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摘 要】隨著當今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英語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交際語言,我國開設英語課的起始年級提前到提前到小學三年級,甚至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qū)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開設英語課,但是這種低齡化趨勢不僅波及到小學,同時也對幼兒園產生了影響。但是幼兒第二語言受到家庭經濟情況、父母文化水平等的影響具有不平衡的現象,該調研報告目的在于研究在教育資源日益繁榮的今天,我國城市和農村的幼兒第二語言教育應該呈現什么樣的趨勢,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幼兒語言學習的優(yōu)勢,對幼兒第二語言學習采取恰當的教學,讓幼兒產生對第二語言學習的興趣,建立對第二語言的敏感。
【關鍵詞】學前兒童;教育;二語習得
近幾年來,真人秀節(jié)目成為了娛樂節(jié)目中的一個后起之秀,深受觀眾的熱情追捧。而在這些真人秀節(jié)目中,親子類節(jié)目也占據了不小的地位,諸如“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這樣的節(jié)目,一經上演便吸引了大量的觀眾。
在節(jié)目中,萌娃們的種種表現讓觀眾忍俊不禁,而與此同時,很多觀眾也發(fā)現了另一個問題:節(jié)目中的萌娃們,似乎都掌握了母語之外的另一種甚至多種語言,以至于讓網友們紛紛發(fā)出“我的英語水平還不如一個幾歲的孩子”這樣的嘆息。
由此,很多家長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了讓孩子將來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我們是否也應該讓孩子在幼兒時期開始學習第二語言?
由于城市跟農村的教育資源存在差異,對學前兒童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視程度,投入等也存在差異,我們應如何使城市兒童與農村兒童在第二語言習得上縮小這些差距,使學前兒童接觸到第二語言,充分利用幼兒語言學習的優(yōu)勢,習得第二語言,為以后學習第二語言打下基礎。
在今年寒假,我調查了14位0-6歲的學前兒童,其中9位城鎮(zhèn)兒童,5位農村兒童,我將對所做的調研報告進行分析研究。
一、家庭狀況對兒童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的的第一教育者和教育空間,孩子的生活習慣、語言、行為等首先是從家庭中習得的,尤其是在語言關鍵期內,兒童基本上和父母度過,父母是語言關鍵期的主力。因此,每個家庭都十分重視家庭教育,隨著家庭消費觀念的發(fā)生的變化,尤其對教育投入的重視程度更為明顯,但是家庭的經濟狀況決定了家庭對二語習得資金的能力。
根據走訪調查以及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有一半中等收入的家庭在學前時期沒有參加過關于二語習得方面的培訓,而且在農村由于教育資源的相對缺乏,缺少關于對幼兒時期進行輔導的機構,所以參加過兒童語言習得的多為城鎮(zhèn)兒童,在一般中低收入家庭,家庭的經濟收入與二語習得的投入沒有多大的關系,在一些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即使有意向參加二語習得的培訓,參加培訓的預算大多數只有1000-2000元,對學前兒童二語習得的投入資金很少。
在受調查的學前兒童中,兒童接觸到的第二語言絕大多數來自電視中的英語動畫片,只有極少數的兒童在家長與孩子的對話中習得二語,這也就說明父母的文化水平對孩子的二語習得具有影響,由于一些父母學歷比較低,沒有辦法輔導兒童作業(yè)甚至是第二語言的學習,孩子獲取第二語言的途徑比較狹窄,只能通過動畫片或者字母卡、外語練習機等其他途徑接觸第二語言。
二、學習第二語言,是否從娃娃抓起
在調查的過程中,很多人并不支持幼兒時期的孩子學習多種語言,認為幼兒時期學習多種語言會對以后學習語言產生干擾,擔心孩子學習跟第二語言會產生混淆,最后哪種語言都學不好。還有一些家長不認同語言存在關鍵期,也不認同第二語言學習存在關鍵期,覺得幼兒時期學習的第二語言不會對以后學習第二語言產生積極的影響,即使過了語言關鍵期后也有學習第二語言達到母語水平的人,還有些家長認為現在由于自身的英語水平較差,如果在幼兒時期教孩子讀,會使孩子產生潛意識的錯誤,對以后的學習糾錯產生不好的影響,甚至一直沿用錯誤的語言。
但實際上雙語兒童大腦的語言中樞中有兩套不同的、并行的語言系統(tǒng)。簡言之,如同大腦中的兩條軌道一般,在遇到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時,信息的傳輸會走上不同的軌道,不會相互影響。雙語兒童做強大的能力之一就是抑制能力,就像抑制非目標語言,選擇性激活目標語言,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針對說話對象、說話場合和其他因素轉變自己的語言,甚至有時候為了特定的表達效果同一句話中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梢源_定的是,只要保證足量、優(yōu)質的語言輸入,孩子完全可以掌握并區(qū)分不同的語言。
在調查過程中,又一半多的家長認為孩子即使過了語言關鍵期,隨著學齡以后才開始系統(tǒng)的學習第二語言,還能達到第二語言的母語水平,但是,即使能打到母語水平,她有一個方面再努力也沒有辦法彌補,那就是語音。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證實,嬰兒6-12個月期間會形成一套語音判別系統(tǒng),這個時期內聽過的發(fā)音會在大腦中儲存下來,過了這個時期就不行了,長大以后可以學習詞匯、語法和發(fā)音的節(jié)奏,但是發(fā)某些音的能力已經喪失了,因為當你無法聽出兩個發(fā)音的細微差別時,自然也就無法發(fā)出標準的口音。
根據調查問卷以及走訪來看很多家長認為幼兒時期學習第二語言需要一個語言環(huán)境,當我們身處家長所營造出來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很多語言內容都是不需要刻意去教,自然而然的就能學會。比如我們開始提到的,“爸爸回來了”中深受大家喜歡的諾一,他爸爸劉燁是中國人,媽媽安娜是法國人,所以在成長過程中諾一自然而言的就學會了中文和法語,并能夠毫無問題的轉換語言進行交流。但由于他是在幼兒園才開始學習的英語,因此英語水平相對來說稍微差點。由此可見,語言環(huán)境對孩子的學習有著很高的重要性。年齡越小,學習語言語言越容易;語言環(huán)境越好、接觸的語言信息越豐富,學習語言越容易。
讓孩子從小去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的確是一個捷徑,但還是需要結合我們的家庭實際,有能力去營造語言環(huán)境自然很好,如果不然,倒也無需急于求成,靠后天的努力,依然可以在這一方面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