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舒
葉圣陶先生坦言,他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一來受到西方兒童文學作家格林、安徒生、王爾德等人的影響。而中國亟需專為兒童所作的文學,“身為小學教員,對這種適宜給兒童閱讀的文學形式當然會注意,于是有了自己來試一試的想法”。(葉圣陶《我和兒童文學》)二來受人所托,為好友鄭振鐸主編的《兒童世界》供稿。
一、葉圣陶兒童文學的教育意義
葉圣陶編著小學教科書《開明國語課本》(1932年出版),將兒童文學編寫為小學教材。葉老認為,選文除了達到語文訓練的功能,同樣要注意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從而養(yǎng)成閱讀習慣。這就需要探討葉圣陶兒童文學作品的教育意義。
1.勞動的教育
現(xiàn)實生活中所標榜的勞動至上,也是葉老創(chuàng)作的教育意義。
《絕了種的人》想告訴讀者,想要勞心的人,其實都是打著神的幌子避免勞動罷了,最后都會絕了種。
《富翁》中所有人都被教育要金錢至上。當金錢遍地都是,唾手可得時,沒有人會再勞動,同時,也再沒有人能填飽肚子。
《地球》有點神話傳說的意味,地球本是平的,因為有了人們,才開始有了高山、流水和大海。這些靜物由何而來?葉圣陶筆下的童話與眾不同:勤勞的人為了分享種種努力的成果,將開疆辟土的土、石鑿開,堆積在一處,成了山。為了給懶惰的人送糧食,他們要爬過高山——日積月累,土地由于積累了他們太多的汗滴而成了小河。前者有著太多的心酸血淚、嗚咽悲哀,匯聚成了大海。懶惰的人更加渺小,落在高山上、樹枝上、草叢中——最后成了渺小的塵埃,消失殆盡。
榮華富貴,幸福安康,這些不會有人白白賞賜。不貪圖享受,自立更生,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只有勞動才是取之不盡的財富——這是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呼聲。
2.生活的教育
在童話中教學,正是與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的案例。如《書的夜話》,就是用一篇童話來教學生讀書的態(tài)度。既有趣味,又有深意。
這篇童話通過“書”的夜談,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不同讀者對待書的態(tài)度。比如,有的讀者買書只是為了面子,裝幀精美;有的讀者只讀前言,稍有一丁點兒了解就自稱大家;有的讀者是教書匠,雖在讀書,卻是吃進去,吐出來,沒有一點兒效用。文中說,“一個人總得對世間做一點事。世間固然像大海,可是每一個人應(yīng)該給大海添上自己的一勺水?!笨墒潜姸嗳俗x只是為了教,教也是教條式地照本宣科,沒有什么作為。這是最為痛心的事。讀了,卻沒有在他身上起作用,還將這種風氣傳授給下一代。不讀書,便缺少了許多生活體驗;讀書卻不作為,更為遺憾。
也有為低段兒童所作的《新的表》,教人認識時間,珍惜時間。
父親、母親和老師,一起帶愚兒認識時間:你應(yīng)當按照它告訴你的時間做你應(yīng)該做的事兒;你要看那支短針指在什么地方,去做什么事兒;那支短針一天要繞兩個圈子哩——從半夜到中午繞一圈,從中午到半夜又繞一圈。(表1為《新的表》情節(jié)脈絡(luò),授課時,可請學生填空。)
長篇多注重故事情節(jié),寫人物遇到困難,如何克服,短篇則更像優(yōu)美散文、哲理故事。從一件小事出發(fā),引出哲學思考和教育意義。再如《梧桐子》。一顆梧桐子離家出走,背后的哲學是成長的故事:在弱小時期自我意識覺醒,想要逃脫束縛,奔向自由,卻發(fā)現(xiàn)成長面臨的除了自由與無拘無束,還有迷茫與危險。一路上遇到很多危險、苦難,也因此成長為新的自我。
所以,一個教育家筆下的兒童文學,除了故事、啟迪外,還有教育意義。而葉圣陶兒童文學如何與教學結(jié)合,其中真意,也在此處。
二、葉圣陶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與教學實踐的結(jié)合
1.用例子教
葉老有句真理:“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闭Z文教育家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文學,也自然有了獨特的教育價值。用例子來教,這是對葉老所作文學的教學應(yīng)用。
如教學的主題是“什么是有意義的事”,可聯(lián)系童話《蠶和螞蟻》、散文《將來做什么》兩文。蠶把好的和壞的桑葉都吃進去,好像它們生下來就是為了吃桑葉一件事。普通的蠶認為:做繭是最大的事,吃只是手段。而有一只蠶無法勸服自己,它想要找到工作的意義。從螞蟻和諧團結(jié)的勞作中,它似乎發(fā)現(xiàn)了工作的意義:“工作使我們?nèi)悍睒s,工作使我們個個欣幸。”
蠶起初發(fā)出的感慨有一點意思??梢韵胂蟮氖牵粋€人在盲目工作,既不享受奮斗的快樂,也沒有一個短期或長期的目標,這是可怕的。但是,設(shè)計好目標,就相當于架好了橋梁,一步步抵達對岸,此刻的奮斗就是
有意義的。即便有人非要說:“這只是給無休止的勞動找了一
個心理安慰,最后結(jié)果如何,誰也不知道?!比松谑?,無疑就是完成自我勸解、自我救贖的過程,最后一步必然是與自己握手
言和。
《將來做什么》中,教師讓學生們在旅行中隨處發(fā)問:我將來要做什么?教師的話可以直接引用,拿來作為教學生的例子:
“如果盡抬著頭空想,是選定不了方向的;從種種切實的經(jīng)驗里,卻自然會得出恰當?shù)慕Y(jié)論?!?/p>
“旅行有說不盡的好處,只要你們帶著清醒的頭腦,所有的見聞都是你們應(yīng)得的報酬。應(yīng)該注意什么,卻很難說,因為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到了適當?shù)臅r候,對咱們都會有用處。”
一路上,三個孩子遇到了雕刻象牙的匠人,采集荷花露水的姑娘,運輸麥子的農(nóng)民,紡織工廠的工人……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往往決定了它的意義所在?,F(xiàn)在,我們很難對“一生只做一件事”下論斷,是否如文中所說“不能稱之為有意義的人生”。但值得肯定的是,帶著問題去行走,的確是認識世界、觀照自我的良好方式。
2.用策略教
李懷源老師說:“知道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是為策略。在學生閱讀的基礎(chǔ)上進行閱讀策略指引,就把學生從信息世界帶到結(jié)構(gòu)世界?!保ɡ顟言础蹲悦襟w時代的閱讀自覺》)通過《小小的船》,教學生如何發(fā)揮想象力;通過《稻草人》,教學生學會直面現(xiàn)實;通過《旅行家》,設(shè)置班級辯論,來一場針對“不勞而獲”的論爭。
以《古代英雄的石像》展開來談,在使用教學策略時,可以辨證地教。通過問題的設(shè)置,步步為營,引領(lǐng)思維攀升。
故事大意如下:一塊石頭被雕刻成了英雄塑像,鑿下來的石塊被砌成塑像的底座。作為英雄塑像的石塊洋洋得意,看到廣場上的人們畢恭畢敬、頂禮膜拜,誤以為人們景仰的是它,于是向天空發(fā)出了自己勝利的演講。只是白云無精打采,樹木忙忙碌碌,不理不睬,根本沒工夫聽一塊石頭的宣言。本是同胞的底座聽到了,不屑一顧,因為塑像需要依靠腳下的平臺站立,否則將萬劫不復。值得關(guān)注的是這些作為底座的石塊的話:
你讓什么東西給迷住了?
你不但忘了從前,也忘了現(xiàn)在。
歷史完全靠得住嗎?
市民最大的本領(lǐng)就是紀念空虛、崇拜空虛。
……
這下,不僅作為塑像的石頭感覺到空虛,也將小石塊們內(nèi)心隱隱不安的空虛之感勾連了起來。于是,塑像倒了,這座城市的“英雄”消失了。
最后,石頭們被改作馬路。它們真真切切地存在著,再也不覺得空虛了。
“無論大石塊小石塊,彼此集合在一塊兒,鋪成實實在在的路,讓人們在上邊走,這是石塊最有意義的生活?!边@是葉老后來對于本篇童話的說明,他表示,我只能把寫作當時的想法奉告。只是揣摩大石塊和小石塊當時的心理(葉圣陶《葉圣陶序跋集》)。
這樣的結(jié)論可以不必多在意,因為作者強調(diào)“當下的想法”,也就意味著在寫完作品的那一刻,作者的使命就完成了。值得關(guān)注的是,石頭們與塑像
的對話,是本篇童話的重頭戲。對話是哲思的閃光,在一來一往的問答中,體會思維攀升的妙趣。我國《論語》以語錄體為主,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著《理想國》,是以蘇格拉底與其他人的對話呈現(xiàn)的。
再回到《古代英雄的石像》來,對話過程也很精彩。如何引領(lǐng)學生體會呢?還是依靠對話來進行。拋出一些原文中的問題,由學生飾演不同石塊的角色,通過對話來體會。
(1)你讓什么東西給迷住了?(塑像為什么會發(fā)出狂妄的言論?)
(2)你不但忘了從前,也忘了現(xiàn)在。(從前你只是一塊石頭,現(xiàn)在也是,并且需要倚靠萬千同胞存活。)
(3)歷史完全靠得住嗎?(你所代表的、引以為傲的虛榮也可能是假的,何必沾沾自喜?)
(4)市民最大的本領(lǐng)就是紀念空虛、崇拜空虛。(市民的信仰是什么?真正尊崇的意義是什么?恐怕他們也說不清楚。)
在討論中,來場頭腦風暴:首先對于“做雕像的無意義”提出疑問:無論做雕塑還是做馬路,都有它的價值,關(guān)鍵在于如何正視自己。成為英雄的雕像,不見得會更偉大一些。英雄也是代表人民群眾的,怎能與人民相脫離、俯瞰群眾?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英雄也會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什么值得牢記?那么,當初人們狂熱信奉的是什么呢?英雄在他們心里代表著什么?虛無,是否代表英雄只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物呢?最后,當塑像倒下時,人們信仰崩塌,那一瞬間意味著什么?這些似乎是故事附加的東西,既然是討論內(nèi)容,我們便往往不愿意規(guī)定什么才是唯一正確的。而這些,都需要在辨證的討論中發(fā)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