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雪
【摘 要】新的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為核心。高中思想政治也要立德樹人,這是其根本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來提高學生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生活化的教學設計,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等。
【關鍵詞】課程改革;高中政治;學生;核心素養(yǎng);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設計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教育和生活聯(lián)系更為密切,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有所獲,教會學生生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現(xiàn)實問題等,這樣能有效提升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態(tài)度、價值觀等,從而促進他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除了豐富知識外,也能學會做人。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升華思想品質,從而達到政治核心素養(yǎng)提高的目標。
美國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當代建構主義的理論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重要理論來源。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
那么,如何實現(xiàn)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體驗淺談,以期和同行交流。
一、關注生活、關注時事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不要脫離生活,教師更要關注生活,關注時事。這樣才能讓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容易吸收,才能愛學政治?!罢n堂應是快樂的場所?!苯處熞I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學有所獲。
高中政治教師要關注生活和時事。因為,國家政策方針涉及全國人民的生活,讓學生關注和了解,不僅會使他們增強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快樂的課堂,而且能使他們關心國內外重大事件,把所學知識與政策方針有機結合起來,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從而增強他們執(zhí)行國家政策方針的自覺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
如:在《民族精神》的教學中,我采用了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的素材,創(chuàng)設了具有生活氣息的政治課堂環(huán)境,引導學生思考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長征最后為什么能取得勝利?從而引出長征精神,進而分析弘揚民族精神有什么意義?激發(fā)他們的思維發(fā)散遷移,提高他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復習《多變的價格》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去產(chǎn)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學生對此興致比較高,并能從中感受到學習的理論極為有用,提高了學習興趣。
選擇時事內容時要注重時效性、相關性、真實性、針對性。時效性:選擇時事熱點問題作為教學內容,以培養(yǎng)高中生的公民責任感。相關性:要注意選取學生生活中的事件或學生熟悉的事件作為教學內容,以增強教學的親和力和說服力。真實性:只有真實的事例,學生才會相信,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針對性:針對學生思想中的矛盾和問題,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
二、關注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實現(xiàn)理論與地方生活資源結合
學生生活在社會中,或多或少了解當時當?shù)氐默F(xiàn)實,對周邊社會生活倍感親切,渴望能從所學知識中找到它的理論依據(jù)。教材中的例子很多來自全國各地,離學生生活較遠很難激發(fā)學生興趣,引起學生共鳴。所以我非常重視將我們當?shù)氐慕?jīng)濟社會生活現(xiàn)實引進政治課堂,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如:在《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教學中,以“武夷山經(jīng)濟”這個詞導入,看到這個詞會想到什么?旅游、大紅袍茶葉……武夷山茶葉發(fā)展的好的原因是什么?跟什么有關?土壤、地形、光照、濕度……從而得出事物之間是普遍聯(lián)系的。學生非常感興趣,課堂思維活躍,討論熱烈。介紹完聯(lián)系的多樣性,讓學生探討在激烈競爭的環(huán)境下如何繼續(xù)發(fā)展茶產(chǎn)業(yè),為武夷山的經(jīng)濟發(fā)展出謀劃策。班上有一部分孩子的家里是做茶的,積極性較高,在討論中即鞏固了課本知識,又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素材來源于地方生活資源,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公民意識和主人翁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三、關注學生日常生活習慣,實現(xiàn)理論和生活原形的結合
高中政治課教學更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重視學生在生活中的直接經(jīng)驗等。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選取更能貼近學生生活的現(xiàn)實案例,引導學生在生活原型中學習核心知識,引導學生領悟政治道理。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有機結合,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如在《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的教學中,我設置了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存在哪些不良習慣或陋習?對此,該如何解決?為什么還是有很多人包括我們的同學沒做好?因為很多人認為這是小事。據(jù)我所知,美國珍珠港的垃圾桶上面都寫著一行中國字:“請把垃圾丟在此”;泰國的皇宮也是國際性的旅游重點地點,在其廁所上面寫著一行中國字:“便后請沖廁”;在巴黎圣母院.也寫了一行中國字:“請勿大聲喧嘩”。不分場合亂講話、不沖廁所、亂丟垃圾等這些在同學們的眼里的小事,在那里還是小事嗎?這些小事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大事——中國人的臉已經(jīng)被這些小動作丟全世界去了?!拔鹨陨菩《粸?,勿以惡小而為之”,量變到一定程度就會發(fā)生質變,我們應該感到羞愧,更不能把國家的臉都丟了。很顯然,大家知道該怎么做了吧。這些生活化的對話,能讓學生感受到政治課不是在說大話,講大道理,而是真實的。我們就在學生日常生活習慣中,培養(yǎng)了學生公民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辯別是非的能力和道德修養(yǎng)。
總之,作為高中政治教師,我們要努力適應新的課改大潮,堅持政治教學的生活化的有效教學設計,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努力引領學生自覺認同政確的價值標準,為學生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