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摘 要】 小學生的閱讀存在的問題還是在于隨大流,沒有真正體會到文章中的真情實感,因此讓小學生明白閱讀的方法,將感情融入文章之中,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和感情,并能夠輕松地表達出來,甚至在有時候能夠把自己代入進去,站在文中人物或作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去體驗,從而產(chǎn)生共鳴,那么這堂課就是成功的。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法指導
小學語文講的主要是閱讀和寫作,而年級稍微高一點的便可以讓學生對于文中的情感等方面進行了解和引讀,而閱讀是對文章的意思和感情理解的基礎。因此,讓學生學好閱讀,理解閱讀,并運用于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意義。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學法指導。
一、教會學生粗閱讀和細閱讀,讓學生明白閱讀的流程
許多學生認為閱讀只是看書,一行一行看,不注意文章的格式和形式。因此就會導致很多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讀到了后半段忘掉了前半段,當讀完后發(fā)現(xiàn)還是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教導學生讀課文的時候要分為粗讀和細讀。一開始讓學生們大聲朗讀不利于其理解,但老師講解故事梗概,就能幫學生建立對情節(jié)的初步印象。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仔細閱讀,在讀文章之前要先標明文章的自然段,并按照學生的自我理解劃分文章的層次和脈絡,增強對于細節(jié)的理解程度,明白文章的大概結構,劃出文中的好詞好句。
二、引導學生大聲朗讀,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的情感走進課文之中
朗讀是對文章閱讀的重要的理解和解讀方式,也是抒發(fā)和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平靜與環(huán)境都是非常感人的,因此不必讓學生進行集體朗讀,在老師粗略介紹文章梗概后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感情進行朗讀,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單獨有感情地朗讀,讓大家體會到父親對于孩子的愛,特別是讀到關鍵的地方比如: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對孩子絕不放手,絕不放棄的愛,并且聯(lián)系上下文的結構,想象一下父親在漫長的挖掘過程中的行動,并且設想如果是自己的父親當時是什么場景,讓學生想象父親所經(jīng)歷的艱辛,讓其體會父愛的偉大,并指導學生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
三、課前通過展示一些與課文相關的作品,便于讓學生朗誦時想象場景
想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文章的閱讀吃得很透,就要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的場景與環(huán)境是很重要的。比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文的學習,孩子們可能對于狼牙山五壯士的神態(tài)或者對于當時危機的情況還不是很了解,無法將感情投入其中。表達出的朗誦語言的情感也就不是那么的豐富。所以老師可以提前讓學生觀看《狼牙山五壯士》這一電影,既可以增強學生對于這篇文章學習和閱讀的興趣與動力,更能讓學生體會到當時的危急之感,讓學生們更直觀地感受到五壯士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不畏強敵視死如歸的勇氣和不惜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壯烈獻身的精神。畫面感想象出來了對于文章的閱讀也會變得更加容易,并且會融入真情實感。然后老師便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讓文章脈絡清晰同時表現(xiàn)了五壯士視死如歸,忠于國家保家衛(wèi)國,絕不屈服于惡勢力的崇高的精神品質(zhì),讓閱讀更加貼近學生的思想情感的這條線,加強學生的內(nèi)心表達豐富程度和課文的體驗感。同時老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品評朗讀,讓學生感覺到五壯士為革命、為人民勇于獻身的頂天立地的偉岸形象,這對于課文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幫助。
閱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開端,也是理解文章必須要走的一條途徑,而怎么有感情地朗讀,怎么讓自己的感情代入文章去讀,這些都是需要老師來考慮和解決的,老師應該始終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全方位的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閱讀的世界。
【參考文獻】
[1] 陳瓊妮.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 考試周刊,2018(10).
[2] 杜萍.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 速讀(上旬),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