夏季,就任其散發(fā)青春的氣息,一頓燥熱。這里生活節(jié)奏也隨了老人的那般溫順,至少不是一個被欲望鞭撻行進的城市。
要說關于天津流傳不滅的印記,要屬那耳邊朗朗的哏兒都語言,這里引出來一個新名詞——哏兒,這其實是“逗”的另外一種說辭,津門故里是相聲的發(fā)源地,也是天津被成為哏兒都的原因。在古文化街一帶,相聲是尤為盛行的藝術,很多飯店都會在閉餐期間撤掉餐盤,搖身一變成為茶館,只聽“竹板這么一打,別的咱不怕......”,就看得賓客滿座,笑得人前仰后合,就好像走進老舍先生的書里那般妙趣橫生。論起搞笑這功夫,臺上的藝術家老少摻半,不同于新晉段子手那般嘩眾取寵,但搞笑功力卻從來不是誰的亞軍。
近代以來天津被當作戰(zhàn)利品讓來度去,列強各自劃分租界,像活在桌游中的大富翁,瘋狂蓋房宣示主權。雖然折損無數,但這段歷史的積極作用不能如數抹去,放在過去是對中國的鞭撻,放在今天對后人又何嘗不是踏足異國的一種享受。
拿民園體育場來說,歐式風情的建筑,橢圓環(huán)狀地把紅色塑膠跑道體育場圍起來,外圍建筑的一個個門洞好似網住了半個羅馬,往中間聚集是一階低于一階的人工草坪,冬天也不褪色、夏天也不綠的晃眼,不變的是,在每個陽光普照的正午都躺滿游人。
在意大利風情區(qū)為天津留下了200余棟地中海風格的典雅建筑,漫步其中,就好像行走在浪漫的歐洲小鎮(zhèn),眾多的名人故居、影視劇取景地也為游人的旅程增色不少。
意大利風情區(qū)就在海河的旁邊,從海河邊走過來,首先看到是高高的有尖頂的鐘樓,再往前,看到精致的鏤空銅馬車,便是意大利風情區(qū)。沿街隨意逛逛,感受過中國底蘊十足的石墨文化,再看意大利風情區(qū)這滿目琳瑯的商品、紅頂意式建筑群、歐式雕塑,就如同感受過北半球對于美的定義的兩種極端。在馬可波羅廣場中央,柯林斯式的石柱上站著手持橄欖枝的和平女神。按著順序來,再往西,是威尼斯廣場的“飛獅許愿池”,不知來到《羅馬假日》般的微型拍攝現場,你曾幻想自己是什么樣的角色??催^步行街道路某一處,磊摞著的德國白脾大罐子,如同眼觀了西方人的豪放,莫非也是“三碗不過崗”?道路兩旁的戶外西式餐吧,尤其到夏天傍晚,多了駐唱、燈光、舞美之后的意式風情街格外熱鬧,即使開了車沒法小酌幾杯,乘涼的心總是擋不住地來。
說起這個地段,忍不住要提提名人故居,曾經有一個采風的課題就是關于這個,經過不完全統(tǒng)計,天津有大約120處名人故居?!帮嫳摇本驮谶@里;民國大總統(tǒng)、大軍閥曹錕故居現在是渤海商品交易所;袁世凱故居、馮國璋舊宅現已改為飯店;還有曹禺故居、張廷諤舊宅等。這里想重點介紹坐落于重慶道52號的一個建筑,原為清末太監(jiān)大總管小德張親自設計、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為華人樓房之冠。后被清室第四代慶親王載振購得并舉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慶王府"。
這座“瓷房子”是天津市赤峰道一座用多件古董裝修而成的法式洋樓。2002年9月.張連志斥資3000萬元將百年小洋樓買下,決定將它改建成一座瓷樓,弘揚中華民族的瓷文化,建一座瓷文化的紀念碑。
被后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太監(jiān)小德張三姨太之死引起的離奇事件,當然更具流傳意義的并不是這些市井八卦,而是慶王府暗藏的巔峰手工藝。建筑墻體用中式青磚砌筑,環(huán)繞四周的寬闊回廊和高聳的立柱,綴以藍、綠、黃三色中國傳統(tǒng)琉璃欄桿,巧妙地迎合了當時租界地區(qū)中西合璧建筑風格的潮流。從院子通往正廳的臺階非常講究,共有十七階半,它象征著小德張自詡僅次皇權的地位,進入主樓,抬頭望上邊暗紅色玻璃,夾層里是一些艷麗的花,是當時比利時先進工藝雕琢的中國傳統(tǒng)花鳥,彩色玻璃上刻有“壬戌仲秋伴琴主人”,只因其中的山水圖畫為小德張親手所繪,刻上自己的雅號,并將人字多出兩撇以作標識。還有用絲線網起來的的幾幅嵌在玻璃中的山水畫,工藝十分精細,奈何是個百年物件,其中一幅絲線部分脫落,深感遺憾。
說起工藝,在天津不得不提的還有瓷房子,該建筑被人們稱為:一座價值連城的"中國古瓷博物館"。美國《赫芬頓郵報》評選出全球十五大設計獨特博物館,巴黎盧浮宮,美國丹佛美術館等悉數上榜,其中,瓷房子作為中國博物館登上榜單。
說起瓷器,好像一聽就是一些古老的摸不到頭的東西,但這座“瓷房子”的歷史,說出來怕有人懷疑我在講一個天大的笑話,你可以覺得這些瓶瓶罐罐是千年以外的產物,可千萬別感嘆中國古代建筑學家的超前審美,它可是出自現代人之手。
"瓷房子"是一座用多件古董裝修而成的法式洋樓,主人是當代古瓷藝術家張連志。他在這座年久失修、閑置十余年的法式建筑基礎上,歷經十年心血精心創(chuàng)造,使用歷代珍貴石造像、石刻、石獅子,歷代古瓷瓶、古瓷盤、古瓷片,天然水晶瑪瑙裝飾而成。瓷器涵蓋了各個歷史時期,有晉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鈞瓷、龍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紛彩等各個時代的精品,其中還不乏鈞窯、汝窯等五大名窯的瓷片,唯獨沒有任何一個碎片是現代瓷。
房子的外觀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橫平豎直的概念,屋頂上盤旋著一條“china”字樣的巨型古瓷龍,看上去非常震撼。外圍這堵墻是用瓶子堆砌起來的,里邊含有特別的文化韻味,用“瓶”來象征“平安”。要說中西合璧,這位張先生當屬這種族群建筑設計的集大成者。這座斑駁的建筑是有魔力的,不是人人都能走近它,比如密集恐懼癥患者,倘若有幸看到,可不就只能保持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嗎?
遺憾的是2017年對這座建筑來說不是平凡的歲月,瓷房子主人“商海”失意、官司纏身,使瓷房子陷入拍賣風波。不論下一個經手的是誰,都希望不要讓這些碎瓷片再度分開、風雨飄搖,我們都是這座房子的過客,只有這些碎片是久居于此的主人。
古文化街里有近百家店堂。是天津老字號店民間手工藝品店的集中地,光是地道的美食就有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餅果子,老翟藥糖,天津麻花等等。當然,這些有名的小吃不止是在這里可以吃到,幾乎遍布了整個天津城。
最具代表性的一定是狗不理包子,很多人來到天津,都要專門跑到總店去吃一頓。小時候只記得姥爺念著說“小狗也不吃的包子”就是“狗不理”了,慢慢長大,才知道這字面上的說辭,不過是逗逗我們這些小孩子的玩笑話罷了。
據說,在清道光年間,有一位人士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yǎng)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yǎng)活。這就是“狗不理包子”的創(chuàng)始人高貴友了。他青年時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學成手藝之后,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于他做事又十分認真又從不摻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這樣一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的包子就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所以說,每一個有趣的名字,背后幾乎都有一個傳奇的故事。
然而,在這一大堆美味里,最讓我想念的,就是甜甜糯糯的炸糕。據說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緒年間,創(chuàng)始人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于精工細做,并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旺銷不衰。
據說當時,耳朵眼炸糕選用上等黏黃米經水磨后發(fā)酵,又選上等紅小豆煮爛去皮,加上紅糖汁炒制成餡。包好下鍋,要不停地翻轉,均勻受熱,炸出的炸糕才會外皮酥脆、豆餡香甜爽口。他做的炸糕在眾多的炸糕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買賣越來越興隆,贏得了“炸糕劉”的美稱,很多富戶、百姓人家過生日、辦喜壽事,都提前預約購買炸糕,借“糕”字的諧音“高”,取“步步高升”的吉祥之意,這使得他的生意蒸蒸日上,逐漸顯露了名聲。因為店鋪緊靠著一條只有1米多寬的狹長胡同——耳朵眼胡同,人們便風趣地以“耳朵眼”來稱呼劉記炸糕鋪。之后,耳朵眼炸糕就越叫越響,成了全國知名的甜點小吃。
如今,耳朵眼炸糕已改用南方的江米和糯米了,炸制的時候,在窗口擺著三口大鍋,但只有兩口鍋在炸著炸糕,第三口鍋是放在旁邊撈出控油用的。但口味仍然和原來的沒有太大區(qū)別,還是外層的金黃焦脆,里面的餡兒甜絲絲的透著美好和滿足。現在去店里買都要排隊,咬上一口,立刻讓人回想起,早年間往來城市之間不那么便捷的時候,隔壁家的爺爺出遠門帶回來的一袋炸糕,吃起來就是這個味兒,還是當年的味道!對于天津人來說,或許這一口糯米團包裹著的芝麻豆餡兒,就是家鄉(xiāng)的味道!
我想一個人旅游的初衷就是想接觸新鮮的東西、震撼心靈的事物,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推動自己不斷的升華。小朋友看一些外界的事,容易觸發(fā)欲望,年邁的老人看新鮮的東西,就會勸解自己回歸淡然。這就是小時候父母一定要我們去名校參觀,老了又就要被逐出功利市場。人生中的很多觸動,都從一次觀念中的他鄉(xiāng)開始。
漫步在深夜的海河邊,眼前呈現出以水平面為界的兩個相似世界,有一面是矗立不動,另一面也并非如影隨形,一切都聽風的,風來、波起,水下的城就飄來蕩去。這終究是座被時光遺落的城,可晃蕩了這么久,卻未曾見它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