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于文龍
(湖南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自1966年萊索托獨立建國至今,其政黨體制的變遷復雜多變,從多黨制到一黨制,再經黨禁制回到多黨制,看似是一個循環(huán),實際上與萊索托獨立建國時期、集權統(tǒng)治時期和民主建設時期的政治進程是相互影響的。通過對萊索托歷次政黨轉型的影響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政黨體制轉型推動了政治的發(fā)展,而不同時期政治發(fā)展的訴求,又影響了政黨制度的變遷。
表1 影響萊索托歷次政黨體制轉型的因素分析
● 表示影響程度較強 ■ 表示影響程度較弱*溫和多黨制和極化多黨制是喬萬尼·薩托利對政黨體制的分類方法。前者指的是一種政黨之間意識形態(tài)差距較小、政黨競爭呈現(xiàn)向心性的政黨體制;后者則指存在“反體制政黨和不負責任的反對黨、政黨競爭的離心性驅動力超越向心性驅動力”的多黨制。參見[意]喬萬尼·薩托利. 政黨與政黨體制[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 185-267。*2002年的選舉體制改革雖然并未從根本上改變政黨體制,但其對政黨數(shù)量、政黨力量格局和政黨競爭方式的影響十分深刻,從影響上來看并不亞于一次比較徹底的政黨體制轉型。
筆者根據(jù)萊索托政治發(fā)展進程的特征,把影響政黨轉型的變量概括為三個要素,即萊索托政治精英及社會各階層的民族主義意識、對民主化的訴求和對政治秩序的訴求。表1比較直觀地反映了在萊索托政黨體制變遷的不同時期,三個變量影響因子的大小是有差異的。
民族意識覺醒和民族主義的勃興是非洲國家現(xiàn)代政黨誕生的原初動力。萊索托也不例外。1952年成立的“巴蘇陀蘭非洲人大會”(Basutoland African Congress, 簡稱BAC),起源于20世紀早期三次巴蘇陀殖民抵抗運動,是萊索托第一個民族主義政黨。它首次把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爭取巴蘇陀民族自治和獨立寫進黨的綱領,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緊隨其后成立的馬里馬特盧黨(Marema-Tlou Party, 簡稱MTP)、巴索托國民黨(Basotho National Party, 簡稱BNP)、巴蘇陀蘭自由黨(Freedom Party)和萊索托共產黨(Communist of Lesotho, 簡稱CPL)雖然政治主張各不相同,但各政黨在爭取民族獨立的目標上卻始終一致。20世紀60年代中期,各黨派在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原則下開展的有限合作,共同參與制定了旨在擴大自治權的1965年憲法,迫使英國于1966年承認萊索托獨立。1965年4月,萊索托舉行首次國民議會選舉,除萊索托共產黨外的其他3個政黨參與了大選,喬納森(Jonathan)領導的巴索托國民黨以微弱優(yōu)勢獲勝,組成了獨立后第一個民族政府。從1966年到1970年,萊索托實行了短暫的多黨制。
民族獨立目標的達成,使得萊索托民族主義的目標由爭取民族獨立轉向提升發(fā)展速度,如何發(fā)展經濟,盡快擺脫落后的發(fā)展狀況,成為各政黨關注的首要問題。由于各政黨利益訴求各異,在1970年舉行的第二次國民議會選舉中,反對黨巴蘇陀蘭大會黨(Basutoland Congress Party, 簡稱BCP)以微弱優(yōu)勢戰(zhàn)勝執(zhí)政的巴索托國民黨,但首相喬納森拒絕承認選舉結果,宣布終止憲法,解散議會,驅散并關押反對黨領導人。萊索托政黨體制轉變?yōu)橐稽h制。1970年,執(zhí)政黨宣布禁止反對黨活動。一黨執(zhí)政的體制滋生了黨內專權和行政腐敗,但同時也保證了政權的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保證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巴索托國民黨執(zhí)政的16年中,執(zhí)政黨連續(xù)實施了3個經濟發(fā)展五年計劃,為萊索托初步建立了民族工業(yè)體系,和南非共同簽署了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工程——“萊索托高原水利項目”*萊索托高原水利項目(Lesotho Highlands Water Project)是非洲地區(qū)最大的水利傳送工程,由南非和萊索托共同計劃開發(fā)。預計完全建成后的輸水能力可達80m3/s,目前在建項目第二階段。詳細資料參見萊索托高原水利項目二期官方網站[EB/OL] http://www.lhda.org.ls/phase2/index.php.協(xié)議,該項目也是非洲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塞繆爾·亨廷頓在其政治發(fā)展理論中,把殖民地國家擺脫殖民統(tǒng)治、建立民族政權的過程稱為“第二波民主化”,而“第三波民主化”則始于20世紀70年代多黨體制和競爭性選舉制度的回歸。*塞繆爾·亨廷頓的民主理論認為,國際社會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迎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這一時期,約30個非民主政體向民主政體轉型,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競爭性選舉和多黨制的恢復。參見[美]塞繆爾·亨廷頓著.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劉軍寧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 1998:16-2020世紀60年代中期,萊索托在爭取民族獨立時,民族主義政黨通過發(fā)起群眾運動、喚醒民族獨立意識覺醒、鼓動人民參加政黨活動和選舉投票,實現(xiàn)了第二波民主化,建立了現(xiàn)代國家。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民主化浪潮之風吹到非洲,萊索托深受影響。1993年3月,在國際社會的干預下,萊索托恢復多黨制,舉行了實行一黨制以來的首次民選。
大選過后,巴蘇陀蘭大會黨以絕對多數(shù)選票占據(jù)國民議會全部席位,其余11個政黨都被排擠于議會之外,軍隊淪為政黨競爭的另一舞臺,由巴索托國民黨控制的部分軍隊在新政府成立僅1年之后發(fā)動叛變,議會被迫解散。自大選后,政黨之間陷入了無序競爭,而民眾的民主化訴求又缺乏表達機制,政治參與冷漠。到2002年選舉制度改革之前,萊索托國內政治表現(xiàn)為頻繁的黨際沖突、嚴重的暴力對抗和持續(xù)的社會動蕩,政府孱弱,經濟下行,幾近崩潰,國內政治并未出現(xiàn)預想的穩(wěn)定局面,政治發(fā)展受到嚴重阻礙。這說明民主的確是一項“昂貴的事業(yè)”——民主化雖然衍生了多黨制,但多黨制卻未必能帶來真正的民主。
由多黨制回歸引發(fā)的政治失序全面波及社會和經濟領域,繼1994年動亂之后,1998年議會選舉再次引發(fā)軍人嘩變,導致全國騷亂,經濟損失近10億馬洛蒂[1] 46,GDP增長率僅為1.4%,創(chuàng)下了自1981年以來的歷史最低*數(shù)據(jù)引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EB/OL]. http://www.imf.org/external/datamapper/NGDP_RPCH@WEO/LSO.。慘淡的社會狀況使萊索托政治精英和民眾開始反思政治穩(wěn)定的重要性,并最終促成選舉體制改革。
1998年萊索托開始政治重建進程。在聯(lián)合國、非洲統(tǒng)一組織和南部非洲發(fā)展共同體的監(jiān)督和斡旋下,萊索托組建了囊括所有參選政黨的臨時政治局(Interim Political Authority, 簡稱IPA),該機構為嚴重分裂對立的萊索托政黨搭建起了有效的對話橋梁。盡管各黨派利益主張不同,但共同的政治秩序訴求仍然促成了2002年選舉體制改革方案。依據(jù)方案,2002年萊索托國民議會選舉改革采取“80+40”混合比例代表制度——即國民議會共設120個席位,其中80個議會席位分別由全國80個選區(qū)獲勝的政黨占有,40個議會席位按照得票數(shù)分配給其他政黨。事實證明,通過為選舉失利的黨派提供利益表達途徑來增強國民議會的合法性,萊索托將長期影響政治穩(wěn)定的黨際競爭納入到制度范圍之內,改變了以往大選時由于議會一黨獨大而引發(fā)反對黨暴力抵抗的情況。[2]95
萊索托政黨體制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可以視為非洲國家政黨政治與政治發(fā)展交互作用的典型案例。1993年實行多黨制至今,萊索托政黨政治所表現(xiàn)的特征,則進一步說明了政黨政治對政治發(fā)展的深刻影響。
如前文所述,萊索托的多黨制并未帶來穩(wěn)定的政治發(fā)展,相反,社會動亂、武裝沖突、暴力暗殺、政權更迭等黑暗的政治現(xiàn)象伴其左右,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特征:
受國際社會民主化浪潮的影響,政黨數(shù)量急劇增加,參選政黨從1993年的12個增加到2017年的30個*萊索托獨立選舉委員會(IEC)網站. 萊索托注冊政黨列表[EB/OL] http://www.iec.org.ls/index.php/menu-options.,呈現(xiàn)不斷裂變的特征。大多數(shù)分裂,幾乎都在國民議會選舉之前的短期內發(fā)生:比如,1998年大選前11個月,執(zhí)政黨巴蘇陀蘭大會黨主席莫赫勒(Mokhehle)脫離組建萊索托民主大會黨(Lesotho Congress of Party, 簡稱LCD);2002年大選前8個月,執(zhí)政黨萊索托民主大會黨副主席馬霍佩(Maope)脫離組建萊索托人民大會黨(Lesotho People’s Congress,簡稱LPC);2007年大選前4個月,執(zhí)政黨萊索托民主大會黨成員塔巴內(Thabane)脫離組建全巴索托大會黨(All Basotho Convention,簡稱ABC);2012年大選前3個月,執(zhí)政黨萊索托民主大會黨主席莫西西利(Mosisili)脫離組建民主大會黨(Democratic Congress,簡稱DC)。本次大選前,萊索托各主要參選政黨同樣相繼發(fā)生分裂——從萊索托民主大會黨中分裂出經濟改革運動黨(Movement for Economic Change,簡稱MEC)、從民主大會黨中分裂出民主聯(lián)盟黨(Alliance of Democrats,簡稱AD)、從全巴索托大會黨中分裂出真理和解團結黨(True Reconciliation Unity,簡稱TRU)。
導致萊索托政黨頻繁分裂的原因復雜多樣。從政黨內部機制來看,萊索托主要政黨普遍缺乏民主。一般認為,奉行民主原則的政黨較奉行專制原則的政黨擁有更高的黨員參與程度,因而擁有更高的黨內團結度或結合度。[3] 125雖然幾乎所有萊索托政黨都標榜自己為民主政黨,許多甚至將“民主”字眼直接寫入政黨名稱,但實踐中的黨內組織原則卻與民主要求相去甚遠。大多數(shù)萊索托政黨內部沒有供普通黨員影響政策和控制領袖的架構與渠道,失去監(jiān)督控制的政治寡頭可以以一己利益為準則肆意地在政黨之間進行分裂或組合。事實上,萊索托政治實踐中頻繁發(fā)生的政黨分裂很少涉及意識形態(tài)或政策立場分歧,也并不像其他非洲國家那樣涉及種族利益、宗教信仰或地域劃分(萊索托為單一種族國家,絕大多數(shù)國民信仰基督教),而幾乎總是緣于黨內高層領導個人之間的沖突與分裂。
從政黨外部環(huán)境來看,現(xiàn)行選舉體制的弊端加劇了政黨分裂程度。雖然改革十分見效,但混合比例代表制雖有利于小黨發(fā)展的制度特征,卻也加劇了萊索托政黨分裂的速度和程度,當同一個政黨內部的政治精英就席位分配產生無法調和的爭端時,一方會更傾向于通過另建小黨直接謀求議會席位,從而導致主要政黨——特別是執(zhí)政黨內部分裂。萊索托對政黨注冊和參選的寬松條件,同樣助長了萊索托政黨的內部分裂主義。
從獨立建國到20世紀90年代末,萊索托政黨力量格局基本上呈朝野對立形態(tài),即以莫赫勒領導的巴蘇陀蘭大會黨和喬納森領導的巴索托國民黨為代表的兩方在制度內或者制度外展開競爭。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上述兩個主要政黨內部接連發(fā)生分裂,主要政黨的規(guī)模銳減,參選政黨數(shù)量急劇增加,極大地改變了萊索托政黨政治的力量格局。
對比萊索托民選政府時期歷次大選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表2),進入國民議會的政黨數(shù)量在2002年選舉體制改革前后有明顯變化:大選中獲得最多選票政黨的得票率從1993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最低時的38.37%;議會最大黨所占席位比例從1993年的100%下降到2015年最低時的39.17%。這表明萊索托議會權力在黨際之間的分布趨向平面化,在不進行政黨體制大幅變革的情況下,很難再現(xiàn)一黨主導或朝野均衡的政黨力量格局,這對遏制長期困擾萊索托的一黨專權和行政腐敗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萊索托獨立選舉委員會(IEC)所公布的2007年國民議會選舉選票情況缺失
資料來源:根據(jù)萊索托獨立選舉委員會公布的數(shù)據(jù)整理
但是,失去了穩(wěn)定結構的政黨力量格局,進一步向碎片化發(fā)展,政黨數(shù)量眾多、無一政黨可以在全國選舉中贏得過半數(shù)票單獨組建政府,而且很多政黨之間的差別僅僅體現(xiàn)在名稱、黨徽和章程的措辭上。這不僅意味著一種混亂無序的消極競爭狀態(tài),同時也使政黨對社會的滲透能力下降,政黨與公眾、公共部門和利益集團之間的聯(lián)系持續(xù)減弱。[4] 97政黨競爭純粹淪為政治精英攫取國家權力的工具,完全脫離社會經濟狀況和民眾參與基礎,執(zhí)政黨對國家的控制力和治國理政的能力下降。
選舉暴力指的是一種見于政治活動中的暴力行為,旨在通過暗殺、動用軍隊擾亂政治集會和投票、使用武器恐嚇威脅選民等手段,影響、拖延甚至決定選舉過程。1970年,萊索托大選結果的流產和反對黨領導人被關押驅逐,標志著選舉暴力在萊索托出現(xiàn),繼而對整個國家的政治發(fā)展軌跡產生深遠影響。此后在整個90年代,圍繞1993年和1998年兩次大選的暴力行為引發(fā)了全社會的持續(xù)動蕩,2002年選舉制度進行改革后,曾有效地遏制了選舉暴力的惡化,但2014年萊索托軍隊和警察之間的沖突再一次引發(fā)了嚴重的政治危機。不僅如此,政黨競爭的暴力傾向還波及到萊索托政治文化層面,持續(xù)影響著萊索托政治發(fā)展。
獨立初期的大多數(shù)非洲國家,他們的政黨制度和選舉模式幾乎都是殖民宗主國的復刻,萊索托也不例外。而且由于與南非共和國的特殊關系,政黨政治也深受南非的影響。
應當說,外部因素對萊索托政黨政治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比如,20世紀90年代萊索托民選政府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際社會對軍政府的施壓;南部非洲發(fā)展共同體(SADC)對調和萊索托黨際紛爭和穩(wěn)定政治局勢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1994年,南非、津巴布韋和博茨瓦納三國首腦向萊索托施壓促成國王與首相和解;1998年,南部非洲發(fā)展共同體聯(lián)軍幫助萊索托平息了由大選引發(fā)的社會暴亂;2014年,南部非洲發(fā)展共同體就萊索托政治危機發(fā)出違憲警告并及時避免了沖突升級,這一系列事件中表現(xiàn)出來的集體調停機制也成為南部非洲區(qū)域合作的特色成果。。[5] 77-79此外,2002年在南非等國家的協(xié)調和斡旋下,萊索托選舉體制的改革取得了成功。
但也應該看到,西方國家對萊索托實施的所謂“選舉援助”*選舉援助指的是西方國家對“非民主政權”向“民主政權”轉變過程的援助行為,也是間接政黨援助的主要內容之一。,對萊索托政黨政治的發(fā)展帶來了不小的負面作用和消極影響。[6]13西方國家利用萊索托經濟對國際援助的嚴重依賴*據(jù)官方統(tǒng)計2013年萊索托人均受援183美元,援款金額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5.4%,仍然屬于非洲最依賴外援的國家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萊索托2013年得到官方發(fā)展援助3.43億美元,人均183美元居非洲前列[EB/OL]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503/20150300916700.shtml.施加了很多附加條件,并且通過對參選政黨提供政治獻金和活動資本,直接影響選舉進程和選舉結果。這種現(xiàn)象不僅成為萊索托政治亂局的深層原因,更是普遍存在于許多非洲國家的政治發(fā)展道路中。
萊索托政黨政治與政治發(fā)展的歷程,是多數(shù)非洲國家的縮影。政黨制度的變遷和轉型,推動了政治的發(fā)展,但發(fā)展道路曲折而艱難,“民主”昂貴而又代價深重,以萊索托的案例來看,其負面結果是政治發(fā)展復雜多變、社會動蕩、經濟發(fā)展滯后,這給我們帶來如下啟示:
政黨是國家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強有力的政黨可以更加高效地實現(xiàn)國家對社會的整合以及社會對國家的利益?zhèn)鬏?,繼而實現(xiàn)政治秩序的穩(wěn)定發(fā)展。而政黨制度化水平的高低正是體現(xiàn)政黨力量強大與否的標志。[7]65衡量一個政黨制度化強弱的標準有很多,包括帕尼比昂科的五要素說、亨廷頓的四要素說、高奇琦的三要素說和胡容容的兩要素說等。*帕尼比昂科的“五要素”是:黨的中央組織發(fā)展程度、組織結構同質化程度、政黨籌措資金的方式、與附屬組織的關系、政黨法定規(guī)范與真實權力的一致性;亨廷頓的“四要素”,則是“適應性、復雜性、自主性和內聚力”;國內學者高奇琦和張佳威提出以 “自主性、系統(tǒng)性和功能性”三要素作為衡量指標;胡榮榮以“自主性和內聚力”為指標。參見:[意]安德魯·帕尼比昂科著,政黨:組織與權力[M].周建勇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 2013:65. [美]塞繆爾·亨廷頓著,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10-19. 高奇琦,張佳威. 試論政黨制度化與政治發(fā)展的關系:以泰國為例[J]. 南洋問題研究, 2015(4):31. 胡榮榮. 政黨制度化:理論框架與事件分析[J].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2(3):15.綜合來看,萊索托政黨的制度化水平可以從適應性、自主性和內聚力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適應性指的是政黨面對環(huán)境變化的應對能力,一般來說政黨存續(xù)的時間越長、在執(zhí)政和在野之間職能轉換越靈活,政黨的適應性就越強。在萊索托,存續(xù)時間最長的幾個政黨已不再是當今政壇的主要角色,歷史最悠久的巴蘇陀蘭大會黨、巴索托國民黨和馬里馬特盧自由黨在本次大選中僅各自獲得1個席位,而得票最多的5個政黨均組建于20世紀90年代,最長25年,最短的民主聯(lián)盟和經濟改革運動黨組建時間更不到1年。由此看出萊索托主要政黨適應性能力屬于較低水平。
自主性指的是政黨有明確的綱領和組織架構,可以不受領袖個人、某一社會團體和國外勢力干擾而自主運轉的能力,可以從領袖更替情況、黨員分布情況和國外資助情況等方面考察。從政黨的自主性來看,萊索托大多數(shù)政黨雖然具有明確和成文的運行機制,包括按期選舉全國委員會和政黨領袖。[2]95但實際情況卻不然,此次大選得票最多的5個政黨均未經歷過領袖更替,而且政治精英往往可以將分裂政黨作為規(guī)避換屆的策略。另一方面,萊索托許多政黨都與南非的利益集團保持著密切往來。[2] 95很明顯,由萊索托政治精英組成的政黨,并未完全擺脫依附性,缺乏自主能力。
而從萊索托政黨的內聚力來看,這方面明顯缺乏。20世紀90年代以來,主要政黨頻繁分裂已經成為萊索托黨派的一種政治慣性,各黨派團結和凝聚本黨精英和普通黨員的能力堪憂,甚至形成了一種分裂主義的政治文化,特別是執(zhí)政黨在大選之前發(fā)生裂變,說明政黨渙散,核心凝聚力較弱。
總之,通過對上述三個指標的分析,萊索托政黨——特別是執(zhí)政黨的制度化建設處在較低水平,而主流政黨內部的混亂狀況極易引發(fā)整個政治系統(tǒng)紊亂甚至全社會動亂。
與早期現(xiàn)代化國家相比,發(fā)展中國家政治發(fā)展進程具有較大的特殊性,總體特征表現(xiàn)為后發(fā)性,政局的動蕩是其政治發(fā)展欠成熟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亨廷頓認為,在一個政治參與水平尚低的國家,如果這個國家事先有適當?shù)恼h組織,那么這個國家未來政治穩(wěn)定的可能性就大。[8]367而實施多黨制的結果,則可能導致政黨體系缺乏一種穩(wěn)定機制,更加加劇政局的動蕩。萊索托政黨政治的發(fā)展,完全重復了這一軌跡。
從萊索托1993年以后的幾次選舉來看,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黨可以贏得簡單多數(shù)選票,各政黨不得不通過結成同盟來組成聯(lián)合政府。比如在 2012年大選中,得票最多卻未達半數(shù)的民主大會黨無法組建政府,而得票率排名第2到4位的全巴索托大會黨、萊索托民主大會黨和巴蘇陀國民黨結成了聯(lián)盟,組建了聯(lián)合政府。這種為了政治利益臨時組成的聯(lián)盟本身就是脆弱的,加之嚴重的內部分歧,政黨聯(lián)盟僅僅支撐了2年,首相出逃國外,國民議會解散,大選被迫提前。而在2015年大選中,民主大會黨同萊索托民主大會黨、巴索托大會黨、馬里馬特盧自由黨等共7個政黨結成聯(lián)盟組建了政府,范圍更廣泛,權力也更分散,僅僅維持了1年多,由于議會通過對首相的不信任案,大選不得不再次提前。2017年的大選仍然沒能產生一黨政府,由全巴索托大會黨會同其他3個小黨聯(lián)合執(zhí)政。
事實證明,萊索托在2012年到2017年短短5年的時間內連續(xù)產生3屆多黨聯(lián)合政府,議會解散之頻繁、政黨聯(lián)盟之脆弱、聯(lián)合政府之低效可見一斑,多黨政治的“碎片化”效應愈加明顯,這對萊索托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2012—2017)中設立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目標早已成為泡影。
亨廷頓在分析發(fā)展中國家政治秩序混亂的原因時曾經指出,“政治的首要問題就是政治制度化的發(fā)展落后于社會和經濟變革”*亨廷頓認為,當發(fā)展中國家的社會動員和政治參與水平日新月異,而政治上的組織化與制度化卻步履蹣跚時,政治動蕩和騷亂必然發(fā)生。參見[美]塞繆爾·亨廷頓著, 王冠華、劉為等譯.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 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 1989:5.。因此,他提出了秩序優(yōu)先的論點。筆者認為這對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是非常恰當?shù)?。在一個政治無序的國家中,“民主”實際上無法保障,而且對發(fā)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是優(yōu)先前提,因此,政治秩序比民主更重要。
以萊索托為例,2002年實施的國民議會選舉體制改革,雖未從根本上變更政黨體制,但在影響上不亞于一次比較徹底的政黨體制的轉型。這次轉型不但結束了長達十余年的大規(guī)模政治混亂和社會失序,而且很快在經濟領域顯現(xiàn)成效: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從2002年的1.5%躍升為2003年的5.1%,并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世界銀行. 萊索托數(shù)據(jù)庫[DB/OL] http://data.worldbank.org/country/lesotho?view=chart.訪問日期:2017-11-12.。
但是,由于政黨體系的不穩(wěn)定和政黨執(zhí)政能力的孱弱,政府治理水平低效,公信力下降,進一步降低了政黨政治的國民基礎?;謴投帱h制之初,萊索托民眾曾一度對民主政黨和多黨體制抱有很高的期望,民選時期首次大選投票率一度高達72.3%。此后萊索托參選投票率一路下跌,2002年下降到68.15%,2015年跌破50%,到2017年,萊索托大選投票率僅為46.85%,創(chuàng)下了民選政府時期的最低紀錄。民眾對選舉的冷漠反映出政黨與社會的脫節(jié),更加加劇了政治體系的不穩(wěn)定。
政黨與軍隊的關系,在萊索托始終未得到良性的處理。軍隊和警察涉足黨爭,派系嚴重,成為影響萊索托政治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極大地掣肘了萊索托政治發(fā)展的進程。
萊索托是歷經兩屆軍人統(tǒng)治,萊哈尼耶將軍和拉馬艾馬上校兩屆軍政府的統(tǒng)治時間共計長達7年,這一方面刺激了高級軍官對國內政治利益的濃厚興趣,一方面促使萊索托形成了一種傾向通過“武力”而非“協(xié)商”解決政治爭端的傳統(tǒng)。1993年,軍政府迫于國際壓力主動還政于民,但這并不意味著軍方在復雜的政黨競爭中永遠保持中立。特別是在簡單多數(shù)的票選制度下,執(zhí)政黨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甚至全部國會議席,競選失利的反對黨的利益則幾乎被徹底排斥,當反對黨不得不在制度外尋求利益表達渠道時,尋求武力支持就成為必然后果。
從軍隊內部本身來看,軍警派系林立,干預選舉導致選舉暴力。萊索托軍隊派系分裂的原因可以追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巴索托國民黨領導的萊索托國防部隊(Lesotho Defence Force)與巴蘇陀蘭大會黨掌控的萊索托解放軍(Lesotho Liberation Army)的長期對峙。1993年莫赫勒回國著手和平談判,隨即解散了長期在境外活動的萊索托解放軍,其中許多成員也跟隨回國并直接加入萊索托國防部隊,于是,從前兩支武裝部隊之間的沖突開始以萊索托國防部隊內部矛盾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除軍隊之外,派系矛盾還涉及萊索托騎警隊(Lesotho Mounted Police Service),包括軍政府在內的歷屆萊索托政權都未曾建立起對軍隊和警察的有效掌控,[2]95軍警內部派系分化并與不同政黨結成利益同盟,內部武裝沖突成為政黨競爭的附屬品,繼而誘發(fā)更大規(guī)模的社會動亂,引發(fā)政治亂局。
綜上,成熟而穩(wěn)定的政黨及政黨體系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發(fā)展至關重要,政黨的制度化水平,則是影響政治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包括萊索托在內的非洲國家,像所有發(fā)展中國家一樣,正在努力自主地尋找和創(chuàng)造一套適合自身條件的政黨體制和政治發(fā)展路徑,盡管過程仍然充滿艱辛。
:
[1] 陳曉紅. 萊索托·斯威士蘭(列國志)[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
[2] Khabele Matlosa. Electoral System Design and Conflict Mitigation: The Case of Lesotho, in Democracy, Conflict and Human Security, further readings[R]. international IDEA, 2006.
[3] 劉紅凜. 政黨類型與黨內民主分析[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0(5).
[4] Larry Diamond. Developing Democracy: Towards Consolidation[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5] 張瑾. 非洲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探索:南部非洲發(fā)展共同體30年[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6] 趙緒生. 西方選舉援助評析[J]. 國際論壇, 2014(5).
[7] [意]安德魯·帕尼比昂科著.政黨:組織與權力[M].周建勇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 2013.
[8] [美]塞繆爾·亨廷頓著.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等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