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不斷加大了關于“登陸點”理論的研究力度,使得“登陸點”的地位得到了快速提高。在此背景下,并對“符號互動論”等進行了研究,將其作為了該理論的主體的基礎。雖然在世界學術史上,傳播學主要以霍夫蘭等人的理論為主,且同屬于社會心理學范圍內,但在實際研究中,經(jīng)常會存在顧此失彼的問題。對此,筆者基于社會心理學視域下,對自身學術思想的發(fā)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符號互動論進行了研究,以期為相關學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登陸點;社會心理學;符號互動論
一、引言
一直以來,國際上主要以四大奠基人和一個集大成者的理論作為基礎,對傳播學進行研究,對國內外的學者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直至上世紀80年代,美國一些學者對現(xiàn)有理論進行了挑戰(zhàn),將美國傳播學思想與歐洲傳播學思想聯(lián)系在了一起,并將歐洲思想作為了起源,也肯定了芝加哥學派“登陸點”的理論地位。同時,其他學者對符號互動論進行了研究,將其作為了傳播學的起源,導致傳播研究方面變得更加復雜。
二、理論概述
(一)登陸點理論
之所以芝加哥學派的登陸點理論對歐洲學術思想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其具備三個作用。一是,登陸點理論所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為歐洲社會學科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二是,登陸點理論對歐洲社會學思想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為其帶來了很多的經(jīng)驗認知,可不斷提高社會學思想的實踐性[1]。三是,芝加哥學派對登陸點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使其內容不斷完善,推動了美國社會學科的發(fā)展。此外,芝加哥學派在學術研究上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城市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并確定了人在傳播學中的地位,使得學術研究更具人格化特征。其中,社會心理學是登陸點理論的核心內容,對美國學術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此,沃德作為美國社會學的發(fā)起者,將法國社會學和群眾心理學進行了融合,可對人們的心理進行分析,從而了解社會的實際情況。同時,美國其他學者對沃德的思想進行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逐漸成為了社會心理學的雛形。另外,德國一些學者也不斷加大了研究力度,齊美爾在分析社會時,也將心理學作為主要思想,對美國學者以及芝加哥學派的理論進行了互動共融,使得社會交往理論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并為符號互動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使得登陸點理論邁入了繁榮時期。
(二)符號互動論
在對登陸點理論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美國學者、德國學者都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并逐漸形成社會交往理論,推動了符號互動理論的發(fā)展。同時,社會心理學不僅對社會行為、態(tài)度、社會制度、社會關系等進行了強調,還要求對社會變量進行操控實驗,從而分析人的行為[2]。在這種背景下,使得這兩種思想逐漸演化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通過實驗來研究人的個體,使得學術更具實用性。
二、登陸點理論的發(fā)展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傳播學就將“登陸點”理論中的符號互動論作為實施的標準,然而實際的發(fā)展中卻多是以傳統(tǒng)的傳播學思想為主,為了更好的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登陸點”理論未被應用的原因和影響進行研究,必須對理論的來源和發(fā)展進行了解。對傳播學理論的研究和認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以“四大奠基人”為主,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出現(xiàn)了新的認識形式和沖擊,像羅杰斯就在論述中從美國傳播學發(fā)展的歷史思想源頭出發(fā),肯定了芝加哥“登陸點”對傳播學的重要性,之后的凱瑞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符號互動理論是傳播學研究中最為全面和可行的思想理論。從傳播學理論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四大奠基人還是芝加哥登陸點都包含了社會心理學的思想,而符號互動論恰恰是其中社會心理學特征最明顯的一支。而芝加哥登陸點理論的提出與社會學也有關,起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歐洲社會在多年的研究和整理中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學科化和制度化社會學理論,為登陸點的提出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礎。二是登陸點理論的提出又反向賦予了社會學更高地實用性能和經(jīng)驗,真正地將歐洲社會學推向了實踐層面。三是帶動了社會科學在美國的廣泛推廣和繁榮,對傳播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從芝加哥學派的劃分來看,包括建筑學科,經(jīng)濟學科,傳播學科,芝加哥社會學派,氣象學的芝加哥學派等五個學派,對于美國對乃至整個世界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意義。而傳播學科更是被稱之為“登陸點”,認為傳播是人類關系的本質,遠遠超出單純的信息傳遞和交流,傳播創(chuàng)造和維持社會,探討大眾媒體在一個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并在之后的發(fā)展中,對德國社會學家西美爾的理論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以人類傳播為中心的人格社會化的理論概念體[3]。
三、符號互動論的發(fā)展
所謂符號互動學從含義上看指的就是從人們互動著的個體的日常自然環(huán)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和理論派別,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主要提出的觀點有心靈、自我和社會不是分離的結構,而是人際符號互動的過程、語言是心靈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機制、心靈是社會過程的內化以及自我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動的結果等方面,強調了價值觀、社會調度以及行為,而社會心理學的出現(xiàn)是在十九世紀末源于社會學和心理學兩個領域與符號互動學的關聯(lián)主要體現(xiàn)在對社會等層面的分析上。
符號互動理論是芝加哥學派傳播學理論中最為核心的理論思想屬于社會心理學的范圍,起源于實用主義哲學家詹姆斯和米德的著作,并被之后的布魯莫推關總結了諸多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著作種隱含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二十世紀初期芝加哥學派的學者將社會心理學定義為研究態(tài)度的理論領域,同一時期福加德斯通過測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距離對心理學的影響,給后期出現(xiàn)的符號互動學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可分成以布魯莫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以及一庫恩為代表的艾奧瓦學派,但最為主流的是芝加哥學派[4]。從哲學的含義上看,符號互動論的內容與實用主義和現(xiàn)象學的關聯(lián)最為密切,同邏輯學以及文化決定論等則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截止到二戰(zhàn)時期,傳播學引入了實踐的方法初步形成了系統(tǒng)化的傳播學理論,之后逐漸發(fā)展研究了社會群體對人的影響冬季并進行了群體性的規(guī)范實驗,推動了符號互動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也不代表了社會心理學發(fā)展的新方向。簡單來說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主要的發(fā)展歷程經(jīng)過了庫里的“鏡中自我”學說、米德的“主我與客我”學說以及庫恩的“TST學說”,從米德的古典符號互動學理論開始,通過不斷地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將傳播學放置在社會心理學的核心地位,逐漸形成了系統(tǒng)化、代表性強的理論觀念,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穿必學的意義和本質,為改變社會現(xiàn)狀提供了有價值的思想指導。
四、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符號互動論與傳播
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具有非常明顯的階段性特點,而在不同的階段性時期,由于研究內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的不同,符號互動論與傳播的應用以及地位都存在非常明顯的變化。對此,要想對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符號互動論以及傳播進行研究,就必須要落實在一定的階段性方面。只有如此,才能給對社會心理學視角之下的符號互動論以及傳播進行更加明確的分析。
(一)以米德為首的符號互動論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米德為首的符號互動論開始發(fā)展,從其探索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心靈以及自我在行為過程中如何產(chǎn)生”是其探索的重要核心內容。而當時心理學領域的機能主義以及行為主義理論發(fā)展,而米德的符號互動論研究帶來了積極的實踐條件。但是,米德的研究依然是有別于當時的主流心理學話語,處于心理學主流的邊緣地位。甚至,由于PSP在當時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主導地位,使得符號互動論開始出現(xiàn)了明顯的分化現(xiàn)象[5]。四五十年代,同為符號互動論研究領域的阿華學派對以米德為代表的符號互動論研究學派進行了批判。阿華學派認為,米德等人的互動論一些互動論概念是含糊不清的,甚至是用科學無法解釋的。例如“自我”這一概念,其既沒有明確的界定,也無法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證實。并且,米德的符號互動論研究存在著非常多的方法論問題,并且,在一般研究法以及特殊研究路徑方面都沒有明顯的界定,操作性表現(xiàn)的極其不明顯。而其則認為應該以行為作為索引,對符號互動論潛在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索。對此,其將米德研究之中模糊的、不嚴密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使其逐漸轉化為可以評價的變量。例如:社會行動、自我、參照群體、社會對象等概念。并且,其還為這些概念進行了明確的可操作定義。從他的理論觀點以及研究方式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其立論的基礎更加傾向于PSP基點。人這一理論研究的發(fā)展,打破了當時美國社會心理學邊緣化的局限影響,實現(xiàn)了對符號互動論的深入探索。
(二)米德為首的符號互動論研究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淡出
在二戰(zhàn)之前,以米德為首的符號互動論研究開始逐漸淡出社會心理學的視野范圍。一方面,互動論思想在理論構架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人文傳統(tǒng)以及哲學思辨內涵,其希望能夠通過互動的方式,對自我、心靈、社會本性等概念進行探索[6]。而當時以PSP為主導的社會心理學主流思想則側重于對外化行為狀態(tài)的研究,并著重探究行為預測以及行為控制理論。另一方面,在社會心理學發(fā)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后,操作法以及實驗法成為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導。而以米德為首的體驗法,顯然是不符合主流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方式的。此外,米德對社會心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尤其重視,而對其應用性的關注度卻相對較低。這就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政治以及商業(yè)領域的應用。
(三)二戰(zhàn)后符號互動論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發(fā)展
二戰(zhàn)之后,美國戰(zhàn)后社會危機出現(xiàn),而社會心理學領域對這一問題的解決遭遇了嚴重的瓶頸。而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也在極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當時美國以PSP為主導的社會心理學學派的不成熟性問題。而導致這一問題的核心原因,就是其對“方法中心論”的過度強調以及其對理論研究的明顯排斥傾向[7]。而實踐方法研究與理論研究嚴重分離的社會心理學,就導致了一種理論基礎缺失的實際問題,進而造成了社會心理學學科與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嚴重脫離。在這一社會心理學研究現(xiàn)實之中,互動論對社會心理學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又凸顯了出來。
(四)發(fā)過社會心理學的傳播研究
二戰(zhàn)后,面對美國社會心理學界存在的社會實際脫節(jié)問題,發(fā)過社會心理學學界主張應該在整個社會的范圍之中,對社會過程中進行研究,如此才能夠實現(xiàn)社會心理學的進一步發(fā)展。簡單來說,也就是將對抽象社會活動的演技轉變?yōu)閷唧w社會關系的研究。勒溫、霍夫蘭等人是現(xiàn)代傳播研究的奠基人,而在符號互動論之中認為交流傳播可以界定為一種人們之間通過道德秩序以及理性對本能秩序以及單純心理進行代替的過程。同時,法國社會學界開始專注于對人類交流過程的研究探索,并認為其將會是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進一步發(fā)展,并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的關鍵所在。此外,隨著社會心理學對人的交流的探索,社會心理學學界開始認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政治行為,而且不應該被商業(yè)應用,進而成為一種工具,其應該涉及到價值與道德的角度,作為一種拓展人們學習以及思想、經(jīng)驗交流的權力[8]。從另一層面來說,傳播在社會心理學之中的研究僅僅是社會關系之中一個相對的截面,而符號互動論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心理學對傳播的深入探索以及對傳播本質的研究。這一研究形式,對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重塑社會共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五、結論
綜上所述,現(xiàn)代西方社會心理學領域以PSP為主導的心理學研究存在非常明顯的理論研究弊端。而這一問題的存在,在極大程度上導致了社會心理學實踐研究與理論研究二者之間的相互脫節(jié)。在如此的實際情況之下,如何對社會心理學學科的弊端進行反思,探索新的社會心理學發(fā)展方式已經(jīng)成為了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對此,符號互動論之中那些曾經(jīng)被主流社會心理學研究所拋棄的內容,為社會心理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實踐線索。
作者簡介:孫佳(1988-),男,上海,學歷:上海大學金融學學士,上海地產(chǎn)龍陽建設開發(fā)有限公司項目經(jīng)理助理,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相關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宋文博.基于符號互動論的“線下熟悉度”與微信群內“發(fā)言量”的關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7.
[2]盧文超.符號互動論視野下的藝術圖景——以霍華德·貝克爾為中心的考察[J].文藝研究,2015(05):42-49.
[3]柯澤.米德的符號互動論思想以及對美國傳播學研究的影響和貢獻[J].新聞愛好者,2015(10):34-41.
[4]張儉民,董澤芳.從沖突到和諧:高校師生課堂互動關系的重構——基于米德符號互動論的視角[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5(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