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范薈
市場的起起落落每次都牽動買賣雙方的心跳,尤其是“崩盤”一詞,對買氣構成直接影響。市場從來就是一個眾說紛紜之地,各有各的角度、觀點、手法,在此提出五個問題,以爭鳴的方式看看這些一線的參與者如何看待當下的當代書畫市場生態(tài)。
從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當代書畫市場出現兩極化趨勢,精品趨之若鶩,普品無人問津,由此有了崩盤之說。在您看來,崩盤之說可以成立嗎?2017年拍賣價格過百萬的作品數量仍有增長,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
甘學軍:近20年來,藝術家、經紀商、畫廊、拍賣行、媒體、買家都在關注價格的上漲,順應產生了很多高價位的作品,但是普通大眾參與度不夠。從業(yè)者感覺市場現狀不如從前,而超過億元、百萬的東西又多,從另一方面來講是審美認知能力提升的體現。這種現象其實也反映了市場的兩極分化狀態(tài),市場到了必須要轉折、改變的時候。當代藝術部分更是這樣。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空前多元、繁榮,藝術家空前涌現,對市場要求越來越高,對價格的期盼也越來越高,導致市場價格體系紊亂,所以價格評估體系到了要調整的時候了。
賈云濤:崩盤之說有點危言聳聽了,實際上這是二級市場出現的疲軟現象。拍賣價格過百萬的肯定是大家都感興趣的重要作品,而一些畫廊的常態(tài)作品難免會無人問津,因此出現所謂的精品趨之若鶩、普品無人問津的“崩盤”現象。中國書畫與油畫相比,更應該注意自己在市場上的量化問題。中國畫的主要市場還是在中國內地,我們不應該奢求西方人去買它。這次調整是好事情,它反過來提醒收藏家、藝術家,要收藏什么樣的作品,什么樣的作品才能進入市場。如果近十年當代書畫市場一直堅持走精品路線,拍賣的都是相對稀缺的好東西,那么我相信市場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林松:就局部來講,可以說是有崩盤的嫌疑。例如一些“書記”“院長”等的作品價格出現大幅度下滑,我覺得這屬于正常的微調,因為它們本身就不應該那么貴。如果價格虛高,自然就會回調,達到它真實的價格,從市場的角度講,反而是一種健康的現象。之所以之前的市場會出現價格虛高的現象,是因為中國市場的泡沫化嚴重,整體的資產價格偏高。隨著國家采取一些措施,也就是“擠兌泡沫”,各個方面的資產都有所下降。而藝術市場是國家整體資產市場的一部分,它一定會受到大環(huán)境的影響。在這個大的經濟背景下,價格也就回調了。
陳衛(wèi)國:這種現象的確存在,這恰恰說明了市場日趨成熟,無論是對拍賣機構,還是投資收藏者,經過二十多年的市場歷練,理應到了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階段了。這是市場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
有種聲音視當代書畫市場崩盤論是種炒作,您認為存在炒作嗎?
甘學軍:崩盤,它是一個偏文學的概括,不一定準確,卻反映了當前市場的一種現狀,從投資學的角度就是斷崖,反映的一個現象就是當代書畫市場確實呈現大幅度降低態(tài)勢。如果崩盤,只是價格大幅下跌的概念的話,這是成立的。從這個角度講,不算炒作,價格飆升才是炒作。
賈云濤:我比較質疑崩盤論,對于是否炒作,我不關心,因為書畫市場不是簡單的金融,它自古有之,發(fā)展至今仍然存在,它可能是一種放緩交易。
林松:“炒作”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貶義詞,一聽說價格高就會被認為是炒作,實際上是一個東西超過它真實的價值才是炒作。在藝術市場中,很多真正價格高的作品并不是炒作,而是它先有了價值,市場對其價值做了重新認定。如果一件作品違背了其價格規(guī)律、市場規(guī)律,那么就是炒作。我認為,在藝術市場中,炒作這種行為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它不是全部。這就要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正常的市場運作,哪些是沒有價值卻把價格抬得很高的炒作行為。
陳衛(wèi)國:2012年至今,中國藝術品市場處于一個下行的調整期,當代書畫市場表現尤為明顯。但崩盤之說,我認為言過其實,當代書畫的精品力作依然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追捧。當然相當一部分當代作品,由于前期的非理性炒作,價格與藝術價值的嚴重背離,下調幅度較大,這恰恰說明了健康市場的回歸,為下一步市場的向好夯實基礎。崩盤之說有失偏頗,對供需雙方來說均無益處。
中國書畫市場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自明清以來,這種體系就在建立、顛覆、重建中不斷確立和完善。您認為現在中國當代書畫市場存在哪些問題,該如何改善?
甘學軍:當代書畫市場的問題,首先是藝術家出現了兩個極端。一種是離當代審美太遠,另一種是走得太遠,因此可以看到市面上價格比較平穩(wěn)的、能夠產生價格演變的作品,基本都是既有傳統(tǒng)的根基又能體現當代人審美、哲學、價值觀的作品。
其次是經營者的問題,拍賣行、畫廊或是書畫市場經紀商,他們的平均素養(yǎng)水平不夠,要么簡單地進行藝術品代銷、代購,要么完全脫離了書畫市場的需求和規(guī)則,其認知藝術品價值的能力,把這種價值傳播、推介出去的能力都比較欠缺,這也直接影響到市場。
針對這些問題,首先需要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關注當下?!? 0后”“9 0后”陸續(xù)出現在收藏、投資的陣營當中,他們有更寬闊的國際視野和更現代的審美情趣,更關注能反映他們價值觀的東西,這勢必要影響到市場的價值取向。經營者需要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消費者也要在市場變革中學會提升自己對藝術品的鑒賞能力、價值的認知能力,要明白決定藝術品市場價值的根本依托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學術價值。盡管這種規(guī)律有時候會有背離,但把時間拉長看,市場價格永遠依附于藝術創(chuàng)作自身的價值。
賈云濤: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藝術家作品的質量問題,比如一些參差不齊的作品流入市場;二是藝術品如何進入市場的問題,比如有些藝術家出于質疑中間人操作、推廣的能力,自己既是創(chuàng)作者,又是推廣銷售者,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身兼數職。
面對以上兩個問題,我認為,首先藝術家應該對自己出手的作品有一個質量的嚴格把關。其次藝術家不要過多介入市場,應該盡量與專業(yè)的代理商、中間人合作,把市場交給更專業(yè)的人去做?,F在可以看到一個好的現象是,藝術家在進入市場時是比較謹慎的,參與度也不像以前那么高,同時有更好的合約精神。隨著市場的推進,下一輪的中間商、畫廊的專業(yè)度都要提高,只有這樣,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收藏者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產業(yè)鏈條。
林松:首先,根源是創(chuàng)作質量的問題。當代書畫家需要改進和“破局”,需要反思如何在當代語境中對自己做一個真實的表達。大部分藝術家可能是被傳統(tǒng)困住了,停滯不前,沒有勇氣突破。我并沒有看到當代人的表達方式或個人特色,甚至說藝術和自己的生活、生命都是脫節(jié)的。這反而不如一些當代藝術家所進行的嘗試,雖然可能會失敗,但是有活躍性與創(chuàng)造力。這是創(chuàng)作層面的問題。
第二,為什么說書畫市場有局部崩盤的嫌疑,這是因為原來很多是“官畫”市場,賣的是官職,而不是藝術本身。以前“禮品市場”大于真實市場,現在這種特殊市場會越來越萎縮,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市場。
第三個問題是市場機制問題,藝術家與畫廊、畫店、拍賣公司之間缺少有效的機制。因為藝術家的信譽度,遵循藝術市場的簽約規(guī)則不太健全,例如水墨市場這一塊,目前是藝術家個人的品牌和行為比較多,他們對畫廊缺乏信任感,缺乏有效的機制,在市場推動上無法形成系統(tǒng)規(guī)模,最終導致市場波動比較大,這種忽上忽下的行情令大的市場資本或資金不敢踏足當代書畫市場。所以說,中國當代書畫市場顯得有些保守、落后、脫節(jié)。
陳衛(wèi)國:當代書畫市場的大起大落,一是市場供需雙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心態(tài),二是對當代作品缺乏科學的、藝術的、合理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引導,三是不可否認一些機構人為炒作和操作。
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既要引導,也要保持清醒認識,市場價格最終還是決定于其藝術價值,背離價值的價格都是暫時的和不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同時,藝術品拍賣機構要建立良好的行業(yè)規(guī)范,藝術創(chuàng)作者要具備一定的職業(yè)操守,政府相關部門及行業(yè)協會也要加強監(jiān)管。唯此,方能使當代書畫市場走向良性的發(fā)展軌道。
依據您的經驗,當代書畫未來的市場前景如何?能不能給出一個預判的轉折點或者機會?
甘學軍:當代書畫市場構成本身比較畸形。譬如古畫,大家都盯著石渠寶笈,近現代就盯著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徐悲鴻,對當代書畫的梳理是不夠的。前幾年那種價格飆升的狀況是不可能有了,將來當代書畫市場一定是一個平穩(wěn)的、更加持續(xù)的、厚實的發(fā)展態(tài)勢。從成熟的西方當代藝術市場來講,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份額所占比例很大,所以中國藝術市場盤整的結果是當代藝術包括當代書畫創(chuàng)作,所占份額會更多。在當代書畫這一板塊,所有市場的參與者都要做出調整。事實上,前些年當代書畫市場的炒作導致局部高地已經撐不住、坍塌了,所以才會有一開始的崩盤之說。在將來,價格體系重建是基礎,先學會價值認知,才會有價格認定,而不是通過價格引領認知價值,本末倒置。
賈云濤:轉折點不敢說,我覺得機會是有的,一方面是中國的人口數量,另一方面中國書畫是中國自己的繪畫語言,無論它怎么吸收西方當代藝術及當代元素,它本質上的出發(fā)點仍然是中國,未來的話語權也會在中國人手里。如果把當下的這種現象放到50年后或者更長的時間看,這都不是問題。以黃賓虹為例,50年前黃賓虹的作品也不值錢,50年后為什么會出現過億的價格?藝術市場大浪淘沙,好的作品留下,并在流通過程中配合它的價格漲跌。中國當代書畫市場前途應該是很光明的,只是道路會比較曲折。
林松:有大量的藝術家是好的藝術家,但他們并不是大師級的。真正的大師級的藝術家會按照畫廊機制逐步進入國際市場,成為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的代表,其作品既有對傳統(tǒng)的傳承又有鮮明的個人面貌,這種“新大師”也會出現。任何市場從興起到成熟都有一個過程,我覺得三五年內中國的藝術消費市場是巨大的,當代書畫也是這樣。從現在觀展人數、購買文創(chuàng)品的數量增長,以及資金在文化建設方面的不斷擴大和投入,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從更專業(yè)的角度講,不論是國外大的畫廊還是國內的專業(yè)資本,都在選擇新的籌碼布局。這種布局也是需要學習、磨合、運營,短則三年,長則五年,就會顯現出來。
陳衛(wèi)國:依我個人經驗,當代書畫市場的前景一定是向好的。仔細觀察,向好的因素正在累積,有利于當代書畫市場發(fā)展的相關產業(yè)政策也相繼出臺,人們投資購買的行為也日漸理性和成熟。我認為,再有一至兩年的調整,當代書畫市場的發(fā)展會進入新階段。
您對當代書畫投資收藏的建議?如何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當代書畫收藏?
甘學軍:當代書畫市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變化,一定會逐漸成為藝術市場的主要板塊,這是一個大判斷。建議關注“80后”的收藏家,因為這是一個分水嶺,他們比例雖小,后勁不可小覷,要在藝術創(chuàng)作觀念、創(chuàng)作手法、審美情趣引領上用心。
賈云濤:我一直認為當代書畫首先是消費,應該以消費而不是簡單地以投資去理解它,別把消費和投資概念混為一談。把消費直接轉化為投資是不對的,比如視覺消費,我們有時候把它的價值功能放大了,這是一種誤導。其實,消費的過程中可能就會有收藏,當你有能力消費、愿意消費時,你再考慮是否可以把它作為投資的項目。這個過程是長的,需要五年甚至十年。如果一定要談到書畫收藏,我建議應該去了解中國從古代到現代的繪畫,再到當代繪畫中出現的重要藝術家,了解這些藝術家相關傳承的關系,并進一步了解他們的藝術風格和特點,分析是不是具有他所處時代的唯一性和特殊性。這個過程中,就可以尋找到你感興趣的畫家,然后判斷是否去買,或者進行一個長期的跟進,這個才是可行的。
林松:投資和收藏實際上是兩個概念。如果說到投資,就有投資門檻,是什么量級的投資,要根據投資者自身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藝術的品類很多元化,需要找到自己喜歡或者有關聯的明確投資范圍。然后就是具體某一領域,也要區(qū)分不同的板塊,選擇青年藝術家還是已經成名的藝術家,都要有一個綜合的考量。如果對藝術的鑒別能力不夠,則需要與專家或畫廊結合。
陳衛(wèi)國:關鍵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投資收藏作品的價值判斷,這種判斷必須基于中外美術史的大框架內審視;二是在前者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個人偏好;三是自身擁有投資收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