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麗
新課程實施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已經(jīng)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閱讀效率明顯提高了,但很多時候,老師們教得很辛苦,課外也作了大量的努力,可是,課堂上學生還是收獲甚微,甚至還出現(xiàn)了學生厭學的現(xiàn)象,這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任務(wù)的完成。那么,如何有效地實現(xiàn)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預(yù)期的目標,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閱讀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起點)和歸宿,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靈魂。它決定著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與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教學效果的高低優(yōu)劣。確定教學目標,應(yīng)圍繞以下三點:
1.掌握學段目標
就閱讀教學而言,在低年級,識字、寫字無疑是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同時還包括詞和句的訓練,初步的朗讀訓練。中年級是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階段,要繼續(xù)進行詞句訓練,理解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同時要加強段的訓練,注重段的理解、積累與運用。高年級教學的重點,應(yīng)放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品味文章的語言,領(lǐng)會表達的方法上。
2.圍繞單元重點
語文教材在每個單元前都附一個“導語”,其目的是使師生在教學之前,對整組教材的內(nèi)容和教學要求有個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正是我們確定教學目標的第二個憑借。教師不僅在備課中要充發(fā)揮“導語”對全組課文提綱挈領(lǐng)的導向作用,而且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導語”引起足夠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自學“導語”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技能,使他們在離開教師輔導的情況下,也能從“導語”入手,并能根據(jù)這一“提示”去瀏覽全組課文,從而更準,更快地把握各課的內(nèi)容及本組的重點訓練項目。
3.抓住課后練習
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們還要特別注意課文特征與課后練習。一篇篇課文如同一個個人,其特點是十分鮮明的,每一篇課文所承載的教學目標都應(yīng)該帶有該文本特有的標記。每篇課文后面的問題往往給學生重要的提示或啟發(fā),或提供學這課的重點字、詞、句,或提示應(yīng)該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及中心思想,或提醒課文的寫作順序,或啟發(fā)本文在寫作方法上有什么特別之處……因此,我們應(yīng)以課后問題為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突破口,引導學生以此為學好課文的門徑,對課后問題給予高度的重視。
二、在有效的文本閱讀中促進教學目標達成
明確了教學目標后,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文本閱讀才能有效地達成目標。
1.有效地提問或質(zhì)疑
文章的標題就像眼睛一樣。課題是課文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或是課文中心思想的高度集中,它是課文畫龍點睛之筆。學生接觸課文,首先看到的是課題,正確地理解課題,從中得到學好這一課的啟示是非常重要的。文章題目就是學生展開閱讀學習的突破口。如果我們把一篇文章當作一間房子,那么,認真地理解課題,正是打開房子的一把鑰匙。
2.有效地“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睅熒餐哌M文本,是進行有效對話教學的基礎(chǔ)。教師和文本對話就是要鉆研好教材,讀出教材中的精妙之處,讀出自己的獨到發(fā)現(xiàn),想到學生可能會遇到的疑難問題,想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認認真真的把課文讀好,還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見解,才具備與同學和老師對話的“底氣”。另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與文本對話架設(shè)“橋梁”,學生閱讀文本,不僅僅是單方面地接受文本所負載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與文本展開心靈的對話。
3.有效地朗讀
朗讀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yǎng)語感的有效途徑?!坝懈星榈乩首x”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要體現(xiàn)由淺入深的階段性。語文閱讀教學,要始終堅持“以讀為本”。一要加強朗讀的指導。二朗讀要體現(xiàn)層次性。每一次讀書的要求、讀書的目的都應(yīng)該有所不同。三要重視角色朗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目前,在“課標”的引領(lǐng)下,在語文先輩的強烈呼吁下,小學語文教師懂得了小學語文課堂要重視“讀”,并且要書聲朗朗,這實在難得。能夠高舉“讀”的大旗吶喊:要讀,真正的讀!讀出感情,讀出形象,讀出感受更是難得!不過,靜靜想來,很多人對“課標”表述的“運用多種閱讀的方法”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也沒有具體弄清閱讀的真正內(nèi)涵。結(jié)果導致教師在語文學習中把“閱”和“讀”割裂開來,只注重讀的聲音、讀的形式、讀的技巧,把“閱”字幾乎是扔掉了。“閱”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會有“讀”?!白x”并不是單單表現(xiàn)在抑揚頓挫的聲音,也有靜思默想的默讀。因此,語文教師應(yīng)該明白:課堂要給學生一個默默讀書的“場”,一個默默品味的“場”,也就是營造一個靜靜學習的“場”。
4.有效地感悟、品析。
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做到讀悟結(jié)合。只有在品悟的基礎(chǔ)上才能讀出真情實感,才能讀出韻味,只有在朗讀的基礎(chǔ)上才能加深品悟。
感悟感悟,感受領(lǐng)悟也。學生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漸進過程,可將對課文的感悟分三步走:第一步,學生帶著某些疑問或課文中的重、難點問題,自己邊讀課文,邊思考,邊勾劃,先在頭腦中有一個初步的獨立的見解。第二步,分小組交流,討論,由此或找到同盟者,或遇到“敵手”,或保留自己的意見,或修改自己的意見,都可使對問題的思考進一步加深、完善。第三步,進行全班的大交流,大討論,甚至辯論,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發(fā)言中,集思廣益,從而把握對象世界以至作者的情感。
真正學好一篇課文,不能僅停留在體會出文字表面所表達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而是要實現(xiàn)知識與情感的融會貫通,達到“爾之文為吾之文”,“爾之情為吾之情”的境地。這一點,雖然在感悟之中已有所表現(xiàn),但要真正達到知識的鞏固與情感的升華就必須進行感悟后的品析,即在反復的閱讀中欣賞、分析、品味。品什么呢?品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品寫法之妙,構(gòu)思之巧,品情之真,意之切,在品中陶情,在品中學寫。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而且是一門教學雙向性很強的藝術(shù)。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教師是根本,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因此,還必須從教與學這兩個因素上下功夫,使“教”牢牢吸引住“學”,讓“學”和諧的促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